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本文选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非肥胖人群 ; 参考:《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分析NAFLD患病率在肥胖型人群与非肥胖人群之间的差异,探究非肥胖人群NAFLD的危险因素,为深入认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提供参考,为进一步了解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危险因素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体检中心的体检人群1608例成人作为研究对象。排除病毒性肝病、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肺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者。对所有入选病例均记录年龄(岁)、性别、身高(m)、体重(KG),并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对所有病例均进行fibroscan检测,记录肝脏硬度(E)、肝脏脂肪变程度(CAP);对所有入选者均进行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内的一系列血脂水平检测和比较;此外,所有入选者均检测代表肝脏功能的指标如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换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对比分析NAFLD在肥胖型人群与非肥胖人群之间的差异,并探究非肥胖人群NAFLD的危险因素。结果:在非肥胖型人群中NAFLD的总体患病率为10.37%,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4.25%,女性为7.5%,男性患病显著高于女性;而肥胖型人群中NAFLD的总患病率为62.30%,其中男性患病率为62.4%,女性为62.3%,男女发病率未见明显差异;无论男性或女性,非肥胖人群NAFLD的患病率均显著低于肥胖型。在非肥胖人群中,男性、女性及总体人群NAFLD患病率均在30-39岁年龄段最低,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升高,60岁以后达最高峰,其中男性在40-49岁年龄段NAFLD患病率开始显著增高,而女性在50-59岁年龄段患病率开始显著增高,且各年龄段男性NAFLD患病率均高于女性;在肥胖人群中,男性NAFLD患病率在20-29岁年龄段最低,在30-39岁年龄段出现最高峰,在40-59岁年龄段患病率出现下降趋势,60岁以后患病率再次升高,而女性NAFLD患病率在20-29岁年龄段最高,在30-49岁年龄段最低,50岁以后患病率再次升高;但无论男性或女性,非肥胖人群各年龄段NAFLD患病率均显著低于肥胖人群,且两组人群之间NAFLD的年龄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在非肥胖人群中,NAFLD患病率随着TG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即当TG在正常范围内时NAFLD患病率最低(5.32%),当TG边缘升高时NAFLD患病率(15.22%)显著升高,当TG显著升高时NAFLD患病率(21.21%)最高;在肥胖人群中,NAFLD患病率亦随TG水平升高而升高,即当TG在正常范围内时NAFLD患病率最低(54.74%),当TG处于边缘高值时NAFLD患病率(66.67%)显著升高,当TG明显升高时NAFLD患病率(66.90%)达最高,但边缘升高组与明显升高组NAFLD患病率无明显差异;在各TG水平非肥胖人群NAFLD患病率均显著低于肥胖人群。在非肥胖人群中,CHOL升高组(7.27%)的NAFLD患病率高于CHOL正常组(6.21%);而在肥胖人群中,CHOL正常组的NAFLD患病率(54.92%)高于CHOL升高组(42.11%);但无论CHOL升高与否,肥胖人群NAFLD患病率均显著高于非肥胖人群。在非肥胖人群中,无论男性或女性,空腹血糖受损组NAFLD患病率(26.67%、11.11%)均最高,糖尿病组NAFLD患病率反而下降(21.88%、8.33%),而正常血糖组NAFLD患病率均最低(12.82%、7.22%),且在3组不同血糖水平的患者中男性NAFLD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在肥胖人群中,女性NAFLD患病率呈现随着血糖下降患病率下降的趋势,即在糖尿病组最高(90.48%)、血糖受损组次之(70%)、正常组最低(55.65%),男性亦呈现相同变化趋势,即糖尿病组最高(72.97%)、空腹血糖受损组次之(68.63%)、正常组最低(59.48%);将肥胖人群中男性与女性比较发现:在糖尿病组及空腹血糖受损组中女性NAFLD患病率高于男性,而在正常血糖组,男性NAFLD患病率高于女性,最后,无论血糖水平如何,男性及女性NAFLD患病率均表现为非肥胖组低于肥胖组。非肥胖人群NAFLD出现ALT异常的风险(21.75%)低于肥胖人群(31.04%)。回归分析发现BMI、E、ALT、TG为非肥胖人群NAFLD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11、1.342、3.256、2.54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7、0.001、0.000)。结论:非肥胖人群NAFLD的患病率均显著低于肥胖型。BMI、E、ALT、TG为非肥胖型NAFLD人群的独立危险因素。
[Abstract]:Objective :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among obese people and non obese people by comparing the prevalence rates among obese and non - obese people by comparing the prevalence rates among obese and non - obese people .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prevalence of the disease in the age of 40 - 49 years . The prevalence of the LD in the obes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bese group . The prevalence rate of the LD in the obes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bese group . In obese people , there was a higher prevalence rate ( 12.82 % , 7.22 % ) . In obese people , there was a tendency to decrease the prevalence of LD in patients with non - obese group ( 72.97 % ) , lower blood sugar impaired group ( 68.63 % ) and lowest in normal group ( 31.04 % )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7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晨晨;;肥胖:都是病菌惹的祸?[J];环境;2011年04期
2 卢元刚;岑瑛;;肥胖人群减肥后的腹壁整形[J];华西医学;2011年04期
3 赵成会;;肥胖人群更容易得癌症[J];医药与保健;2009年10期
4 王增;;胖人脑部早衰的风险大[J];现代养生;2010年02期
5 ;中国肥胖人口已达3.25亿[J];健康生活(下半月);2012年04期
6 董少广 ,梁静平;减肥[J];生活与健康;2003年10期
7 黄强,倪宗瓒,鞠敬;三个城市超重和肥胖人群的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2年02期
8 李斌,别业军;改变成年肥胖人群体重超重的手段与方法[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9 王晓惠;经小梅;张俊芳;;肥胖人群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12期
10 刘猛;徐冬青;;肥胖人群姿势稳定性下降机制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艳艳;周明;;上海市超重及肥胖人群血脂情况分析[A];老年营养研究进展与老年营养供餐规范研讨会暨糖尿病肾病医学营养治疗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1年
2 马志敏;李学军;张惠杰;潘琳琳;孙素云;林明珠;杨书禹;李小英;;肥胖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李晶;尹琦;曾晓云;张丽;刘俊娟;王军;朱筠;;乌市六道湾神新集团公司维、汉职工肥胖人群检出率及其相关因素比较[A];内分泌代谢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临床与基础[C];2010年
4 丁英瑜;沈喜妹;卢娟娟;杨立勇;严孙杰;;非肥胖人群体脂肪分布异常与代谢症候群的相关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5 王俊;于微;徐健;冯里茹;杨慧;刘小立;;肥胖人群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与机制探讨[A];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6 王琦;;中医干预肥胖人群的基础研究与实践[A];2011年全国中医美容学术年会暨贵州省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激光医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欢;江崇民;尚文元;;男性肥胖人群的身体活动水平与能量代谢特征[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8 李义龙;张延;罗玲;王萌;;部分肥胖人群的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9 陈斓;谢玮;胡伟航;张磊;单米亚;;中青年肥胖人群平板运动试验结果分析[A];2012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李梅玲;王利;常瑞珍;;肥胖系统性减肥模式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应用[A];2011年老年护理安全管理学术交流会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子川;肥胖症的确诊指标≠健康目标[N];医药经济报;2009年
2 杨守廉;电脑也能助人减肥[N];工人日报;2007年
3 朱蓉先;关注肥胖人群[N];人民政协报;2002年
4 王佳可;身体不能承受之“重”[N];人民日报;2013年
5 郭冲;应对肥胖,各有妙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6 特约撰稿王光珍;肥胖会不会毁灭世界[N];中国经营报;2002年
7 记者 葛文荣;科学研究证明在青海短期停留可以变苗条[N];西宁晚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吴红月;“绿瘦肥胖指数”披露国人肥胖成因[N];科技日报;2013年
9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 王陇德;摄入与消耗失衡引起肥胖[N];保健时报;2008年
10 本报通讯员 田剑清 雅馨;破解肥胖旅客的乘机烦恼[N];中国民航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鲁瑾;中国肥胖人群中部分候选基因变异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2 陈绮文;北京市城区成年超重/肥胖人群肥胖相关行为因素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妍;大学生自尊水平对肥胖人群内隐、外显偏见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杨波;2005-2010年山西省成人(20-59岁)肥胖特征的分析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3 徐宏怡;蕙兰瑜伽对中青年女性肥胖人群身心健康影响效果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岳子敬;肥胖人群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代谢组学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廖青;不同代谢状态肥胖人群正常范围内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及其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6 王宏莹;石家庄高职院校新生肥胖人群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田兴;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7年
8 丁英瑜;非肥胖人群体脂肪分布异常与代谢症候群的相关性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9 李建达;运动与膳食对肥胖人群身体形态和机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10 刘健惠;上海20-45岁人群超重/肥胖情况调查及相关行为特征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09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109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