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甘草酸二胺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发布时间:2016-12-20 16:16

  本文关键词:甘草酸二胺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郑州大学》 2014年

甘草酸二胺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任志元  

【摘要】:目的 1、观察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中肝细胞核DNA损伤的演变。2、探讨甘草酸二铵对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血清TNF-α浓度变化和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1、动物模型制作:选取60只健康雌性Wistar大白鼠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常规实验室饲养7天,禁食12h、禁水8小时后,实验组大鼠给予天晴甘平(生理盐水溶解)灌胃,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均给予同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灌胃3h后实验组、对照组大鼠同时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actosamine,D-Gal)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制作急性肝衰竭模型,空白对照大鼠单纯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2、相关指标检测:注射后即开始计时,,分别于注射后0.5、2、4、6、8、10、12h不同时间点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1)留取右心室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Tumor Necarosis Factor-α, TNF-α)浓度变化;(2)采用灌注固定法灌注多聚甲醛固定肝脏标本,并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记录凋亡指数,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两者间关系;(3)用“彗星实验”方法测定肝细胞核DNA损伤情况,用相关软件测定Olive尾矩值表示DNA的损伤程度,探讨其与肝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 结果 1.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血清TNF-α浓度均于腹腔注射D-Gal和LPS后的2h开始同步升高,且均于注射后8h同步达高峰,其最高浓度:实验组为(510.78±93.68)μg/L,对照组为(532.53±89.77)μg/L,两者间相同时间点TNF-α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各时间点ELISA法检测TNF-α浓度无明显变化。 2.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分别于6h和4h出现TUNEL阳性细胞,凋亡指数均于注射后12h同步达高峰,实验组为(5.23±0.28)%,对照组为(29.46±0.97)%,但相同时间点所测定的实验组凋亡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减小,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凋亡细胞TUNEL阳性结果少见,凋亡指数小,与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比较,两者间凋亡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腹腔注射D-Gal和LPS后,实验组大鼠肝细胞核DNA于注射1h后开始出现DNA损伤情况,“彗星实验”结果显示其DNA开始“解链”,并出现较短的特异性“彗尾”,软件计算细胞核DNA的Olive尾矩值即开始明显增大,至4h后,肝细胞核DNA“彗星实验”检测结果示损伤率为100%;对照组大鼠于注射后0.5h后即出现DNA损伤情况,至2h时,DNA损伤率即达到100%;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各时间点检测结果显示DNA损伤逐渐加重,至12h时,“彗星实验”结果提示实验组与对照组肝细胞DNA均出现严重损伤,甚至完全解体;实验组各时间点细胞核DNA的Olive尾矩值均低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彗星实验”结果可见少量肝细胞核DNA损伤情况,其与实验组及对照组数据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急性药源性肝衰竭模型大鼠较早出现肝细胞核DNA损伤,并随时间推移逐渐加重,至最后完全解体,最终可能诱导了肝细胞凋亡。提示大鼠肝细胞凋亡与D-Gal和LPS的毒理作用有关。肝细胞的凋亡可能与其细胞核的损伤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2、经诱导剂腹腔注射诱导的大鼠血清TNF-α浓度的升高并非与肝细胞核DNA损伤的发生及演变完全同步,其可能存在某种机制促使肝细胞核DNA损伤并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最终可能导致肝细胞凋亡。 3、甘草酸二铵具有减轻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中肝细胞核DNA的损伤及减少肝细胞凋亡的作用,其临床治疗急性肝衰竭效果可能与其该作用有着一定的联系。但甘草酸二铵在影响肝细胞凋亡的同时并没有改变腹腔注射D-Gal和LPS的大鼠血清中TNF-α的浓度,提示其减轻肝细胞凋亡的作用并非通过降低TNF-α的浓度而实现的,其保护机制可能是直接保护肝细胞核DNA进而减轻肝细胞损伤,起到保护肝脏作用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75.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光伟,龚守良;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进展[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3期

2 殷宗宝;邓超;李英;李海军;陈栩栩;程启慧;;甘草酸二铵对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大鼠的治疗作用[J];重庆医学;2011年02期

3 邹鹏;杨晓丽;陈先;;博来霉素对肝癌细胞DNA损伤以及H2AX相互作用蛋白的影响[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4 杜华;p53在调节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2002年02期

5 杨靖宇;;沉默PPAR-γ通过上调bcl-2表达抑制A549细胞凋亡[J];中国肺癌杂志;2013年03期

6 王晓峰;徐立红;;Cr(Ⅵ)染毒对小鼠肝脏细胞凋亡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7 刘宇;季宇彬;;肿瘤细胞的凋亡及其分子机制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8 郝诚诚;吴广礼;;过度训练可部分通过上调TLR4的表达激活死亡受体凋亡通路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年02期

9 黄坤;胡瑾华;;线粒体与肝细胞死亡研究进展[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郭延军,李静;肝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199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孟祥颖;Bcl-2及相关miR-16、miR-15b、miR-195对乳腺癌预后影响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心明,姜瑛,谭岩,徐立,方艳秋;可溶性Fas水平与乳腺疾病的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2期

2 施小茹,李晓明,王哲文,路秀英;survivin在喉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5期

3 邵月婷;李峰;高丽芳;孙连坤;胡嘉弟;李扬;赵雪俭;;人参皂苷Rh_2诱导PC-3M细胞凋亡及其对新基因GRIM-19表达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2期

4 杜翔;赵红光;王雯;郭伟;龚守良;;3-AB对Hela细胞PARP表达及X线照射后Hela细胞凋亡和周期进程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3期

5 王琨;崔满华;何凯;;抗氧化剂PDTC对酸性环境诱导的人卵巢癌SKOV3细胞IL-8表达的作用及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4期

6 张萱;刘扬;王珍琦;孙延红;龚守良;刘志强;;电离辐射对Jurkat T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5期

7 赵继学;王广义;杨志明;;12-脂肪氧化酶抑制剂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及其对surv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6期

8 左国庆,张燕,汤为学;奥沙利铂处理人肝癌细胞株HepG2、QGY后凋亡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J];重庆医学;2005年01期

9 刘政芳;潘晨;张元芬;林恢;陈玮;李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研究[J];传染病信息;2010年05期

10 任素莲;施晓瑜;李莉;;头针配合血塞通治疗脑梗死110例疗效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溥;包怀恩;戎聚全;欧燕芳;莫兴泽;谢洪书;;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及从江牛带绦虫实验感染家畜血清酶学动态研究[A];贵州省环境诱变剂学会第二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喜凤;郝哲;杜云锋;邱天宝;余云辉;;蒲公英中齐墩果酸的含量测定[A];第十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旺华;李花;周小青;陈淑华;何倩;莫莉;;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李芹;刘政芳;潘晨;张元芬;林恢;陈玮;郑凯凤;;早期结肠透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A];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孟志强;陈颢;花永强;陈震;林钧华;朱晓燕;沈晔华;王鹏;高惠峰;解婧;;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302例肿瘤残留危险因素分析[A];第九届中国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6 邹凯杰;高海珣;杨秀芬;;活血化瘀类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3年

7 黄小平;王蓓;邱咏园;曾嵘;唐映红;邓常清;;黄芪和三七的四种有效成分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早期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影响的配伍研究[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3年

8 罗君;邵国良;郑家平;陈玉堂;姚征;曾晖;郝伟远;;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腹痛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A];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介入诊疗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青;补精解毒方组分对肺癌A549细胞核转录因子NF-KB、AP-1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李霞;纤克颗粒对肺纤维化大鼠TNF-α、TGF-β_1及MMP-9、TIMP-1表达的实验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梁嵘;高尔基体糖蛋白73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4 郭延军;TZD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5 刘光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小鼠睾丸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基因调控[D];吉林大学;2004年

6 陈兰玲;解毒化瘀宣肺汤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4年

7 汤蓉;硒和Vc对Triol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张晨晓;泥鳅多糖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机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柳洪胜;从急性脑缺血再灌注炎症因子动态变化探讨内毒的形成及作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张德平;干扰素γ与姜黄素对实验性大鼠肺纤维化干预及肺成纤维细胞凋亡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峰,傅文宇,朱欣,徐立红;六价铬对大鼠肝细胞体外的毒作用[J];癌变.畸变.突变;2005年06期

2 谢德俊;大黄在肝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J];安徽医药;2002年01期

3 黄永文,李孟达,吴秋良,刘富元;老年宫颈癌p53和c-erbB2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癌症;2002年03期

4 刘光伟,龚守良;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进展[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3期

5 胡瑾华;;肝衰竭肝细胞凋亡和膨胀性坏死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2008年02期

6 杨世昕,韩泉;寻找以线粒体为靶点的抗癌新药[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1期

7 尹智华;马锐;崔泽实;李鸣川;何钦成;周宝森;;XPD基因多态性与非吸烟女性肺癌易感性的关系[J];中国肺癌杂志;2006年06期

8 马家宝;朱文;周清华;;bag-1、bcl-2和bax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及其与化疗多药耐药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肺癌杂志;2009年10期

9 王红梅;张国强;戴纪纲;闵家新;;人淋巴瘤细胞Jurkat通过Fas/FasL途径抑制人肺癌细胞A549的免疫逃逸[J];中国肺癌杂志;2010年07期

10 祝冰晶;周向东;;PI3K/AKT通路在肺癌转移和耐药中的研究[J];中国肺癌杂志;2011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树人,郑茉莉,李灼亮,余宙耀,陆汉明;反应停对急性肝衰竭的的预防作用[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0年01期

2 江军;急性肝衰竭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0年04期

3 吴其恺,杨大国,张炳尧,何清,乐晓华;促肝细胞生长素颗粒剂对大鼠急性肝衰竭的防护作用(摘要)[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0年S1期

4 张春平;肥胖妇女亚急性肝衰竭[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3年12期

5 吕飒,刘沛;急性肝衰竭时脑水肿的发病机制[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4年03期

6 韩国荣;余敏敏;唐迅;杨龙涛;岳欣;吴凯华;;妊娠合并急性肝衰竭10例分析[J];江苏医药;2006年03期

7 刘芳;陈少红;范新娟;唐芳;赵国强;;急性肝衰竭模型构建及细胞移植途径初探[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4期

8 黄瑜;陈永平;许烂漫;高峰;王晓东;;动态监测Toll样受体4 CD14在大鼠急性肝衰竭中的变化[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年02期

9 王晓今;;急性肝衰竭的病因及预后[J];肝脏;2007年S1期

10 王吉耀;徐传涛;;急性肝衰竭的治疗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烂漫;陈永平;王晓东;黄瑜;高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中的变化及意义[A];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张南;邓国宏;王宇明;;重庆地区急性肝衰竭病因和结局分析[A];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许烂漫;陈永平;王晓东;黄瑜;高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中的变化及意义[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许烂漫;陈永平;王晓东;黄瑜;高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中的变化及意义[A];第二届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李汛;何灿明;王鲁文;龚作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在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表达[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王宝恩;;急性肝衰竭[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7 吴其恺;杨大国;张炳尧;何清;乐晓华;;促肝细胞生长素颗粒剂对大鼠急性肝衰竭的防护作用(摘要)[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8 唐锡尔;;急性肝衰竭研究进展[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暨慢性乙型肝炎诊治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高泽立;;急性肝衰竭肝细胞损伤机制与治疗进展[A];广东省肝脏病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郭利民;;急性肝衰竭并发MODS的治疗[A];第一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暨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传染病研究所 张绪清 毛青;急性肝衰竭 救治理念获更新[N];健康报;2012年

2 萧红;[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3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 教授 罗学宏;[N];医药经济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旭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肝衰竭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2 刘凤超;急性肝衰竭模型鼠肝细胞凋亡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郝彦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姜雪强;脂氧素对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李俊刚;可回复永生化人胎肝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移植预防小鼠急性肝衰竭[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6 周一鸣;干细胞分化及其对急性肝衰竭大鼠治疗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7 余立敏;茵陈泽兰方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损伤及肝再生的影响[D];湖北中医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鸣;甲状腺激素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D];江苏大学;2010年

2 马俊苓;生长激素对大鼠急性肝衰竭的影响其机制的初步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3 周鹏程;微囊悬浮型流化床式生物人工肝治疗急性肝衰竭猪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赵欣;急性肝衰竭小鼠肠黏膜通透性变化机制及微生态制剂的保护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5 李宪;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犬急性肝衰竭的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黄建伟;四氯化碳构建犬急性肝衰竭模型及血液净化效果探索[D];暨南大学;2010年

7 奉婷;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肝衰竭的修复及移植途径的优化[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8 焦明静;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对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与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9 刘志红;非生物型人工肝对急性肝衰竭炎性介质的清除作用与生存影响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5年

10 王凯;非生物型组合人工肝治疗急性肝衰竭动物高颅压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甘草酸二胺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11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211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3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