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天津市副溶血性弧菌性腹泻流行特征和耐药谱分析

发布时间:2018-09-07 10:33
【摘要】:目的了解天津市腹泻患者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感染状况、症状特征和病原学特征。方法在天津市7家哨点医院收集腹泻患者粪便样本和症状信息,并于24 h内检验分离其中的副溶血性弧菌,对阳性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型、毒力基因和耐药性进行检验。结果 VP总检出率为10.56%,以40~49年龄组阳性率最高(17.14%),集中在6~9月份检出,8月份检出率最高(23.17%),不同年龄组、不同月份间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79株菌株中O3:K6型74株,占93.67%,79株菌株全部携带不耐热溶血毒素和耐热溶血毒素,未发现有菌株携带耐热性溶血毒素相关的溶血毒素;79株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分离株中有8株耐药,耐药率为10.13%。其中2株为多重耐药。结论天津地区腹泻患者副溶血性弧菌带菌率较高,且出现超级耐药菌株,应开展污染途径的研究,以便提出防控措施。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ection, symptom and etiology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 in diarrhea patients in Tianjin. Methods fecal samples and symptom information of diarrhea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from 7 sentinel hospitals in Tianjin.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was isolated within 24 hours. Serological typing, virulence gene and drug resistance of the positive isolates were tested. Results the total positive rate of VP was 10.566.The positive rate of VP was the highest in 4049 age group (17.14%), and the highest rate was detected in June and September (23.17%).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etection rate between different age groups among 79 strains of O3:K6 type (P 0.0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the strains of 93.6777 were carrying heat-resistant hemolytic toxin and heat-resistant hemolytic toxin. 8 of 79 clinical isolates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were found to be resistant to heat resistant hemolytic toxin. The drug resistance rate was 10.13%. Two of them were multidrug resistant. Conclusion the infection rate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 diarrhea patients in Tianjin area is high, and the super resistant strains appear, so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ways of contamination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作者单位】: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生物检测所细菌室;
【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2012KY16)
【分类号】:R574.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郑文龙;王卓;马洁;赵帅;江国虹;;副溶血性弧菌病原学和分子流行病学流行特征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2015年04期

2 陈永红;李晶;唐雨德;梁洪军;刘玉;魏德江;周东明;;南京夏秋季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监测及其毒力与耐药性[J];实用预防医学;2012年04期

3 江艳华;姚琳;李风铃;王联珠;宋春丽;翟毓秀;;青岛市售养殖海水虾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3年05期

4 陈洪友;盛跃颖;宋元君;屠丽红;张曦;陈敏;;上海地区副溶血性弧菌大流行菌株血清型及分子特征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婕;陈茂义;陈婷;胡静荣;王峗;石韬;;水产品及其环境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与毒力基因分布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3年04期

2 孔媚兰;袁宝君;朱谦让;甄世祺;郑东宇;王燕梅;符晓梅;;生食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半定量风险评估[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7期

3 陈洪友;屠丽红;陈敏;宋元君;王文静;;贝类水产中副溶血性弧菌菌型分布研究[J];疾病监测;2014年07期

4 郑文龙;王卓;马洁;赵帅;江国虹;;副溶血性弧菌病原学和分子流行病学流行特征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2015年04期

5 郑文龙;王卓;董杰;马洁;赵帅;江国虹;;天津市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及其致病性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5年06期

6 韩小龙;张海燕;曹明秀;沈晓盛;;我国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现状与控制策略分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年07期

7 江艳华;姚琳;李风铃;翟毓秀;王联珠;;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状况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3年04期

8 王春旭;贺漓漓;杨小养;康富俊;李红梅;李立巍;;桂林市2012年市场销售食品中致病菌监测[J];中国现代医生;2014年01期

9 赖迎迢;陶家发;孙承文;石存斌;吴淑勤;;鱼源溶藻弧菌生物学特性和病理组织学观察[J];微生物学报;2014年11期

10 胡秀彩;兰云;沈晓静;吕爱军;朱爱华;;市售草鱼鳃中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3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侯立杰;重庆地区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调查和分离株的毒力因素及药物敏感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陈茂义;内陆地区市售水产品及环境中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毒力基因分布及分子分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3 李林桂;海水弧菌耐药性I类整合子分析与副溶血弧菌分子分型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4 吴伟华;几种天然食用成分对副溶血性弧菌的协同抑菌效果及其损伤机理[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5 滕勇勇;基于HAND系统的腹泻病原体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6 茆丹;不同来源副溶血弧菌分子分型及其毒力基因筛查[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旗利,罗茂凰,张海滨,张海英,蔡国瑞,高虹;改良方法检验冷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4年01期

2 傅慧琴;苏靖华;章红红;;318株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分型和耐药性分析[J];疾病监测;2011年07期

3 金春光;沈玄艺;章丹阳;杨元斌;徐景野;;浙江省宁波地区腹泻患者中副溶血性弧菌检测与分析[J];疾病监测;2012年08期

4 章红红;朱林英;潘丽峰;陈洪友;苏靖华;傅慧琴;黄红;孙乔;傅益飞;王闻卿;黎健;连伟刚;杨玲凤;;上海市浦东新区副溶血弧菌病原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3年02期

5 秦思;沈峗;马恺;庄菱;符晓梅;郑东宇;;2012年江苏省食源性致病菌耐药监测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4年01期

6 罗学辉;张一;何水渊;张建群;张怡明;;肉类和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8年10期

7 陈永红;李晶;唐雨德;梁洪军;刘玉;魏德江;周东明;;南京夏秋季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监测及其毒力与耐药性[J];实用预防医学;2012年04期

8 宁喜斌;刘代新;张继伦;;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及其快速检测[J];微生物与感染;2008年01期

9 段永翔;鞠长燕;刘李;俞慕华;温群文;曾玲荣;;2006-2008年深圳市食源性病例和外环境的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分型特征比较[J];微生物学报;2011年04期

10 史秀杰;郑晓聪;阮周曦;贾鹏;何俊强;王津津;兰文升;杨锦舜;刘荭;;水生动物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分子分型研究[J];中国动物检疫;201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婉虹;福建省牡蛎食用中感染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评估[J];中国水产;2003年01期

2 鲁晓晴,张超英;漂白粉杀灭副溶血性弧菌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4年01期

3 车光,蒋震羚,唐振柱,李秀桂,黄林,吕素玲,王红,方志峰,阮青,张洁宏,杨娟;2003~2004年广西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调查[J];广西预防医学;2005年05期

4 程苏云;李恩民;张俊彦;朱敏;梅玲玲;;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年02期

5 马聪;严纪文;朱海明;宋曼丹;赖蔚傮;何冬梅;王海燕;杨冰;王建;王吉城;;200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生吃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年03期

6 姜明杰;李彩云;甘云;高洁;高群;卢国际;王翠华;;承德市餐馆饭店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情况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年01期

7 张俊彦;梅玲玲;朱敏;张严峻;潘雪霞;石雅素;郑官增;;301份海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定量检测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年03期

8 李铭新;姜义霖;;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现状及快速检测[J];口岸卫生控制;2007年02期

9 胡玉山;王鸣;杜琳;江丽芳;邓志爱;刘俊华;候水平;林云万;莫自耀;;副溶血性弧菌流行群特异多重PCR鉴定[J];中国公共卫生;2007年05期

10 徐奋奋;徐景野;宋启发;裘立晓;陈美芬;金晓霞;;宁波市小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型、毒力及耐药性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凡非;杉山宽治;西尾智裕;乡田淑明;秋山真人;;检测环境样品及食品中病原性副溶血性弧菌的研究[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廖玉学;谢旭;扈庆华;;2012年深圳市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A];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刘佛民;刘礼平;谭海玲;马聪;陈文胜;罗建波;;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测能力验证研究[A];201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4 冯立芳;孙伟杰;何珊珊;励建荣;;基于基因组水平发掘副溶血性弧菌的物种特异性检测靶点[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程苏云;张俊彦;王赞信;童贵忠;石亚素;;海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定量检测分析[A];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李纯宗;王秋娥;连珠春;薛月华;;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A];华东地区第二次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3年

7 张淑红;吴清平;张菊梅;;副溶血性弧菌特异性显色生化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方平楚;;副溶血性弧菌研究进展[A];2007年浙江省医学病毒学、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周桂莲;王淑真;杨宝兰;;鉴别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致病与非致病性的动物试验方法[A];北京食品学会1982年年会论文(摘要)[C];1982年

10 马聪;;广东地区副溶血性弧菌暴发分离优势血清型菌株的分子特征[A];新发传染病研究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衣晓峰;副溶血性弧菌最爱夏秋作乱[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邹雪芹邋逄春展;龙口局:进口冻鱼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3 通讯员 谢林 记者 江麓;生吃金枪鱼会中毒[N];医药导报;2007年

4 山东省莱州市慢性病防治院 郭旭光;雕花碟菜最不卫生[N];健康时报;2009年

5 全国12320管理中心副主任 李蓉;防中毒 吃海鲜时多用醋[N];健康报;2010年

6 中国消费者报 顾艳伟 李青山;海水鱼查出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肖玉保 实习生 吴铎思;贝类食品成为餐桌隐忧[N];工人日报;2004年

8 张博;科技尖兵[N];中国国门时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王峰;生吃海鲜防中毒[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10 中国消费者报 孙燕明;副溶血性弧菌导致79名老人群体性食物中毒[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唐晓阳;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风险评估基础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2 姬华;对虾中食源性弧菌预测模型建立及风险评估[D];江南大学;2012年

3 巢国祥;副溶血性弧菌传播特征、O3:K6流行克隆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多位点序列种群遗传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4 王丽;副溶血性弧菌中密度感应系统依赖的T3SS1和T6SS2调控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晓凤;蛤肉中副溶血性弧菌风险评估体系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2 王宏萍;水产品中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3 张凡非;海水海泥中病原性副溶血性弧菌时间分布及检出方法比较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

4 翁仕强;副溶血性弧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5 侯立杰;重庆地区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调查和分离株的毒力因素及药物敏感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6 庞文聪;二氢杨梅素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菌机理探讨[D];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

7 陈志芸;上海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监测及其溶血毒素基因的筛查[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8 郝小斌;副溶血性弧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9 褚发军;深圳市副溶血性弧菌散发病例感染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调查[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年

10 齐学明;宁波市售血蚶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分析及其膳食风险初步评价[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280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2280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6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