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腔内菌群和肠道粘膜相关菌群的变化及意义
本文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腔内菌群和肠道粘膜相关菌群的变化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安徽医科大学》 2014年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腔内菌群和肠道粘膜相关菌群的变化及意义
李小萍
【摘要】:背景及目的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IBS患者肠道菌群改变,益生菌制剂尤其抗生素制剂为IBS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所以,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IBS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肠道菌群分析方法包括传统细菌培养法和近年来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法。因肠道内菌群99%为厌氧菌群,而厌氧菌接触空气过久就会导致细菌的死亡从而使细菌培养失败。传统细菌培养法对标本的采集、送检条件等要求严格,且培养难度较大,检测的结果受细菌离体时间、外界环境因素、标本的处理过程及处理时间、培养基性能等诸多影响,由于肠道菌群分析的难度大,特别是粪便厌氧菌培养困难。使得肠道细菌很难准确的定量。因此肠道细菌的研究成为临床开展的难点。本研究是为了解腹泻型IBS患者肠腔内目标均属的变化情况(即肠道内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等有益菌及大肠埃希菌属、梭菌属等机会致病菌的变化情况),寻找肠道菌群紊乱的客观依据,证实腹泻型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的紊乱。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50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及25名正常对照者肠腔内粪便中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大肠埃希菌属和肠球菌属的数量,并对各组的目标菌数量进行比较,计算肠道定值抗力(B/E值)。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腹泻型IBS患者组粪便中代表大肠埃希菌属的大肠埃希菌、代表梭菌属的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明显增多(9.89±0.59vs8.33±0.27,11.40±0.42vs10.83±0.33,P0.05),而代表乳酸杆菌属的嗜酸乳杆菌及代表双歧杆菌属的长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8.85±0.29vs9.10±3.56,9.35±0.36vs9.95±1.15,,P0.05),代表肠球菌属的粪肠球菌、代表拟杆菌属的脆弱拟杆菌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泻型IBS患者肠道定值力(B/E)1,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0.95±0.06vs1.20±0.16, P0.05)。 结论(1)IBS-D患者肠道6种菌群存在变化,提示IBS-D患者腔菌群存在改变。 (2)IBS-D患者腔菌群中B/E下降,提示肠道定植抗力均下降。 背景及目的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改变在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理生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肠道菌群在IBS的病理生理所起的作用,一些研究正在关注IBS患者肠道复杂的微生物群落。而肠道菌群不仅包括腔内菌群还包括肠粘膜相关菌群,目前多数的研究是通过对粪便菌群的分析来了解腔内菌群的,对于肠粘膜相关菌群主要是通过空肠上段抽吸物培养法和氢气呼气实验(HBT)来诊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对于末端回肠粘膜肠道菌群分析的相关报道较少。由于肠粘膜相关微生物菌落可能更直接影响着宿主的免疫功能、病理生理及神经系统,同时肠粘膜上皮和腔内的微生态环境也有所区别,所以肠粘膜相关菌群的研究意义较大,因空肠上段粘膜采集需要十二指肠镜或小肠镜才能完成,相对较困难,故本研究拟在大肠镜检查中采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和对照组的乙状结肠近端肠粘膜,用于比较两组间的6种菌属的差异。 方法30例符合罗马Ⅲ标准的IBS-D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者入选该实验,实时荧光定量法分别检测两组乙状结肠粘膜中的双歧杆菌属、嗜酸乳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大肠埃希菌属和肠球菌属的数量,并对各组的目标菌数量进行比较,同时计算肠道定值抗力B/E值。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组乙状结肠粘膜大肠埃希菌、脆弱拟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均明显增加(9.59±0.97vs8.43±0.61,9.18±1.51vs9.15±0.79,10.33±0.64vs9.56±0.31,均P<0.05),长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均明显减少(9.32±1.11vs9.98±0.68,7.40±0.95vs9.52±0.52,均P<0.05),肠道定植抗力(B/E值)明显减低(0.98±0.12vs1.15±0.06,P<0.05);而粪肠球菌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1)结合第一部分,IBS-D患者肠腔和乙状结肠粘膜的6种均属都存在变化,提示IBS-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2)结合第一部分,IBS-D患者肠腔和乙状结肠粘膜的6种均属变化并不完全相同,提示肠腔微环境与肠粘膜微环境有所差异。 (3)结合第一部分,IBS-D组B/E下降,提示IBS-D患者肠道定植抗力下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74.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彬言;王巧民;胡乐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分析及应用益生菌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年02期
2 张蕾;顾芳;白鹏;吕愈敏;;16S rDNA荧光定量PCR法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目标菌群的分析[J];山东医药;2009年28期
3 李俊洁;陈庆森;;双歧杆菌调理和改善肠道相关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1年23期
4 陈雪梅;邱翔;;双歧杆菌的研究进展[J];畜禽业;2007年02期
5 崔舒晟;胡颖;;培菲康治疗前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相关肠道益生菌群变化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胡乐义;王巧民;姜彬言;王海浪;宋继中;叶飞;;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意义[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7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irritable bowe syndrome patient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4年12期
8 Angèle PM Kerckhoffs;Melvin Samsom;Michel E van der Rest;Joris de Vogel;Jan Knol;Kaouther Ben-Amor;Louis MA Akkermans;;Lower Bifidobacteria counts in both duodenal mucosa-associated and fecal microbiota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atient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9年23期
9 吴仲文,李兰娟,马伟杭,俞云松,陈亚岗;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的新指标—— B/E值[J];浙江预防医学;2000年07期
10 李小萍;王巧民;;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2013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双虹;陈晓刚;胡小英;刘华;赖东兰;李宜瑞;徐金燕;;运脾固表法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肠道微生态机制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2 李帅;陈玮;刘洪;荣晓;伍秀华;余小平;;黑米花青素对大鼠肠道菌群调节作用及抗氧化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李元晓;庞有志;周俊华;李文巧;;日粮蛋白质水平对黄羽鹌鹑饲料消化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0年03期
4 吴蓉;陈淑洁;姒健敏;;肠易激综合征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现状分析[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7年05期
5 张芳芹;徐桂芳;邹晓平;;益生菌和肠易激综合征[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2年01期
6 王传涛;丁长青;;益生菌制剂联合特定电磁波治疗成人肠易激综合征[J];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03期
7 傅朝晖;王文丽;张滨;;239例老年非肠道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状况研究[J];重庆医学;2012年23期
8 魏涛;赵建元;高兆兰;王莉;李思钰;黄雪;郑梦蕊;;低聚木糖调节BALB/c小鼠肠道菌群及润肠通便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01期
9 吴英韬;袁杰利;;肠道微生态评价研究进展[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3年03期
10 黄适;张涛;郑东林;曹火留;;安肠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及下丘脑中TPRV1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奎诰;王春丽;;肠易激综合征的疗养康复[A];疗养康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1届疗养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敏;范小兵;杨虹;李堃宝;奚万艳;王一鸣;;人体肠道菌群构成及重要代谢产物的研究[A];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五届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汪正芳;郭前坤;张声生;赵鲁卿;杨成;李晓玲;吴震宇;;疏肝健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黏膜5-羟色胺及其受体的影响[A];北京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云勤;肠黏膜屏障在肝硬化代偿期向失代偿期转化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
2 陈晓刚;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脾胃湿热证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唐欢;抗生素所致肠道菌群失衡及乳杆菌对其调节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4 陈霞;具有益生功能的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 V9的安全性评估、生理功效及其全基因组学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5 苏晓兰;温肾健脾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疗效及其作用机制初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赵炜;肠易激综合征证候规律与脑肠肽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余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谱及自然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辛海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发作规律及其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9 李春燕;基于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分析的支气管哮喘维、西医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10 罗靓;功能性肠病与乳糖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及相互关系[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珍珍;杭州社区人群主观乳糖不耐受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与功能性肠病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李晓燕;平调肝脾、寒热并用法治疗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黄铭华;两种抗生素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疗效观察及对肠道微生态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4 柳洪洁;鸡消化道正常菌群生态平衡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5 周景欣;几种益生元制剂对肠道菌群作用效果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6 葛金玲;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免疫和肠道微生态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张莹;肠道共生菌对新生儿脐血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8 徐金燕;运脾固表法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吴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相关因素干预及病因探索[D];浙江大学;2008年
10 王福红;酸败油脂对肉雏鸡消化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燕善军;双歧杆菌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价值[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吴淑清;王顺余;谭克;李荣和;;双歧杆菌的研究现状[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3 李文桂;陈雅棠;;双歧杆菌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J];地方病通报;2006年01期
4 周家春,冯屏;双岐杆菌属的生理特征和鉴别[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3年S1期
5 张延坤,马燕;双歧杆菌的生物特性及其保健功能[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6 孙颖,刘建湘,谢鹏雁;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物治疗[J];临床荟萃;2003年14期
7 马莉;乔红;;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年05期
8 吕晓燕;;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实施健康教育[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年02期
9 刁治民,张文静,马永贵;双歧杆菌的生理作用及开发前景[J];青海科技;2002年06期
10 江晓,贾力敏;双歧杆菌检测与鉴定技术进展[J];中国乳品工业;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小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腔内菌群和肠道粘膜相关菌群的变化及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2 胡乐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抗生素利福昔明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相关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
相关作者
>胡乐义 >李小萍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腔内菌群和肠道粘膜相关菌群的变化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93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39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