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127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资料分析及生活质量调查

发布时间:2019-09-03 08:47
【摘要】:[目的]1.收集127例PBC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2.比较分析PBC患者初诊时、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治疗1年后、治疗2年后、治疗5年后的血清生化学指标变化情况。3.将127例PBC患者分为非肝硬化组与肝硬化组、抗AMA-M2抗体阳性组与抗AMA-M2阴性组、抗GP210抗体阳性组与抗GP210抗体阴性组、抗SP100阳性组与抗SP100阴性组,分别比较分析各两组在治疗前后的血清生化学指标变化情况。4.比较正常对照组与非肝硬化组、肝硬化组的慢性肝病特异性量表,了解PBC患者的生活质量。5.研究影响PBC患者生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27例2006年12月-2017年3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二病区就诊的PBC患者于初诊时、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治疗1年后、治疗2年后、治疗5年后的生化学指标、免疫学指标、临床症状及慢性肝病特异性量表。收集本院体检中心的健康志愿者80例进行慢性肝病量表评分作为正常对照组,与PBC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进一步了解健康人群与PBC非肝硬化患者、PBC肝硬化患者之间的生活质量差异。并选取临床资料较完善的PBC患者42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①PBC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常见临床表现。127例PBC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16. 5%)、女性106例(83. 5%),男女比例约为1: 5;初诊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54. 5±12. 0)岁。127例PBC患者首发症状依次为乏力(45/127,34. 9%)、黄疽(38/127, 29. 5%)、皮肤瘙痒(25/127, 19.4%)、纳差(21/127,16.3%)、腹胀(20/127, 15.5%)、双下肢浮肿(6/127, 4.7%)、呕血/黑便(4/53, 3.1%),有20例患者无特殊不适,因肝功异常而就诊。患者首诊时常见的临床体征及影像学检查依次为脾大(48/127, 37. 80%)、肾囊肿(32/127, 25. 2%)、肝囊肿(23/127,18.1%)、食管/胃底/腹壁静脉曲张(20/127,15.7%)、腹水(15/127, 11.8%)。②PBC患者的血清免疫学检查特征。127例患者中37例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29. 1%),其中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20例(15. 7%)、干燥综合征7例(5. 5%)、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8例(6.3%)、类风湿关节炎2例(1.6%)。另外,10例患者伴发高血压(18.9%), 7例患者伴发糖尿病(13.2%),1例患者伴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 9%)。127例PBC患者中有66例患者于初诊时完善了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显示血清IgM水平普遍高于正常水平,IgA水平均值在正常范围内。患者抗线粒体抗体-M2 (AMA-M2)阳性者100例(78. 7%),抗 GP210 阳性者 51 例(40. 2%),抗 SP100 阳性者 20 例(15. 7%)。③PBC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清生化学指标变化。将127例PBC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生化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LB、ALT、AST、ALP、GGT、TBA、TBIL、DBIL、TC水平在治疗后的2年内均呈好转趋势(P0.05),并且治疗3月后好转趋势最明显(P0.001),但在治疗5年后均呈恶化趋势;其余生化学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PBC患者肝硬化组与非肝硬化组、抗AMA-M2抗体阳性组与抗AMA-M2抗体阴性组、抗GP210抗体阳性组与抗GP210抗体阴性组、抗SP100抗体阳性组与抗SP100抗体阴性组的血清生化学指标变化。PBC非肝硬化组的血清ALB、ALT、AST、ALP、GGT、TBA、TBIL、DBIL水平在治疗后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硬化组的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MA-M2阳性组和AMA-M2阴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LB、ALT、AST、ALP、GGT、TBIL及DBIL水平在1年内均呈好转趋势(P0.05)。GP210阳性组与GP210阴性组、SP100阳性组与SP100阴性组患者的血清 ALB、ALT、AST、ALP、GGT、TBA、TBIL、DBIL 水平在治疗 1 年内均呈好转趋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P210阳性组与SP100阳性组患者的血清ALT、AST、ALP、GGT、TBA、TBIL、DBIL水平在治疗前后分别高于GP210阴性组、SP100阴性组,血清ALB水平在治疗前后分别低于GP210阴性组、SP100阴性组,但GP210阳性组与GP210阴性组、SP100阳性组与SP100阴性组患者的上述指标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 慢性肝病量表调查。在127例PBC患者的慢性肝病特异性量表问卷中,非肝硬化患者70例,肝硬化患者57例,与80例健康体检者相对比。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BC肝硬化组患者生活质量较PBC非肝硬化组生活质量差,PBC无肝硬化组生活质量较正常对照组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⑥生存分析。进行Kaplain-Meier及Log-Rank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BC患者的血清ALB、ALP、TBIL、DBIL水平与患者的生存期相关。经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PBC患者的预后分别与血清ALB水平呈负相关、ALP≥2倍正常值上限(ULN)呈正相关,其RR值分别为0.238、3. 248,表明PBC患者ALB35g/L、ALP≥2 ULN可使PBC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对风险增加0. 238倍、3. 248 倍。[结论]1、以乏力、黄疽及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发现脾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表现的中老年女性患者应常规排外PBC。2、A]LP、GGT、IgM显著升高是PBC患者的血清生化学特点,UDCA可显著改善 PBC 患者血清 ALB、ALT、AST、ALP、GGT、TBA、TBIL、DBIL、TC水平。3、UDCA治疗有效改善非肝硬化阶段PBC患者血清生化学指标,但对肝硬化阶段PBC患者无明显改善。4、抗AMA-M2抗体是否阳性与患者对UDCA的应答无关。抗GP210抗体阳性与抗SP100抗体阳性的PBC患者对UDCA治疗的应答低于抗GP210抗体阴性与抗SP100抗体阴性的PBC患者。5、PBC患者生活质量低于正常人,肝硬化阶段PBC患者生活质量较非肝硬化PBC患者生活质量更差。6、 PBC患者血清ALB、ALP、TBIL、DBIL水平与患者的生存期相关,其中ALB35g/L、. ALP≥2 ULN是影响PBC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7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俞媛;杨宗国;陈Y黋,

本文编号:2531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531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8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