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MicroRNA介导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转分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01 15:17
【摘要】:【背景】 肝再生医学一直处在再生医学的最前沿,原位肝移植和肝细胞移植均属于肝再生医学的范畴,原位肝移植被认为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供肝源缺乏、费用昂贵、免疫排斥等问题使原位肝移植不能成为最主要的治疗方式。肝细胞移植可以有效改善终末期肝病患者的肝功,但肝细胞移植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1.依靠供体器官获得肝细胞,来源缺乏。2.冻存后的肝细胞会丢失部分肝细胞的功能,所以肝细胞在获得后必须立即使用,这也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因此,不依赖于器官捐献获得有功能的肝细胞样细胞,就成了肝再生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获得有功能的iHEP有望解决供肝和肝细胞来源不足的问题,这对于肝再生医学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目前,iHEP是通过诱导胚胎干细胞(EMC)、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间充质干细胞(MSC)和成纤维细胞而获得。EMC诱导的iHEP细胞移植到动物体内后有较高的致肿瘤性、致畸胎瘤性且由于受到伦理学的限制,因此目前仅用于药理学和基础医学研究。iPS是由各种终末细胞去分化而获得的EMC样细胞,具有和干细胞类似的分化潜能,在理论上,由iPS获得的iHEP细胞来源于患者自身,所以不存在免疫排斥和伦理学的问题,但由于iPS的获得需要转录因子的转染,效率低下且改变了宿主基因,由iPS再分化为iHEP细胞,效率更低,且同样存在致肿瘤性、致畸胎瘤性的风险。由成纤维细胞直接转化为iHEP细胞是近年来新的发现,由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为iHEP细胞的效率较低,且iHEP不具备成熟肝细胞的某些重要功能。MSC可作为种子细胞的优势在于:其来源广泛、非侵入性获得、不存在伦理学问题,移植入动物体内后具有低免疫原性、低致瘤性、低致畸胎瘤性。并且脐带MSC已经成为再生医学理想的细胞来源。由于目前的MSC来源的iHEP细胞还不够成熟,且分化效率欠佳。为了获得MSC来源的有功能的iHEP细胞,探索其分化机制就成了肝再生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MicroRN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RNA,通过抑制该配对区域mRNA的翻译或促进其降解从而在转录后水平负性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多项研究显示microRNA参与体内多种生理过程的调控:广泛参与体内细胞的增殖、分化、发育、代谢、凋亡等多种生理活动。且近来多项研究显示microRNA参与各种细胞表型的转化。 【目的】 本课题小组前期工作基础:⑴成功建立了MSC向肝细胞分化的体外模型;⑵根据microRNA基因芯片和PCR的一致性比对筛选出6个在MSC向肝细胞分化过程中线性升高的一组microRNA(miR-30a、miR-1290、miR-1246、miR-542-5p、miR-424、miR-148a);⑶单独使用该组microRNA和肝特异性miR-122诱导间充质肝细胞,成功地将MSC诱导为有功能的诱导性肝细胞样细胞(iHEP)。因此本实验的目的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筛减诱导MSC向肝细胞样细胞分化的关键microRNA。 【方法】 1.使用酶消化法分离脐带MSC:在无菌条件下采集健康孕妇所产足月儿的脐带,胶原酶消化法获得纯化的MSC,从大体形态、表面抗原鉴定、骨向分化能力等方面证实该方法分离的细胞是否为MSC,并检测其纯度和分化能力。 2.使用(n-1)的筛减策略:在7mix可诱导MSC为有功能的iHEP细胞的基础上,依次使用筛减不同microRNA的6mix组合诱导MSC;若6mix组合可诱导MSC为有功能的iHEP细胞,则依照上述策略依次使用筛减不同microRNA的5mix组合诱导MSC,直到筛减到可将MSC诱导为iHP细胞的最少microRNA组合。 3. iHEP细胞的验证: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大体形态的变化;使用q-PCR对肝基因在mRNA水平变化进行检测;western-blot对肝细胞特异蛋白进行检测;肝细胞特异性功能检测:PAS糖原染色、LDL摄取实验、尿素氮合成能力、ICG心脏绿的摄取实验的检测用来验证microRN诱导的iHEP细胞是否具有成熟肝细胞样的功能。 【结果】 1.本课题小组使用酶消化法分离的MSC在镜下显示典型的扁梭状,4代以后呈现典型的涡旋状生长方式。流式细胞仪分析表面抗原鉴定结果显示:本实验小组分离的脐带来源的第四代(p4)MSC99.5%可表达MSC的标志分子CD105。同时内皮标志分子CD31以及造血干细胞CD34的检测结果分别为:1.0%、1.0%,这一结果说明本实验小组分离的MSC并没有参杂内皮细胞和血细胞,即证实了本课题小组分离的MSC纯度较高。同时利用MSC向骨细胞分化诱导液,来验证分离所得MSC的分化潜能。结果显示:向p4的MSC内加入骨细胞向诱导分化培养液16天后,分化的细胞经Alizarin红染色后显示(+),即具有骨细胞特有的钙盐沉积的作用。钙盐沉积的作用是骨细胞所特有的功能,证实了分离出的MSC具有分化潜能。 2.6mix组合诱导结果显示:各组合的mimics转染效率均较高,6mix-without-miR-30a(miR-122、miR-1290、miR-1246、miR-542-5p、miR-424、miR-148a)组合转染MSC后的iHEP细胞的特征:细胞具有肝细胞特有的上皮样细胞形态,q-PCR检测肝细胞的特异性基因表达增高,较7mix(miR-122、miR-1290、miR-1246、miR-542-5p、miR-424、miR-148a、miR-30a)诱导的iHEP细胞,肝细胞特有的ALB的表达略有降低,肝细胞特异性功能检测:PAS染色、尿素氮合成检测、ICG摄取实验、LDL摄取实验结果均为阳性。6mix-without-miR-1290诱导组的肝基因表达亦较高但低于6mix-without-miR-30a诱导组。而其他6mix诱导组的肝基因表达变化与阴性对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3.5mix组合诱导结果显示:各组合的mimics的转染效率均较高,5mix-without-miR-1290(miR-122、miR-1246、miR-542-5p、miR-424、miR-148a)组合转染MSC后细胞具有肝细胞的上皮样形态,肝细胞的特异性基因表达增高,较6mix(miR-122、miR-1290、miR-1246、miR-542-5p、miR-424、miR-148a)诱导组和7mix诱导组,早期肝基因变化无明显差异,,而中晚期肝基因TF、CYP3A4、G6P表达降低。肝细胞特异性功能检测:PAS染色结果、尿素氮检测、ICG摄取实验结果、LDL摄取实验结果均为阳性。而其他5mix诱导组的肝基因表达变化与阴性对照相比无统计差异。 4.4mix组合诱导结果显示:4mix-without-miR-542-5p中AFP的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4mix组合肝基因ALB、HNF4A变化较阴性对照无明显差异。 【结论】 使用酶消化法获得的脐带来源的MSC,具有MSC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表达MSC的标志分子,且可分化为骨细胞样细胞。miR-122、miR-1246、miR-542-5p、miR-424、miR-148a转染MSC后细胞可诱导为有功能的iHEP细胞:具有肝细胞的上皮样形态,肝细胞的特异性基因表达增高,肝细胞特性功能检测:PAS染色结果、尿素氮检测、ICG摄取实验结果、LDL摄取实验结果均为阳性。miR-1290和miR-30a是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过程的非必需microRNA。首次证实miR-122、miR-1246、miR-542-5p、miR-424、miR-148a可将MSC分化为有功能的iHEP细胞。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祖兵;肝细胞癌遗传特性的研究现况[J];实用医学杂志;2001年09期

2 孙意,程瑞雪;肝细胞癌发生的分子机理[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1年02期

3 潘平,刘爱连,宋清伟,郎志谨,付维利,孙萌;动态增强磁共振在评价肝细胞癌微血管密度中的意义[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年05期

4 王莉,陆建平,王飞,刘崎,田建明;肝细胞癌射频治疗后的磁共振表现[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年05期

5 苏建家;实验性肝细胞癌研究状况[J];医学文选;2001年01期

6 C.Brunken,P.Steiner,X.Rogiers,谭凯;肝细胞癌的保守治疗——经皮乙醇注射和冷冻疗法[J];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1年04期

7 周迈;高守利;崔国平;赵凌;华京晖;王心宇;;纤维板层肝细胞癌[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年11期

8 董继俊,李建功,马兴久,郝敏,王鹏霄,吴力群;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变化与肝细胞癌手术患者预后的关系[J];山东医药;2002年17期

9 周志刚,高剑波,杨学华,刘恒芳,管生;肝细胞癌的螺旋CT征象与病理及临床分期间关系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年03期

10 孙培春,吴刚,庞志刚,王广田;肝细胞癌术后复发时间及类型的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明华;祝峙;刘晓红;林静;曲建慧;陈颖;曹晓哲;王力;倪灿荣;;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细胞癌发生关系的分子病理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张佳林;张成钧;刘永锋;钟嘉明;褚志强;程颖;;肝细胞癌病人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变化及其临床意义[A];第十二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董辉;;肝细胞癌4q杂合性缺失特点[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C];2010年

4 杭振镳;陈代云;魏方全;雷松;;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流式细胞术DNA含量及倍体检测分析[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陈冬峨;董长垣;郭蕊;严亚琼;彭飞;居颖;;肝细胞癌危险因素的风险研究[A];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04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郑红;;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肝细胞癌中Survivin基因mRNA的表达[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顾春燕;肖锋;;精氨酸酶-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第7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3年

8 王楠娅;李薇;;肝细胞癌的营养与代谢因素[A];2014《中国国际肿瘤营养学论坛》暨第二届《全国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9 李晓飞;郑宇;;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与肝细胞癌的关系研究进展[A];第二届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李威;林莹;杜海军;吴宝安;曾永明;陈君填;郭毓文;李蔓红;曾毅;;Epstein-Barr病毒与肝炎病毒在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A];肝脏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及新进展学习班专刊[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秦叔逵;治疗肝细胞癌 别只盯着靶向药[N];健康报;2013年

2 记者 王丹 管九苹;肝细胞癌标志物研究获新进展[N];健康报;2013年

3 吴一福;四军医大唐都医院发现硒蛋白P与肝细胞癌发生有关[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黎彬;肝癌研究重要进展——预测肝癌转移成为可能[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钱文彩;α2δ1阳性细胞为新的肝细胞癌干细胞[N];中国医药报;2013年

6 新美;基础研究进展推动肝脏病学进步[N];中国医药报;2008年

7 周金莲;MIB-1和bcl-2表达预测肝癌发生[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张金山;要灵活运用影像学提供的方法和手段[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9 李杰;不能手术切除肝细胞癌的治疗[N];科技日报;2006年

10 ;修复肝细胞 改善肝功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森;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肝细胞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曾昭冲;肝细胞癌放射治疗—实验室研究及临床实践[D];复旦大学;2005年

3 黄新辉;巨大肝细胞癌根治术后近期复发转移的临床与相关蛋白组学初步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4 余微波;染色体6q25.1区域单核苷酸多态与肝细胞癌发病风险及预后的关联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5 刘安文;MAP4K4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D];南昌大学;2009年

6 杜国清;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在启东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7 齐鲁楠;广西壮族自治区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双暴露肝细胞癌分子生物学行为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8 袁宝珠;黄曲霉毒素B_1致肝细胞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4年

9 乔兵兵;肝细胞癌分子标志物的筛选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张猛;NuSAP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细胞癌复发的关系[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长征;退变结节与肝细胞癌超顺磁性氧化铁增强磁共振成像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2 薛建锋;肝细胞癌中凝血酶敏感蛋白-1与微血管密度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3 陈红;肝细胞癌弥散加权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2年

4 刘元;第二代测序技术对于肝细胞癌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5 陈玉国;肝细胞癌及门脉高压患者围手术期病毒载量及肝功能变化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杨志华;启动子区甲基化对肝细胞癌锌指蛋白331表达的调控[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7 陈豪;自然杀伤细胞对肝细胞癌预后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8年

8 贾林梓;肝细胞癌及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染色体杂合性丢失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9 朱明杰;髓源抑制性细胞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苏州大学;2012年

10 王瞿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及其变位剪切体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684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5684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e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