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合肥市45-60岁人群膳食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1-23 22:46
【摘要】:背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巨大变化,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发病率在我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发病渐趋年轻化,成为当今社会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最常见慢性病之一。目前,针对NAFLD患者的治疗仍然缺乏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还是以预防为主。了解整体饮食与NAFLD之间的关系,便于确定营养对NAFLD患者的敏感年龄和人群的干预效果,同时也可以预防和控制NAFLD的发生发展。然而,目前国内外对其研究的方向主要还是集中于单个食物或营养素,很少有研究去报道整体饮食模式与NAFLD之间的关系。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合肥市45-60岁人群主要膳食模式的特点及其NAFLD的患病情况,探讨该人群中不同膳食模式及其相关慢性疾病(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血压高值/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与NAFLD之间的关联,为针对该地区中年人群饮食干预指导以及NAFLD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对象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自于安徽省合肥市某三甲医院体检中心,选取于2011年12月~2012年6月期间在该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45-60岁体检者为目标人群。最终,纳入研究的调查对象共计999名。 方法选取安徽省合肥市某三甲医院体检中心45-60岁的健康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由事先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人员对其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问卷部分和实验室检测指标部分。问卷部分包括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体力活动情况、食物摄入情况(使用半定量食物频率表进行调查)、既往疾病史,疾病家族史、体格测量指标情况(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等);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血糖、血脂、血尿酸、肝功能等相关指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中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建立了合肥市45-60岁人群的膳食模式;均数的比较利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若样本不符合正态分布,利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患病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进行分析;利用Partial相关分析分析四种主要的膳食模式因子得分与体格和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分析四种主要的膳食模式及相关慢性疾病(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血压高值/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对NAFLD的影响。 结果本次调查的对象共999名(男性465人),年龄范围在45-60岁,其平均年龄为50.97±4.65岁。调查结果发现:总的发病率为34.5%,245名男性患有NAFLD,患病率为52.7%;100名女性患有NAFLD,患病率为18.7%。在总的调查对象中,年龄范围在45-50岁人占总人数的59.7%,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4.0%,超过78%的研究对象为不吸烟人群,人均月收入2000RMB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1.8%。 t检验或非参数的秩和检验分析显示,NAFLD组和正常组人群在性别、文化程度、吸烟和经济状况的差异方面具有明显地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年龄差异方面却没有统计学意义(P=0.551);NAFLD组患者在平均每日摄入猪肉和米面类主食的量方面均高于正常组人群的摄入量,而在每日摄入薯类和水果类的量方面均低于正常组人群,且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淡水鱼虾类、大豆及其制品、碳酸饮料和动植物油等的摄入量方面,NAFLD组患者平均每日摄入的量要高于正常组人群,但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P0.05);正常组人群的做家务时体力活动和总体力活动的代谢当量时间要高于NAFLD组,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明显地统计学意义(P0.01)。 在男性人群中,NAFLD组人群在体重、BMI值、腰围、臀围、腰臀比、收缩压和舒张压方面,均明显地高于正常组人群,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NAFLD组人群在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血压高值/高血压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也明显高于正常组人群,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女性人群中,NAFLD组人群在体重、BMI值、腰围、臀围、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方面,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人群,且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NAFLD组人群的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血压高值/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也高于正常组人群,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在男性人群中,NAFLD组人群在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和谷丙转氨酶值均高于正常组人群,而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方面要低于正常组人群,,且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女性人群中,NAFLD组人群在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和谷丙转氨酶值均高于正常组人群,而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要低于正常组人群,且组间的差异均有明显地统计学意义(P0.001)。 合肥45~60岁人群的主要膳食模式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传统中国型”、“西方快餐型”、“动物性食物型”和“高盐型”。(1)“传统中国型”膳食模式,摄入较多的米面类主食、粗杂粮、薯类、菌菇类、海带/紫菜、水果、鱼虾类、奶类、坚果类、杂豆类等食物;(2)“西方快餐型”膳食模式,摄入较多的油炸食品、方便面、动物内脏/动物血、加工肉制品、熟制肉类、肯德基/麦当劳、非奶油饼干/蛋糕/桃酥/萨琪玛/面包、奶油蛋糕/饼干/冰淇淋、膨化食品、巧克力、糖果、咖啡、碳酸饮料、果蔬饮料和茶饮料等食物;(3)“动物性食物型”膳食模式,摄入较多的菌菇类、海带/紫菜、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熟制肉类、淡水鱼虾类、海水鱼虾类、蟹、软体动物、茶叶水等食物;(4)“高盐型”膳食模式,摄入较多的粥、油炸食品、咸菜/酸菜、干菜、猪肉、动物内脏/动物血、加工肉制品、熟制肉类、咸肉/咸鸭、咸鸭蛋、咸鱼、豆豉/豆瓣酱等食物。 卡方检验分析显示,不同程度摄入的“传统中国型”膳食模式与NAFLD患病率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地统计学意义(χ2=40.627,P=0.000);在倾向于高摄入“传统中国型”膳食模式的Q4组中,NAFLD的患病率明显地要低于低程度摄入“传统中国型”膳食模式的Q1组人群的患病率(Q4:6.01%VS Q1:11.72%)。不同程度摄入的“西方快餐型”膳食模式与NAFLD患病率之间的差异没有明显地统计学意义(χ2=3.058,P=0.383);但在倾向于高摄入“西方快餐型”膳食模式的Q4组中,NAFLD的患病率要低于低程度摄入“西方快餐型”膳食模式的Q1组人群的患病率(Q4:7.33%VS Q1:8.82%)。不同程度摄入的“动物性食物型”膳食模式与NAFLD患病率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地统计学意义(χ2=15.113,P=0.002);在倾向于高程度摄入“动物性食物型”膳食模式的Q4组中NAFLD的患病率明显地要高于低程度摄入“动物性食物型”膳食模式的Q1组人群的患病率(Q4:10.02%VS Q1:7.61%)。不同程度摄入的“高盐型”膳食模式与NAFLD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6.881,P=0.076),但在倾向于高程度摄入“高盐型”膳食模式的Q4组中,NAFLD的患病率要高于低程度摄入“高盐型”膳食模式的Q1组人群的患病率(Q4:9.42%VSQ1:7.61%)。 调整性别、年龄和体力活动等混杂因素后,同低程度摄入“传统中国型”膳食模式相比,高程度摄入“传统中国型”膳食模式可以降低患NAFLD的危险性(OR=0.576;95%CI:0358-0.926, P0.05);同低程度摄入“动物性食物型”膳食模式相比,高程度摄入“动物性食物型”膳食模式可以增加患NAFLD的危险性(OR=1.522;95%CI:1.020-2.392, P0.05);但在进一步调整BMI和血压等因素之后,高程度摄入“传统中国型”和“动物性食物型”膳食模式与NAFLD之间的联系均被减弱(OR=0.614,95%CI:0.359-1.048;OR=1.345,95%CI:0.813-2.224, P值均0.05)。 在调整年龄、体力活动、家庭人均月收入、教育程度、吸烟状况、被动吸烟状况和血压等混杂因素前后,男女中年人群中的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均可以增加NAFLD的患病危险(超重/肥胖:男OR=5.669,95%CI:3.623-8.869;女OR=3.678,95%CI:1.917-7.058;中心性肥胖:男OR=6.763,95%CI:4.274-10.701;女OR=5.181,95%CI:2.321-11.566, P值均0.001);在未调整混杂因素之前,男女中年人群中的血压高值/高血压可以增加NAFLD的患病危险(男:OR=2.331,95%CI:1.538-3.533;女:OR=2.239,95%CI:1.343-3.733, P值均0.01);但在调整年龄、体力活动、家庭人均月收入、教育程度、吸烟状况、被动吸烟状况和BMI等混杂因素之后,男女中年人群中的血压高值/高血压均没有发现可以增加NAFLD的患病风险(P值均0.05)。未调整混杂因素前,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男女中年人群均可以增加NAFLD的患病危险(男OR=5.946,95%CI:3.328-10.919;女OR=3.934,95%CI:2.093-7.392, P值均0.001);高胆固醇血症的女性中年人群可以增加NAFLD的患病危险(OR=2.626,95%CI:1.484-4.647, P值0.01);在调整年龄、体力活动、家庭人均月收入、教育程度、吸烟状况、被动吸烟、BMI和血压等混杂因素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男女中年人群仍旧可以增加NAFLD的发病危险(男:OR=3.379,95%CI:1.753-6.572;女:OR=3.183,95%CI:1.564-6.478, P值均0.01);高胆固醇血症的女性中年人群仍旧可以增加NAFLD的发病危险(OR=3.208,95%CI:1.663-6.187, P值0.01)。 结论合肥中年人群的膳食模式主要可以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传统中国型”、“西方快餐型”、“动物性食物型”和“高盐型”。调整性别、年龄和体力活动等混杂因素后,高程度摄入“传统中国型”膳食模式可以降低NAFLD的危险性;高程度摄入“动物性食物型”膳食模式可以增加NAFLD的危险性;而在调整年龄、体力活动、家庭人均月收入、教育程度、吸烟状况、被动吸烟和血压等混杂因素后,人群中的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均可以增加NAFLD的患病危险,女性人群中高胆固醇血症均可以增加NAFLD的患病风险。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7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希承;黄亦琦;黄颖;杨辉;罗友华;王梅兰;;实验性大鼠脂肪肝肝脂与血脂变化的分析研究[J];福建医药杂志;2006年06期

2 裴强;王晓素;王宪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8年04期

3 YAN JingQi;ZHAO Yan;ZHAO BaoLu;;Green tea catechins prevent obesity through modulation of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2013年09期

4 马金香;陈平雁;周永健;聂玉强;石胜利;李瑜元;;广东省脂肪肝危险因素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04期

5 向国卿;孟宪云;张浩;台文霞;孟晓丹;王炳元;;脂肪肝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年10期

6 范建高,朱军,李新建,李锐,戴菲,宋晓敏,陈兰,李锋,陈世耀;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年02期

7 范建高;第二讲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2年02期

8 曾民德;脂肪肝发病机制及其“二次打击”假设[J];中华消化杂志;2002年03期

9 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姚崇华,向红丁,翟凤英,马冠生,杨晓光,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技术执行组;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年07期

10 王绩凯;冯哲伟;李青艳;李迎春;;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铜营养状况及其与血脂的关系[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年04期



本文编号:2572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572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6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