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0-04-06 04:45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等发病率逐渐上升。在上述脂肪代谢障碍的病理情况下,人体容易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脏疾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NAFLD是一类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我肝病研究所致力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 IETM)在各种肝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20余年。肠源性内毒素通过过度或持续活化枯否细胞(Kupffer cell, KC)在导致各种急、慢性肝脏疾病的慢性化、重症化乃至肝功能衰竭中发挥重要作用。人体在发生NAFLD时是否伴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内毒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特别是在脂肪肝向NASH的发展过程中有何作用和影响,至今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为了证实IETM在NAFLD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故设计下列诸多实验,同时由于甘氨酸可降低肠源性内毒素水平,并能阻断内毒素生物学效应的发挥,因此,从另一方面进一步证明肠源性内毒素在N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实验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复制的研究 第二部分 玉米油引起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的机制及其对非酒精性 脂肪性肝病形成的影响 WP=5 第三部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时肝脏枯否细胞在体外吞噬功能的变化及其机制研究 第四部分 甘氨酸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拮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研究 第一部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复制的研究 实验一 玉米油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形成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20%玉米油喂养9周末,动物血清与肝脏脂质水平增高,血浆内毒素、ALT含量升高。组织学检查发现,肝脏出现脂肪性肝炎病理变化。 实验二 玉米油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20%玉米油喂养第12周末动物肝脏TG水平增高,血浆内毒素、ALT水平升高,血浆中TGF-β1、HA、LN含量增加。组织学检查发现,肝脏在脂肪性肝炎变化的基础上,炎性细胞浸润和肝细胞点状坏死加重。VG染色,可见沿血管走行分布的束状的胶原纤维。肝脏病理学诊断为:轻、中度脂肪性肝炎,在肝脏腺泡3区出现局灶性窦周纤维化。 实验三 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形成 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以四氯化碳为主的复合因素中分别加入饱和脂肪酸(猪油)或不饱和脂肪酸(玉米油)喂养大鼠3周,均可使动物体重降低,发育延缓。肝脏脂质聚集,血浆内毒素、ALT、MDA、TNF-α、TGF-β1以及HA、LN和肝脏羟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对照大鼠。肝脏组织学检查均出现脂肪性肝炎变化。但不饱和脂肪酸组血浆ET、TNF-α明显高于饱和脂肪酸组,血浆HA、LN、TGF-β1及肝脏羟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组。组织学检查发现,饱和脂肪酸组大鼠有较明显的脂肪浸润,少数脂变肝细胞融合而成脂肪囊肿。不饱和脂肪酸组胶原纤维增生比饱和脂肪酸组显著。 WP=6 实验四 性别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在复合因素中用玉米油分别喂养雌、雄性大鼠3周,结果发现雌性动物肝脏TG水平和MDA含量明显高于雄性,血浆ALT活性增高。但雄性大鼠血浆HA、LN、TGF-β1明显高于雌性动物。组织学检查和肝脏脂肪变性、纤维化分级也发现雌性动物脂变明显,雄性动物有较显著的纤维化趋势。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以概括为:①用含20%玉米油饲料分别喂养大鼠9周、12周,可以复制出伴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模型。②在复合因素中分别加入饱和脂肪酸或不饱和脂肪酸处理大鼠3周,均可出现脂肪性肝炎病理变化,并伴有内毒素血症。但饱和脂肪酸组有较明显的脂肪变性,不饱和脂肪酸组纤维化趋势较显著。③在雌性、雄性大鼠以复合因素含不饱和脂肪酸处理3周后,雌性大鼠脂肪变性显著,雄性大鼠有显著的纤维化改变。 第二部分 玉米油引起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的机制及其对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形成的影响 实验五 玉米油导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机制研究 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时肠黏膜屏障的变化 (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时肠黏膜及肠血管通透性的观察 结果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7周时,肠粘膜及肠血管通透性增高。 (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时血浆和肠组胺含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7、9周时,血浆、肠内组胺水平增加,提示组胺在肠黏膜通透性增高中发挥作用。 (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时血浆和小肠谷氨酰胺含量改变 结果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7、9周时,血浆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显著降低,小肠谷氨酰胺含量降低,提示小肠能源缺乏是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之根本。 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时大鼠吞噬指数和廓清指数的变化 WP=7 结果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7、9周时,大鼠吞噬指数和廓清指数均降低,这是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的机制之一。 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 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展过程中,,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
【图文】:

示意图,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学说,肝损伤


内毒素及内毒素激活 KC 等所造成的肝损伤,则称之为“继发性肝损此时的肝损伤已经失去原致肝损伤因素各自所有的特异性,而均为肠内毒素血症所致。这种“继发性肝损伤”对肝炎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重要的作用与影响。IETM 重者往往引起过度炎症反应,发生严重肝而导致重型肝炎甚至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轻者可以出现反复与持续细胞损伤和相伴随的炎症细胞浸润,进而发生肝纤维化,继续发展为化以至肝癌,往往以慢性肝功能衰竭而告终。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5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四届全国脂肪性肝病专题研讨会通知[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1年03期

2 陈平保;;消脂汤为主治疗脂肪性肝病5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09期

3 李庆群;吴万春;;非酒精性脂肪肝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1年03期

4 赵如美;;饮食与运动防治脂肪性肝病的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8期

5 李方学;张为卿;李莉;张广蕾;何荣梅;江波;;双环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观察[J];首都医药;2011年14期

6 宋芳丽;宋威;李汾香;;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1年08期

7 季榕;唐莉;;新西兰白兔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33期

8 杨峰;;酗洒伤肝三部曲[J];肝博士;2011年04期

9 邵玉凤;韩漫夫;陈婷;夏军;;Wernicke脑病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1年07期

10 巩艳春;陈霞;;从中医理论探讨肝病的预防养生[J];河北中医;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莉;赵效国;张永红;江艳;拓宽前;顾亚静;崔喜闻;刘红;;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调查[A];中国西部第六届营养与健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张春平;徐卫东;;非酒精性脂肪型肝炎65例临床分析[A];2002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陈丽;;脂肪性肝病导致糖尿病的病理机制以及诊断和治疗[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梁湛聪;;非酒精性脂性肝炎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进展[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5 程井军;孙雅祥;曾佑祥;柯冬桂;熊建玲;;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患者血清瘦素影响的临床研究[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程井军;曾佑祥;孙雅祥;柯冬桂;熊建玲;;电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患者30例[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7 涂燕云;陈枝俏;许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现状[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6——经典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论文集[C];2006年

8 李洁;;针药结合治疗脂肪性肝病[A];2010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周一帆;戴倩;谌力贞;;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及血脂异常的研究[A];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2007年内科、儿科学术交流会暨宜昌市医学会血液疾病诊治技术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7年

10 范建高;;脂肪性肝病与动脉粥样硬化[A];第八次全国动脉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雯;脂肪性肝病危害巨大[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谢雯;危害巨大的脂肪性肝病[N];中国医药报;2009年

3 谢雯;脂肪性肝病的防治及家庭调养[N];中国医药报;2009年

4 谢雯;脂肪性肝病的防治及调养[N];健康报;2009年

5 主讲人: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主任委员 贾继东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 谢雯;给肝脏当好安检员[N];健康报;2010年

6 吴丽丽;警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N];湄洲日报;2008年

7 王红霞;节后赶快给肝脏“瘦身”[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8 本期指导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 李胜堂 记者 杨春霞;非酒精性脂肪肝防治误区要牢记[N];医药导报;2007年

9 黄显斌;爱肝护肝须破解四大难题[N];大众卫生报;2007年

10 ;修复肝细胞 改善肝功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夏;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2 徐正婕;Kupffer细胞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3年

3 赵彩彦;实验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4 曾斌芳;脂肪性肝病病证、用方用药及其临床的一体化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5 虞朝辉;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和miRNA表达谱技术的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贾彦红;扶正化瘀复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防治作用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7 程井军;电针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7年

8 田雨;依折麦布预防饮食诱导的C57BL/6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9 王玮;辛伐他汀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10 毕京峰;安慰剂对照设计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国际;甘正复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4年

2 徐云;联合检测血清Leptin、INS、TNF-α、SOD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意义[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3 栗凤霞;复方中药治疗NAFLD的实验研究PPAR-α及其配体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4 秦月花;IL-10mRNA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表达[D];浙江大学;2004年

5 陈新春;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对脂肪性肝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6 张学力;艾塞那肽对IGT合并NAFLD大鼠肝细胞抗内质网应激作用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7 杨正武;瘦素、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系的临床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8 贾军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及防治的初步探讨[D];山西医科大学;2003年

9 高广毅;清热化湿法治疗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性肝病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洪小飞;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160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6160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6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