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2020-04-09 15:19
【摘要】:研究背景及目的:嗜酸性粒细胞(EG)是骨髓来源的粒细胞,通过各种细胞机制在粘膜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嗜酸性粒细胞通过促炎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细胞因子和抗原呈递功能调节免疫系统。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的胃肠道炎性疾病,由各种免疫细胞介导,包括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人们研究IBD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增加之间的关系已有50余年的历史。嗜酸性粒细胞主要与UC有关。然而,UC中嗜酸性粒细胞的确切功能仍在争论中。本研究对UC患者血液及结肠粘膜中的EG进行分析,了解EG与UC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疾病相关指标的关系,从而明确EG变化在UC中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内科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共18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根据201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制定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1])中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排除标准:排除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患者。分组: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和(或)结肠病理活检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患者为A组,既无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也无结肠病理活检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患者为B组。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共存疾病、发病时间、病变范围、消化道手术史(截至到2017年12月)、疾病活动程度评价及UC治疗药物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A组hsCRP和ESR平均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hsCRP和ESR分别与EG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61和0.184,P均0.05。2、A组发病时间较B组长(P0.05),且两组在消化道手术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3.933,P=0.047)。3、UC常见并存疾病是肝脏疾病、高血压和风湿性疾病,其中两组在肝脏疾病和风湿性疾病方面有差异(P0.05)。A组患者中有过敏史的占到23.9%,高于B组的11%,A组与B组在过敏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660,P0.05)。结论:1、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UC患者,包括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和结肠粘膜浸润,提示存在疾病活动。2、UC常见的并存疾病是肝脏疾病、高血压和风湿性疾病。并存有肝脏疾病和风湿性疾病的UC患者更易发生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及结肠病理活检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UC患者行消化道手术治疗的发生率更高,这部分患者应进行更积极的治疗。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74.62
本文编号:2620927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74.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梁家银;张守贞;赵海英;张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对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伤的预测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3年16期
2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J];胃肠病学;2012年12期
3 Yasushi Umehara;Masatoshi Kudo;Masanori Kawasaki;;Endoscopic findings can predict the efficacy of leukocytapheresis for steroid-naive patients with moderately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8年34期
4 钟英强,黄花荣,曾志勇,幸连春;嗜酸性粒细胞分级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严重性评价中的应用[J];中华消化杂志;2004年09期
5 ;Key role of mast cells and their major secretory product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4年03期
6 金呈强;刘仿;;转录因子GATA-1的研究进展[J];国际免疫学杂志;2009年01期
,本文编号:2620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62092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