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嘌呤氧化酶和对氧磷酶1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2 03:17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因脂质代谢异常并排除过量的饮酒史和其它明确的肝损因素所致的肝脏氧化应激性病变,在组织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simple fatty liver, NAFL)、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这几种形式可单独或者混合存在,因而临床上NAFLD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当病变进展到NASH阶段,很容易继续发展为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本研究以生理途径摄入高脂饮食建立NAFLD大鼠模型,采用油酸(oleicacid, OA)作用于体外培养的正常肝细胞建立NAFLD体外模型,同时用-硫辛酸(-Lipoic acid,-LA)对NAFLD模型进行预防性干预,观察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 XOD)和对氧磷酶1(paraoxon-1,PON1)活性的改变及α-LA对NAFLD大鼠和NAFLD肝细胞的防治作用并探讨XOD和PON1活性与NAFLD严重程度的关系。 生理途径摄入高脂饮食(HFD)制备NAFLD大鼠模型,设置正常组,NAFLD模型组,α-LA(20mg/kg、40mg/kg)组,每组动物数8只,实验连续进行12周。测定血清和肝匀浆中脂质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计算肝指数(LI);检测氧化应激指标(黄嘌呤氧化酶(XOD)、对氧磷酶(PON1)、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水平;新鲜的肝脏经处理后进行HE染色,用光镜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结果显示:HFD饲养12周,模型组产生明显的NAFLD症状,表现为血脂紊乱、肝细胞脂质沉积及氧化应激。模型组TG、FFA水平和XOD活力、MDA含量明显升高,PON1则降低。与模型组比较,α-LA治疗对HFD致大鼠NAFLD能显著降低肝脂质沉积及TG、FFA水平,,可减轻NAFLD大鼠明显增加的LI,降低升高的XOD水平,同时使其降低的PON1水平有所恢复。病理结果显示,与NAFLD模型组比较,α-LA组大鼠肝脏脂质变性程度明显减轻,可能与其抑制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采用油酸体外诱导L-02细胞24h,建立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细胞模型。以油红O染色电镜下观察细胞中脂滴情况,并据此为评价指标判断NAFLD细胞模型的形成与否。实验分为6组:正常细胞组(Normal)、OA模型组(M)、OA+α-LA(50,100,200,400mol/L)组,每组设6个复孔,培养24h后收集肝细胞,MTT法测细胞活力,考察不同浓度的α-LA与NAFLD细胞模型内TG和FFA含量,XOD和PON1活力的影响,以探讨α-LA对体外培养肝细胞脂质代谢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通过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中的脂滴及结合MTT,发现60g/mL的OA和不同浓度的α-LA对细胞活性无显著影响,且60g/mL的OA模型细胞内红色脂滴集聚明显,是诱导细胞脂肪变性的最佳浓度。(2)正常肝细胞用60g/mL OA孵育24h后,FFA含量明显升高,显示高脂质沉积状态,即诱导了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的形成并伴随细胞脂质代谢紊乱。(3)-LA能够逆转OA诱导的FFA含量增加,减少由OA造成的细胞内脂滴聚集。(4)OA引起细胞氧化还原失衡,XOD的活力增高,PON1的活力则降低。不同浓度的-LA与OA和肝细胞共同孵育24h后,与模型组比较,肝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呈现一定的逆转作用,XOD活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ON1则相反。 临床患者的研究表明,NAFLD患者较正常人XOD活性升高,PON1活性降低,且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XOD的活性显著增高,PON1则相反。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NAFLD中,XOD活力升高,同时PON1活力降低,且在NAFLD形成的不同时期存在显著性差异,造模时间越长,XOD的活力越高,PON1的活力越低,氧化应激损伤越严重,进一步证实了XOD、PON1在NAFL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抗氧化剂用药后可明显改善这两种酶的活力,表明-LA在整体动物和细胞水平对NAFLD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应激和抗脂质过氧化的有关。氧化应激与NAFLD密切相关,XOD和PON1活力的改变可视为NAFLD氧化应激损伤的表现之一,XOD和PON1活力的检测有助于NAFLD严重程度的分级。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575.5
本文编号:2624209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57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林辉;陈东风;;油酸诱导培养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的建立[J];重庆医学;2007年08期
2 潘雪丰;温彩霞;许建华;;两种细胞系用于建立体外脂肪肝模型的比较[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彭庆远,钟辉秀,尹朝伦;硒、GSH-PX、SOD、MDA测定在探测肝脏疾病过氧化脂质损伤中的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1年06期
4 秦尤文;黄嘌呤脱氢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2年04期
5 朱科伦;朱郇悯;曾文铤;梁建新;;非酒精性脂肪肝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J];广州医药;2011年04期
6 张 ,刘红春,刘新郑,王诗瑾;三种肝病患者血清黄嘌呤氧化酶的变化[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7 裴强;王晓素;王宪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8年04期
8 蒋兴亮;龚国忠;周京国;唐中;;血清对氧磷酯酶1活性在各类肝损害病程中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临床医学;2006年04期
9 范建高;;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现状及其自然史[J];现代实用医学;2006年07期
10 张平;李哲芳;张芳;董砚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研究进展——第45届欧洲糖尿病学会年会(EASD)侧记[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年04期
本文编号:26242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62420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