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29 17:29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DILD)的临床特点,规范对药物性肝病诊断方法,评价Danan及Maria诊断标准临床应用价值,以提高人们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急性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转归,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配对检验,评价Danan及Maria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及与临床判断的符合率。 结果:1.一般情况:107例病例中男性46例,占43.0%,女性61例,占57.0%;最小年龄11岁,最大年龄84岁,平均年龄46.62±16.76岁。 2.致病药物情况: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多见于中药(39.3%),抗肿瘤药物(11.2%),抗甲状腺药物(8.4%),抗生素(6.5%)和抗结核药物(4.7%)。 3.临床表现:主要表现有乏力65例(60.7%),尿黄52例(48.6%),黄疸51例(47.7%),恶心50例(46.7%),发热40例(37.4%),腹胀33例(30.8%),呕吐22例(20.6%),皮肤瘙痒18例(16.8%),皮疹14例(13.1%)。 4.临床分型:107例病人肝细胞型81例(75.7%);胆汁淤积型12例(11.2%);混合型14例(13.1%)。 5.比较Danan及Maria的药物性肝损害评分系统,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Danan的药物性肝损害因果关系评价表更接近一般临床判定。 6.全部107例病例中,治愈19例(17.8%);好转43例(40.2%);未愈45例(42.1%)。按临床分型,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治愈好转率分别为53.1%、75.0%、71.4%;经检验,p=0.196,P0.05,三种类型预后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1.引起DILD的药物种类繁多,于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以中药、抗肿瘤药及抗甲状腺药常见。 2.DILD临床类型以肝细胞型多见,混合型次之,胆汁淤积型相对较少。 3.比较Danan及Maria的药物性肝损害评分系统,经Spearman相关分析知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但Danan的药物性肝损害因果关系评价表更接近一般临床判断。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75
本文编号:2644817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7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于红;;161例药物性肝病临床特点与转归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8年03期
2 朱斌;章福彬;刘卫;严和中;汪玲玲;;药物性肝损害88例临床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8年06期
3 袁海鹏,李延青;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J];山东医药;2004年10期
4 万瑜,杨冬华;药物性肝损害诊治研究近况[J];新医学;2005年08期
5 于涛;文卓夫;;药物性肝病218例病因及临床分析[J];新医学;2006年01期
6 曾玲玲;周桂琴;;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及其临床应用[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1年01期
7 阎明;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年04期
8 刘平;中草药的肝损伤问题[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年04期
9 ;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年02期
10 缪晓辉;药物性肝损害的免疫机制[J];肝脏;2001年01期
,本文编号:26448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64481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