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携带hIL-10基因的双歧杆菌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1 20:49
【摘要】: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属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cytokine interleukin-10,IL-10)作为一种负性炎症调控的细胞因子,可以下调UC肠道的炎症级联放大反应,是UC的一种有效的干预治疗措施。然而,商业合成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human interleukin-10,hIL-10)有合成工艺复杂、价格昂贵、用药途径不方便等缺点,大大限制临床应用。双歧杆菌可以改善UC患者的肠道菌群,其治疗UC效果明确、价格低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本实验用以往已构建好的、并验证过能在双歧杆菌内稳定、高效、分泌性表达的大肠杆菌-双歧杆菌穿梭质粒载体(pBBAD-Xs),将hIL-10基因克隆入该表达载体,筛选并鉴定携带hIL-10的分泌型转基因双歧杆菌(transforming a hIL-10-containing plasmid into B. Longum,BL-hIL-10),通过体内和体外试验,验证所分泌的hlL-10蛋白是否具有生物学活性和治疗功能,由此进一步探索BL-hIL-10冶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机制。方法:(1)选择以往试验已构建好的质粒载体pBADs-GFP与生物合成的含有hIL-10质粒,通过双酶切、酶连反应构建并鉴定pBADs-hIL-10穿梭质粒,将pBADs/hIL-10质粒电转化入长双歧杆菌(NCC 2705),合成BL-hIL-10,筛选出阳性克隆菌株,用RT-PCR法验证质粒hIL-10的基因表达后,以0.2%L-阿拉伯糖(L-arabinose,L-Arb)诱导表达12h、24h、48h后,分别用ELISA和Western blot法验证转基因双歧杆菌中hIL-10蛋白表达水平,并选择最佳的诱导表达时间。(2)在悬浮培养的THP-1中加入含有hIL-10蛋白的菌液培养上清,用CCK法检测细胞毒性试验。(3)hIL-10蛋白的体外生物学活性试验:将菌液培养上清与1μg/mL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共同培养THP-1 8h后,用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a)、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变化情况。(4)hIL-10蛋白的体内治疗功能性试验:用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UC小鼠模型后,给予UC小鼠模型口服0.2%L-Arb诱导表达后的BL-hIL-10连续治疗7天。①UC小鼠模型全身和肠道炎症反应情况评估:检测UC小鼠模型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C结肠长度测定、病理组织学评分,化学比色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活性;②NF-KB信号转导通路评定:ELISA去检测小鼠外周血TNF-α、IL-6表达水平;分别用改良的ELISA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肠道NF-KB(p65)DNA结合活性及蛋白表达水平;分别用qRT-PCR法(?)口ELISA法测定肠道组织内TNF-α、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mRNA基因表达水平与蛋白水平;③UC小鼠模型CD4~+CD25~+Foxp~(3+)调节T细胞(CD4~+CD25~+Foxp~(3+) Treg)的表达测定: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小鼠外周血和肠系膜淋巴结内CD4~+CD25~+Foxp~(3+)Treg与CD4~+CD25~+细胞的百分数。结果:(1)在长双歧杆菌NCC 2705中,成功的构建了能分泌hIL-10蛋白的(?)BL-hIL-10传递体:其最佳诱导的表达时间是24h。(2)含有hlL-10的转基因双歧杆菌培养上清对悬浮培养的THP-1细胞无细胞毒性。(3)培养上清能抑制LPS刺激的THP-1所分泌的TNF-α、IL-6的表达水平。(4)BL-hIL-10、B.Longum(BL)和转pBADs-0双歧杆菌(transforming a pBADs-0 plasmid into B.Longum,BL0)通过降低小鼠DAI、改善病理组织炎症表现、抑制MPO活性;BL-hIL-10可以抑制UC小鼠肠道内被激活的NF-κB信号转导通路;BL-hIL-10可以上调UC小鼠外周血及肠系膜淋巴结的CD4~+CD25~+Foxp~(3+) Treg的表达水平。(5)BL-hIL-1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L和BZO治疗组。 结论:在长双歧杆菌(NCC 2705)内成功构建了一种新的、有效的IL-10的传递系统,通过体内、体外试验,证实了BL-hIL-10所分泌的hlL-10蛋白具有IL-10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和治疗功能性。通过对相关机制的探索发现,BL-hIL-1O抑制了UC小鼠模型肠道内被激活的NF-κB信号转导通路和上调外周血及肠系膜淋巴结的CD4~+CD25~+Foxp~(3+)Treg的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UC小鼠模型全身及肠道的炎症反应。因此,BL-hIL-10具备了双歧杆菌和IL-10双重优势,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生产工艺简单、治疗方法简便、治疗效果显著。BL-hIL-10有望成为拥有IL-10治疗作用的,并能够调节UC肠道微生态的新一代益生菌。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574.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光疗、丙种球蛋白治疗ABO溶血病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2 孙丽丽;王超群;;双歧杆菌的分离与鉴定[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年07期

3 徐文生;张艳艳;黄漫青;陈湘宁;;双歧杆菌在不同材料上形成生物膜的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1年03期

4 吴正祥;丁洁;杨九华;吴强;杨枫;;双歧杆菌对实验性结肠炎中趋化因子的影响[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年06期

5 蔡芷荷;宋曼丹;周蔼怡;陈秋霞;严纪文;朱海明;帅惠萍;苏丽春;何天文;;莫匹罗星锂盐改良MRS检测双歧杆菌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年06期

6 杨志梅;张满才;石红;张建英;张丽花;;妈咪爱治疗母乳性黄疸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1年28期

7 李晓芳;;肠闭锁患儿术后肠道益生菌的定植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12期

8 杨俊娜;;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治疗小儿病毒腹泻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年25期

9 史训统;王有成;胡国华;;茵栀黄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母乳性黄疸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1年09期

10 张雪松;;喜炎平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小儿病毒腹泻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茜;聂晶;;双歧杆菌及其WPG对脐血来源DC分化成熟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儿科微生态学学术会议暨儿科微生态学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2 熊菲;程茜;;双歧杆菌对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影响[A];中国营养学会第九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黄鸿眉;程茜;;双歧杆菌对轮状病毒感染肠上皮细胞IL-8、TNF-α分泌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刘丽达;倪学勤;曾东;;双歧杆菌植酸酶的研究进展[A];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管晓冉;张德纯;李金玲;席青;;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10年论文集[C];2011年

6 程茜;黄鸿眉;;双歧杆菌抑制轮状病毒感染肠上皮细胞IL-8、TNF-α分泌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儿科微生态学学术会议暨儿科微生态学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7 庞小燕;赵立平;;基于属特异性PCR基础上的TGGE和克隆文库方法分析人粪便中双歧杆菌的组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三届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袁静;王恒梁;黄留玉;;双歧杆菌体内体外的比较蛋白质组和比较转录组学的研究[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C];2005年

9 邵建宁;麻和平;彭章普;龚伟中;;双歧杆菌直投式发酵剂制备研究[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徐杰;郭雅梅;张霞;李丹清;赵琳;张萍;关玉峰;苏本利;;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肠道双歧杆菌的作用[A];2008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列研讨会暨中青年英文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宁;日本发表报告称双歧杆菌能延年益寿[N];中国食品报;2011年

2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原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傅善来;人类的“健康卫士”——双歧杆菌[N];家庭医生报;2004年

3 祝铭;如何提高体内双歧杆菌量[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4 国讯;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说明书修订[N];中国医药报;2011年

5 广州市微生物研究所 姚朔影 夏枫耿;展望双歧杆菌的开发前景[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年

6 张丹;邵贞先:20年研究微生物双歧杆菌实现重大突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7 ;基因抗癌需要“运载火箭”双歧杆菌“上岗”堪当重任[N];健康报;2001年

8 王t,

本文编号:26470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6470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f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