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铁沉积于HSC细胞与肝纤维化相关性研究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作用

发布时间:2020-05-09 04:58
【摘要】: 一、目的 铁沉积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密切,其在肝纤维化的发生、持续及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一肝星状细胞(HSC)活化为切入点,通过建立铁沉积HSC细胞模型,研究铁沉积于HSC细胞对HSC细胞α-SMA蛋白表达和Ⅰ型胶原、TGF-β_1 mRNA的表达以及对HSC细胞凋亡的影响,开展铁沉积于HSC细胞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复方肝毒清干预作用的研究。用二甲基亚硝胺(DMN)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以大鼠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及肝组织肝铁浓度作为大鼠铁负载的评价指标,并通过普鲁士蓝和α-SMA双染色,对HSC细胞铁沉积进行定位,明确HSC细胞铁沉积与肝纤维化之间的联系;进一步通过研究HSC细胞活化相关因子TGFβ_1 mRNA的表达,初步明确铁沉积于HSC细胞在大鼠肝纤维化中的作用。从组织病理学、细胞学及分子水平开展铁沉积于HSC细胞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试图阐明铁沉积于HSC细胞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病机理。体内外分别以中药汤剂复方肝毒清对铁沉积HSC细胞模型和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进行干预,试图阐明以扶正利湿解毒为治疗原则的复方肝毒清对铁沉积于HSC细胞促进肝纤维化的影响。 二、方法 (一)细胞实验:铁沉积于HSC细胞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作用 1.建立铁沉积HSC细胞模型 以HSC-T6细胞为模式细胞系,培养于6孔板,每孔中均置入1.8cm之正方形盖玻片(无菌处理),将细胞分为铁沉积模型组、铁沉积模型+去铁铵组、正常对照组共3组,每组重复2孔。根据细胞毒性实验,选择25μM的柠檬酸铁胺(FAC)作为实验浓度。待细胞贴壁长满后铁沉积模型组中加入FAC;铁沉积模型+去铁铵组中分别按照摩尔数1:1加入FAC和去铁铵;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培养的HSC-T6细胞。继续培养24 h后行普鲁士蓝染色。 2.铁沉积于HSC细胞对其活化和转归的影响及去铁铵的干预作用 HSC-T6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铁沉积模型组、50μM去铁铵组、25μM去铁铵组。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培养的HSC-T6细胞,铁沉积模型组为经25μM FAC处理并证实铁沉积的HSC-T6细胞,50μM去铁铵组、25μM去铁铵组为分别经50μM和25μM去铁铵处理的HSC-T6细胞。继续培养24 h后,免疫组化检测α-SMA的表达;定量PCR法检测细胞Ⅰ型胶原、TGF-β_1 mR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HSC-T6细胞的凋亡;电镜观察HSC-T6细胞超微结构。 3.复方肝毒清对铁沉积诱导HSC细胞活化和转归的干预作用 HSC-T6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铁沉积模型组、铁沉积模型+中药组。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培养的HSC-T6细胞,铁沉积模型组为经25μM FAC处理并证实铁沉积的HSC-T6细胞,铁沉积模型+中药组为复方肝毒清(按细胞毒性实验确定的最大无毒浓度)处理的铁沉积模型组HSC-T6细胞。温育24小时后,免疫组化检测α-SMA的表达;定量PCR法检测HSC-T6细胞TGF-β_1 mR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HSC-T6细胞的凋亡;电镜观察HSC-T6细胞超微结构。 (二)动物实验:铁沉积于HSC细胞在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机理 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2只)、模型组(15只)、模型+去铁铵组(12只)、模型+秋水仙碱组(12只)、模型+中药复方肝毒清大剂量组(12只)、模型+中药复方肝毒清小剂量组(12只)共6组。铁沉积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方法为:用生理盐水配制1:100(V/V)的二甲基亚硝胺(DMN)稀释溶液,每周前3天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剂量为10μL DMN/kg体重,共4周,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从造模第2周开始,模型+秋水仙碱组按照秋水仙碱0.1mg/kg体重灌胃,1次/日×3周;模型+中药复方大、小剂量组分别以20g/kg、5g/kg体重灌胃,1次/日×3周。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均灌胃生理盐水10ml/kg,1次/日×3周。从造模第3周开始,模型+去铁铵组以去铁铵100mg/kg腹腔注射,3次/周×2周。从开始造模到试验结束观察记录动物死亡情况。实验结束时摘眼球取血收集血清,并取左前叶肝脏,部分置于Bouin's固定液中固定,另取50mg左右肝组织洗净后置于Trizol中并冻存于—70℃待检,剩余部分—70℃冷冻保存。取肝组织左叶分别行HE染色、Masson染色、普鲁士蓝染色、普鲁士蓝和α-SMA双染色作组织病理学观察;电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大鼠肝组织肝铁浓度;采用AU400型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血清铁和血脂;定量PCR法检测TGF-β_1 mRNA的表达。 三、结果 (一)细胞实验:铁沉积于HSC细胞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作用 1.建立铁沉积HSC细胞模型 经普鲁士蓝染色后,镜下HSC细胞核呈红色,铁沉积模型组细胞可见蓝色铁颗粒沉积于细胞质中,铁沉积模型+去铁铵组细胞质中亦见不同程度蓝色铁颗粒沉积,但较铁沉积模型组明显减少。正常对照组细胞未见铁颗粒沉积。 2.铁沉积于HSC细胞对其活化和转归的影响及去铁铵的干预作用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镜下可见正常对照组HSC细胞明显活化,α-SMA大量表达。铁沉积模型组HSC细胞α-SMA亦大量表达。而去铁铵组HSC细胞α-SM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和铁沉积模型组明显减少,说明细胞活化受到不同程度抑制。 HSC细胞Ⅰ型胶原、TGF-β_1 mRNA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铁沉积模型组Ⅰ型胶原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1),而TGF-β_1 mRNA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50μM去铁铵和25μM去铁铵均能下调Ⅰ型胶原、TGF-β_1 mRNA的表达(P<0.01),且50μM去铁铵组优于25μM去铁铵组(P<0.01)。提示去铁治疗能在转录水平抑制Ⅰ型胶原和TGF-β_1的分泌。 HSC细胞凋亡的病理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铁沉积模型组HSC细胞未见或仅见有较少细胞发生凋亡。而去铁铵组HSC细胞则见明显细胞凋亡,凋亡细胞的细胞核呈棕褐色,并可见凋亡小体。 电镜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HSC细胞内细胞器结构如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形态正常。铁沉积模型组出现大批双核细胞,细胞质中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明显减少。去铁铵组HSC细胞发生凋亡,其特点是凋亡细胞形态变小,核染色体堆积,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明显减少,代之以大量空泡。 3.复方肝毒清对铁沉积诱导HSC细胞活化和转归的干预作用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铁沉积模型+中药组HSC细胞α-SM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和铁沉积模型组明显减少,说明细胞活化受到不同程度抑制。 HSC细胞TGF-β_1 mRNA表达结果显示,铁沉积模型+中药组TGF-β_1 mRNA的表达不同程度下调(P<0.05),提示中药复方能在转录水平抑制TGF-β_1的分泌。 HSC细胞凋亡的病理结果显示,铁沉积模型+中药组HSC细胞可见明显细胞凋亡,凋亡细胞的细胞核呈棕褐色,并可见凋亡小体。 电镜结果显示,铁沉积模型+中药组HSC细胞发生凋亡,其特点是凋亡细胞形态变小,核染色体堆积,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明显减少,代之以大量空泡。 (二)动物实验:铁沉积于HSC细胞在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机理 1.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的变化:对大鼠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的检测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铁蛋白明显增加(P<0.05),模型+去铁铵组血清铁蛋白有所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去铁铵组血清铁蛋白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1)。就转铁蛋白而言,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转铁蛋白明显减少(P<0.01),模型+去铁铵组血清铁蛋白虽有所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去铁铵组血清转铁蛋白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在铁沉积大鼠模型中,铁含量增加伴随着血清转铁蛋白水平减少。 2.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肝铁浓度的变化:对大鼠肝组织肝铁浓度的检测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模型+去铁铵组肝铁浓度明显增加(P<0.01或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去铁铵组肝铁浓度明显减少(P<0.05)。 3.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中铁沉积于HSC细胞的组织病理学观察: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显示,在模型组,深蓝色铁颗粒主要沿小叶间隔分布,且大部分铁沉积在细胞外;模型+去铁铵组铁颗粒分布较模型组有所减少;正常组肝细胞排列整齐,无铁负载。 普鲁士蓝和α-SMA双染色结果显示,与深蓝色铁颗粒分布一致,在坏死区周围,可见大量α-SMA表达阳性的HSC细胞,并且铁颗粒沉积于HSC细胞中。 4.去铁治疗和中药复方对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血清铁和血脂的影响:大鼠肝功能、血清铁和血脂的检测结果发现,模型组ALT明显升高(P<0.01),同时ALB、G水平显著降低(P<0.01)。去铁铵、秋水仙碱、中药大小剂量均能降低ALT水平,其中,去铁铵、中药大小剂量组优于秋水仙碱组(P<0.01或P<0.05)。就降低AST水平而言,去铁铵和中药小剂量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优于秋水仙碱组(P<0.01或P<0.05)。对于提升ALB水平,中药大剂量组优于去铁铵、秋水仙碱和中药小剂量组(P<0.01或P<0.05)。对于G而言,去铁铵、秋水仙碱、中药小剂量均能降低G水平(P<0.01或P<0.05)。另外,去铁铵能显著降低血清铁和TG水平(P<0.01或P<0.05),而秋水仙碱和中药大小剂组均不能降低血清铁、TG和CHOL(P>0.05)。 5.去铁治疗和中药复方对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肝脏肝板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条索状,向四周放射样排列,板间有不规则肝窦,分布规律,无胶原纤维存在。模型组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小叶结构破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在纤维化组织周围可见出血性坏死,并可见棕褐色颗粒样物质(铁)沉积在肝组织中。模型+去铁铵组、模型+秋水仙碱组、模型+中药大剂量组、模型+中药小剂量组肝细胞变性坏死有所减轻,纤维结缔组织、假小叶形成均不同程度减少。 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仅在汇管区和中央静脉壁见少量胶原纤维。模型组大鼠肝组织胶原增生明显,大量较厚的纤维间隔,向肝小叶内伸展,分割包绕肝组织,形成假小叶。模型+去铁铵组、模型+秋水仙碱组、模型+中药大剂量组、模型+中药小剂量组大鼠纤维组织增生程度明显减轻,纤维间隔变窄,着色浅,假小叶较少。 电镜下观察,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细胞呈多面体,肝细胞内细胞器结构如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形态正常,肝细胞核为圆形或椭圆形,双层膜完整,核孔清楚。铁沉积模型组肝细胞内可见大量脂滴,Disse腔充满大量红细胞,其它肝细胞结构变化包括线粒体空泡化,内质网扩张,呈大囊泡。模型+去铁铵组肝细胞可见脂滴与红细胞明显减少,核染色体堆积,细胞形态变小,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明显减少。模型+秋水仙碱组、模型+中药大剂量组、模型+中药小剂量组脂肪变性和出血较铁沉积模型组不同程度减轻。 6.去铁治疗和中药复方对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胶原的影响:对铁沉积大鼠肝组织胶原的Ridit分析显示,6组总体平均Ridit值不等或不全相等(χ~2=44.2236,v=5,P<0.01)。进一步进行多样本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采用Nemenyi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模型+秋水仙碱组、模型+中药小剂量组胶原沉积显著增强(P<0.05);但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去铁铵组、模型+中药小剂量组胶原沉积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去铁铵组比较,模型+秋水仙碱组、模型+中药大剂量组、模型+中药小剂量组胶原沉积无显著差异(P>0.05)。 7.去铁治疗和中药复方对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GF-β_1 mRNA表达的影响:大鼠肝组织TGF-β_1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其它各处理组TGF-β_1 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1);但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去铁铵组、模型+秋水仙碱组、模型+中药小剂量组、模型+中药大剂量组TGF-β_1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对于下调TGF-β_1 mRNA的表达,去铁铵、中药大、小剂量明显优于秋水仙碱(P<0.01);其中,模型+中药大剂量组与模型+中药小剂量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四、结论 1.细胞实验:外源性铁能够沉积于HSC细胞,诱导HSC细胞活化并促进肝纤维化的持续进展。去铁铵能使HSC细胞活化受到不同程度抑制,甚至诱导其转为静止或发生细胞凋亡。复方肝毒清能在体外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理与其通过抑制TGFβ_1的分泌,抑制HSC细胞活化;诱导HSC细胞转为静止或发生细胞凋亡有关。 2.动物实验:在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中,伴随着胶原的沉积和肝细胞变性坏死,铁不仅沉积于肝组织,而且铁沉积于HSC细胞;用去铁铵治疗后,肝组织铁沉积明显减少,肝组织胶原染色程度和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减轻,TGF-β_1 mRNA表达下调,提示肝组织铁沉积是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促进因素之一,其机制与铁沉积于HSC细胞并促进HSC细胞活化有关。复方肝毒清能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在转录水平抑制TGFβ_1的分泌,抑制HSC细胞活化;抑制胶原纤维的增生,从而起到抗肝纤维化作用。
【图文】:

铁沉积于HSC细胞与肝纤维化相关性研究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作用


铁转运机制.①二价铁通过DMTI介导转运入十二指肠内皮细胞;②肠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中的铁通过运铁素介导转运至血液循环;③循环中的铁通过转铁蛋白受体2与HFE蛋白

铁沉积于HSC细胞与肝纤维化相关性研究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作用


各组对大鼠血清铁蛋白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575.2;R2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速;;MTX在发生肝纤维化的银屑病人中的药代动力学[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7年05期

2 叶红军,高永生,王丽英,肖红,计秀生,潘春芝,冯雪梅;血清Ⅲ型前胶原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J];临床肝胆病杂志;1993年02期

3 彭安国,陈东风,,冷思仁,徐有奇;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层粘连蛋白对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年08期

4 王宝恩;肝纤维化的诊断与严重度评估[J];中华肝脏病杂志;1998年04期

5 王建芳;肝纤维化检测指标与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关系的探讨[J];江苏医药;1999年02期

6 曾凡杰,刘璐,朱建衡,黄鹰,王媛,刘文虎;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J];铁道医学;1999年03期

7 金丽华,徐克成;中药抗肝纤维化治疗[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0年03期

8 孙守才,刘光炜;加味四逆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初步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9 久太;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V—C、HA和LN水平与肝纤维化的关系[J];西藏医药杂志;2001年02期

10 袭柱婷,单长民,姜学连,栾希英,李珂珂;三棱、莪术抗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玲;江远;何金洋;郭兴伯;;铁沉积于巨噬细胞对TGF-β_1、iNOS、TNF-α mRNA表达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陈俊红;王继;;不同中医治法逆转大鼠肝纤维化的病理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瑞雯;高爱梅;汪晖;;小檗碱对免疫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研究[A];全国第十一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慕永平;小川智弘;河田则文;;蛋氨酸·胆碱诱导大鼠脂肪性肝纤维化肝细胞凋亡机制研究[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程明亮;李宏;姚玉梅;;丹芍化纤胶囊对猪血清免疫性肝纤维化肝中氧化及抗氧化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叶国荣;舒建昌;;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A];广东省肝脏病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程井军;曾佑祥;孙雅祥;柯冬桂;熊建玲;;电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患者30例[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8 严福华;;MR弥散加权成像和MR巨噬细胞成像在肝纤维化炎症分级中的应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肖定璋;;肝纤维化细胞模型的建立[A];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研讨会——暨环境·免疫与肿瘤防治综合交叉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缪锡民;;肝纤维化发生机制及治疗对策[A];2005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马艳红;解放军302医院:建立国内首家肝纤维化无创诊疗中心[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病研究所 段瑞娴 刘红艳 程勇卫 高啸 林菊生 唐望先 武汉市第七医院 虞涤霞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 吴翠环;外源性核酸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N];保健时报;2009年

3 黄丁毅;福瑞股份:肝纤维化专科面对“做大”命题[N];医药经济报;2010年

4 徐琪忠 王根华;长征医院研究揭示肝纤维化发病机制[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记者 胡德荣;动物实验表明—— 一抗肿瘤药可改善肝纤维化症状[N];健康报;2011年

6 吴杨 杨苏河;减缓肝纤维化进程[N];医药经济报;2001年

7 胡德荣;肝纤维化研究多步推进[N];健康报;2004年

8 ;什么是肝纤维化[N];健康报;2005年

9 记者 张旭;新型无创肝纤维化检测仪可避免75%的肝活检[N];中国医药报;2009年

10 广文;治疗肝病 阻断肝纤维化是关键[N];健康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志红;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证候特点和慢肝消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2 段志军;肝纤维化形成中MMP-1、TIMP-1表达及益气软肝方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3年

3 强晖;肝纤维化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其功能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4 毕红征;RF胶囊抗肝纤维化作用及机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朱冰;抗纤Ⅰ号方药抗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6 彭彦辉;中药和硒对慢性肝纤维化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

7 翁红雷;干扰素-γ抗肝纤维化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8 吴晓玲;红景天甙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9 段颖华;合俞会配穴法治疗肝纤维化的探讨及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刘文滨;反义TIMP-1表达质粒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影响的体外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陆;加味越鞠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2年

2 阎文昭;肝组织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表达水平与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3 陆亚琴;地龙2号抑制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基础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4 冯璇;复方归芪颗粒治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李一;趋化因子CXCL9及其受体CXCR3在肝纤维化损伤中的基因表达变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薛苗;CTGF特异性小分子干扰RNA对大鼠肝纤维化逆转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7 尹旭;海鞘醇类似物LQC-X6抗实验性肝纤维化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郑力搏;PTEN在CCl_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和自发逆转肝组织中的动态表达及其与在体肝星状细胞增殖、凋亡的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9 李成泰;悦肝胶囊Ⅱ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防治作用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10 廖丹;TGF-β1和smad4mRNA在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中的表达及意义[D];广西医科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55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655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2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