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ELF参与肝纤维化中星状细胞活化以及再生结节形成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3 05:44
【摘要】:肝纤维化是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中间环节,是由损伤因素所引起的细胞外基质在肝脏内大量沉积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1]。全世界有3.5亿乙肝患者,我国占1/3,而肝炎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以及肝癌的重要原因。作为肝硬化必经的中间环节,肝纤维化的研究极为迫切。 在慢性肝脏损伤过程中,由于ECM (extracellular matrixc,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增加以及降解的减少,引起ECM大量沉积,最终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2],而正常肝脏中,ECM的分泌和降解是受到精密调节的动态平衡过程。HSCs (hepatic stellate cell肝星状细胞)是产生ECM最主要的细胞,其位于肝细胞与肝窦内皮细胞之间的Disse间隙,形态不规则,胞体呈卵圆形,胞质富含类维生素A脂滴。正常时呈静息状态,其功能主要是储存和代谢维生素A,合成和分泌少量的ECM,并有一定的产生胶原酶的作用[3,4]。肝脏受损时HSC被激活,表现出特征性变化:类维生素A脂滴丢失,快速发生形态学改变;表达α-SMA (α-smooth muscle ac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具有收缩性;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及受体;细胞明显增殖,合成大量的ECM[5]。很多因素对HSC激活起促进作用,包括ECM成分和结构的改变,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氧化应激产物和其他可溶性因子等。其中,TGF-β1是目前已知的肝纤维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促进因子。TGF-β1具有多重的生物学作用,包括细胞发育、生长、分化、凋亡、细胞黏附、迁移、ECM的沉着、免疫应答以及调节ECM蛋白的生成及降解。肝内多种细胞均可分泌TGF-β1,如HSCs、肝细胞、内皮细胞以及Kupffer细胞等。肝纤维化时,随着TGF-β1的激活,可以促进Ⅰ、Ⅲ型胶原基因的表达,引起胶原的沉积[6]。在TGF-β激活的过程中,TGF-β1二聚体首先与TβRⅡ细胞外段结合,TβRⅡ胞内段丝氨酸自身磷酸化并激活,进而与TβRⅠ结合形成异源四聚体,磷酸化TβRⅠ胞内近膜区的GS域的丝氨酸,使其活化。活化的TβRⅠ作用于胞浆Smads蛋白,启动信号转导。活化TβRⅠ首先磷酸化Smad2、3,使其与受体解离。Smad4与活化Smad2或Smad3结合形成复合物,共同转运到核内,直接或通过核内其他转录因子间接调节目的基因的转录.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此过程中,Smad3和Smad4的激活和结合需要某些特定的基因参与,包括ELF (embryonic liver fordin胚肝血影蛋白)、Sara、Filamin、Microtubule,其中ELF可能首先被TβR磷酸化,并与Smad3-TβR复合物相结合,通过影响Smad4核内的转运,进而影响后续基因表达的调控[7,8]。 ELF最早由Mishra等在胚胎小鼠肝脏中发现并鉴定,其位于小鼠11号染色体D11XRF到D11BIR6区之间。ELF是p血影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它对于维持细胞形态、细胞极性、以及细胞膜上不同功能区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ELF通过干扰Smad3的分布和激活,进而影响Smad4的分布和核内转运,从而参与TGF-β/Smad信号传导途径。既往的研究证实,ELF参与各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以及多种肿瘤的形成,在对肝癌,肺癌以及胃癌的研究中发现,ELF的表达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9-13]。 在本课题中,我们利用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和原代分离的小鼠肝星状细胞研究ELF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57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Shashi Bala;Miguel Marcos;Gyongyi Szabo;;Emerging role of microRNAs in liver disease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9年45期



本文编号:26614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6614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d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