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克罗恩病和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的鉴别诊断回顾性分析及117例炎症性肠病临床问卷调查

发布时间:2020-05-16 08:31
【摘要】:背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呈慢性反复发作且难以治愈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未定型炎症性肠病,好发于青壮年人群,主要影响胃肠道,也常出现肠外症状。近年来包含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在不断升高。其中克罗恩病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结果、病理学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估分析诊断,造成诊断困难。胃肠道是结外淋巴瘤最常见部位,其中肠道淋巴瘤占30%左右,主要发生在小肠、回盲部和结直肠,同时这些部位也是CD的好发部位。肠道淋巴瘤尤其是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在临床症状、内镜特点、影像学表现等方面与CD有较多相似点而容易被误诊,贻误患者的治疗。因此两者的鉴别诊断十分重要、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全面的鉴别诊断方法。IBD无法治愈,被称为“绿色癌症”,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的痛苦,患者的生存质量较一般人群普遍下降;同时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堪忧,但目前临床工作者对IBD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普遍存在诊断和治疗的不足。此外,IBD本身存在活动程度的差异,且CD与UC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些差异对患者精神障碍的影响亦尚不明确。因此,关于IBD患者的精神障碍、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为将来IBD治疗手段的完善和心理干预的采用提供更多的依据。目的1.寻找CD和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的鉴别诊断要点,为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提供更全面的参考;2.通过问卷分析了解患者的治疗情况、生活质量以及精神睡眠心理状态等资料,从而为传统治疗的评估提供全面的依据,也对心理干预的必要性、可能性进行初步探索。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30例CD与27例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病史、实验室检查、内镜及影像等临床资料,所有数据采用Fisher’s准确概率检验或Chi-square检验。P0.05认为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一步分析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2.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61例CD和56例UC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医院焦虑抑郁自评量表(HADS)评分、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调查量表(IBDQ)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等资料。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s准确概率检验或Chi-square检验。P0.05认为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HADS-D、HADS-A、IBDQ、PSQI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CD组的发病年龄明显低于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组(22.83±7.93 VS 45.89±17.51,P0.001);两组之间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腹痛为两组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腹腔脓肿、瘘管、肛周病变、肠外表现、阑尾切除病史、大便性状改变起病和肠狭窄更常见于克罗恩病组(P0.05);B症状在淋巴瘤组更常见(P0.05)。CD组患者的血小板数浓度明显高于肠道淋巴瘤组(423.50±94.244 VS 292.54±91.38,P0.001)。淋巴瘤组D-二聚体(1.17±0.953 VS 0.5718±1.00433,P0.001)和血沉(ESR)(55.86±30.23 VS 37.28±17.154,P=0.005)明显高于克罗恩病组。内镜下,回盲部受累、肠腔狭窄、鹅卵石或铺路石样改变和纵行溃疡在克罗恩病组更多见(P0.05),浸润性溃疡和不规则溃疡在肠道淋巴瘤组更常见(P0.05)。影像学上,肠瘘、腹腔脓肿、梳样征以及系膜血管增生在克罗恩病多见,腹腔淋巴结融合增大、急性肠穿孔、连续性病变在肠道淋巴瘤更常见(P0.05)。对克罗恩病高敏感性的指标有内镜下节段性病变、血小板升高,高特异性的指标有肛周病变、肠外表现、铺路石样改变等。对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诊断高敏感性的指标有腹膜后淋巴结融合增大,高特异性的指标有B症状、急性肠穿孔、以及腹膜后淋巴结融合增大。2.问卷结果显示在人口学特点方面,CD患者的诊断年龄小于UC(29.48 VS 37.02)、未婚比例明显高于UC(39.34%VS16.07%)、体重过轻比例高于UC(44.26%VS1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特点方面,CD相较于UC处于缓解期病人的比例更高(55.74%VS 33.93%)、肛周病变的发病率更高(32.79%VS 5.36%),行IBD相关手术史比例也更高(52.46%VS 3.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BD的焦虑发生率为27.35%,抑郁的发生率为24.79%;无论CD还是UC组患者,均存在睡眠质量差的情况,7分睡眠质量评分的患者均超过60%;UC组比CD组的中重度焦虑发生率更高(19.64%VS4.92%)(P0.05),两组的抑郁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疾病活动期和缓解期焦虑、抑郁评分在CD组与UC组均无统计学差异;IBD组、CD组、UC组病例的HADS-A、HADS-D、PSQI、IBDQ的评分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CD组,IBDQ与PSQI、HADS-A、HADS-D的相关性分别为-0.484、-0.674、-0.581;在UC组,IBDQ与PSQI、HADS-A、HADS-D的相关性分别为,分别为-0.418、-0.616、-0.688。在CD和UC组中,睡眠质量、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1.CD和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比较复杂,临床应结合肠道CT,内镜,检验等寻找鉴别诊断资料,从而提高确诊率;疑诊淋巴瘤者应多次内镜检查并多块深挖活检,减少漏诊误诊。2.CD和UC病人无论处于缓解期或活动期,都伴有高发的焦虑、抑郁状态,睡眠质量差;焦虑、抑郁及失眠和生活质量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临床应高度重视评估IBD患者的精神障碍和生存质量,采用必要的心理干预。
【图文】:

克罗恩病,内镜,图片,军医大学


陆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溃疡个数单个 3 50.223多个 23 11回盲瓣受累是 23 200.562否 7 7鹅卵石样或铺路石样改变无 6 26<0.001有 24 1肠腔狭窄无 8 21<0.001有 22 6

B细胞淋巴瘤,内镜,肠道,图片


图 2.比较典型的肠道非 B 细胞淋巴瘤的内镜图片Figure 2 Endoscopic appearances of primary intestinal NK/T cell lymphoma. A. ulcerative typeround 2cm irregularly shaped deep ulcer in the jejunum, covered with filthy fur at the bottom of thulcer.B.ulcerative type : large irregularly shaped ileocecal ulcer with clear edematous border.Culceroinflitrative type : multiple geographic ulcers of various size in transverse colon, covered witfilthy fur at the bottom, with an ill-defined edematous margin.D. ulcerative type : irregularly shapeulcer with some surrounding edema changes in transverse colon.2.2.4 克罗恩病和肠道非 B 细胞淋巴瘤组患者影像学特点肠道非 B 细胞淋巴瘤组患者有 4 例患者由于诊断时间太长,系统无资料,10 例患者为院外 CT 结果,不能进行再次阅片,,因此最后淋巴瘤组纳入了 13 例患者进行影像学比较。结果显示克罗恩组患者在影像学上肠壁更多见僵硬表现;以偏心性强化为主、分层强化明显;粘膜面可见息肉样隆起;回盲部容易出现狭窄;梗阻近端肠管扩张更常见;系膜周围脂肪密度增高常见;肠瘘、腹腔脓肿、肛周脓肿更常见,病变呈节段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74;R73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树荣;范宗江;熊红燕;万淑琴;杜永生;李小梅;;伴肠瘘腹壁瘘成年后确诊的幼年起病克罗恩病1例[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8年02期

2 杨红;金梦;钱家鸣;;肠内营养在诱导和维持成人克罗恩病缓解治疗中存在的问题[J];胃肠病学;2016年12期

3 秀红;;克罗恩病 合理饮食应与治疗同步[J];江苏卫生保健;2017年08期

4 李冬斌;徐晓云;刘津;许香梅;郑志刚;司洪涛;;克罗恩病患者初次诊断时的贫血发生率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年06期

5 王静;;利用环孢素辅助治疗肠克罗恩病的临床探索[J];中国农村卫生;2015年02期

6 刘玉霞;;克罗恩病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年10期

7 徐学田;;英夫利昔单抗与硫唑嘌呤联用治疗克罗恩病临床疗效分析[J];人人健康;2017年12期

8 ;戒烟可防治克罗恩病[J];益寿宝典;2017年04期

9 曲欧;;1例克罗恩病病人的护理[J];中国民间疗法;2014年03期

10 ;参与克罗恩病的肠道细菌被识别[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劲松;黄文斌;李俐;张丽华;朱晓群;潘敏鸿;;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染色在克罗恩病诊断中的价值[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英夫利西治疗克罗恩病安全性的调查[A];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C];2009年

3 杨建毓;;克罗恩病25例临床分析[A];第二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杨建民;;克罗恩病治疗进展[A];第二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王军;;肛周克罗恩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腾;陈春晓;;老年克罗恩病临床分析[A];2012年浙江省内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周伟;严加费;张人超;李荣华;牟一平;;克罗恩病手术治疗16例报道[A];2012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吴小丽;陈民新;周刚;;克罗恩病临床特点分析[A];2005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张茹;钱家鸣;吕红;;克罗恩病的治疗与临床特点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10 李骥;吕红;钱家鸣;张茹;;抗酿酒酵母抗体与克罗恩病临床特征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夏乐敏;警惕“克罗恩病”[N];上海中医药报;2018年

2 吕斌;警惕儿童克罗恩病[N];中国妇女报;2006年

3 文之武;克罗恩病有增多趋势[N];大众卫生报;2006年

4 李羽壮;皮肤真菌或与克罗恩病有关[N];中国科学报;2019年

5 罗天帮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张磊:丹百汤治克罗恩病[N];中国中医药报;2016年

6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孙永顺;朱生梁教授治克罗恩病一例[N];上海中医药报;2011年

7 王浩;独辟蹊径治克罗恩病[N];健康报;2007年

8 记者 田雅婷;我国克罗恩病十年增长15余倍[N];光明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慕欣 王雪敏 魏平;克罗恩病:治疗靠激素 诊断靠镜检[N];医药经济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李佳;克罗恩病:生物疗法成研究重点[N];医药经济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乃懿;MR肠道成像评估克罗恩病活动度及肠道蠕动功能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2 袁嘉伟;血清学指标在克罗恩病黏膜愈合判断及复发预测中的诊断效能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3 郭振;单一肠内营养诱导缓解治疗对成人克罗恩病患者末端回肠黏膜微小RNA表达谱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4年

4 周佳杰;克罗恩病术后再手术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8年

5 徐民民;克罗恩病肛瘘临床特征及挂线后拆线时机和促愈方法的初步探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6 周易;爬行脂肪组织在诊断和评估克罗恩病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7 王宏刚;粪菌移植治疗克罗恩病的临床安全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年

8 李原;DNA甲基化参与克罗恩病穿透性肠黏膜病变的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9 文科;保留括约肌术分期论治克罗恩病肛瘘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10 智发朝;克罗恩病的内镜学特点及病因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淑媚;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鉴别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范莹莹;克罗恩病白质微结构和连接的初步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3 吕春亮;克罗恩病和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的鉴别诊断回顾性分析及117例炎症性肠病临床问卷调查[D];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2019年

4 俞瑜;PCDAI与CDEIS在评价儿童克罗恩病疾病严重程度的一致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5 潘贻朋;来自单中心的中国克罗恩病患者长期使用英夫利昔单抗的结局[D];浙江大学;2019年

6 王园园;针灸干预对克罗恩病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9年

7 杨冰;探索中国克罗恩病人易感基因IFNα4在实验动物模型中的机制与功能[D];厦门大学;2018年

8 包雄飞;英夫利昔单抗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克罗恩病的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D];厦门大学;2018年

9 刘s

本文编号:26664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6664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a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