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血清HBsAg水平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发布时间:2020-07-03 00:01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血清HBsAg水平在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中的变化趋势、预测抗病毒疗效、判断预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3年10月期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门诊及住院的295例CHB患者,均符合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1)将295例CHB患者分为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观察基线血清HBsAg水平与HBV DNA定量的相关性。(2)按照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依据慢性HBV感染自然史分为IT期(56例)、IC期(119例)、LR期(31例)和ENH期(89例),观察血清HBsAg水平在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中的变化及与HBV DNA定量的相关性。(3)295例CHB患者分为治疗组191例和非治疗组104例,随访4周、12周、24周、48周,观察血清HBsAg水平在两组中的变化。(4)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91例CHB患者依据治疗HBeAg状态、临床用药、12周时血清HBsAg水平及基因型等观察指标分组,分别观察各组间血清HBsAg水平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及对抗病毒疗效预测、判断预后方面的应用价值。 结果: (1)血清HBsAg定量与HBV DNA定量在基线水平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274,P0.05),以HBeAg阳性组更为显著(r=0.195,P0.01)。 (2)在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不同时期,血清HBsAg水平不同。IT期、IC期、ENH期、LR期的HBsAg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并且四组间基线HBsAg水平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IC期及ENH期HBsAg水平与HBV DNA定量在基线水平呈正相关(r=0.179,P0.05;r=0.334,P0.05)。 (3)治疗组血清HBsAg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4周时与基线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24周、48周与基线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治疗组血清HBsAg水平在随访4周、12周、24周无明显变化,与基线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8周时HBsAg水平呈上升趋势,较基线值升高0.16log10IU/mL,与基线水平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BsAg水平在治疗组与非治疗组48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HBeAg阳性患者中,以疗程24周时的血清HBsAg2.78log10IU/mL(606IU/mL)为界值,其预测48周完全应答的价值最好,并且HBsAg水平在预测疗效方面较HBV DNA定量价值更高(AuC=0.854,P=0.000)。 (5)HBeAg阴性患者中,以疗程24周时的血清HBsAg2.79log10IU/mL(620IU/mL)为界值,其预测48周完全应答的价值最好,并且HBsAg水平在预测疗效方面较HBV DNA定量价值更高(AuC=0.681,P=0.033)。 (6)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和核苷类似物(NUS)两组,纵向比较治疗4周时与基线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24、48周两组血清HBsAg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与基线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横向比较,治疗4周、12周时两组HBsAg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24周时,两组血清HBsAg水平分别较基线水平下降1.06log10IU/mL、0.52log10IU/mL;48周时较基线水平下降1.24log10IU/mL、0.81log10IU/mL,以干扰素治疗后HBsAg水平下降显著,且二者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7)PEG-IFN治疗时,HBsAg"f1500IU/mL组24周、48周完全应答率均明显高于1500-20000IU/mL组和"g20000IU/mL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与两组治疗48周比较意义显著(P0.01);HBsAg水平在1500-20000IU/mL组和"g20000IU/mL组治疗24周及48周时完全应答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横向比较,随着治疗时间延长,HBsAg"f1500IU/mL组24周完全应答率与48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sAg水平在1500-20000IU/mL组和"g20000IU/mL组治疗24周与48周完全应答率无明显变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8)NUS治疗时,24周完全应答率在HBsAg"f1500IU/mL组高于1500-20000IU/mL组和"g20000IU/mL组,但仅与"g20000IU/mL组比较有意义(P0.05),与1500-20000IU/mL组比较无意义(P0.05);48周完全应答率HBsAg"f1500IU/mL组明显高于1500-20000IU/mL组和"g20000IU/mL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三组48周完全应答率较24周均有所升高,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9)NUS治疗组经治疗后血清HBsAg水平呈下降趋势,其中LAM、LDT、ETV组治疗4周、12周、24周、48周与基线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V组治疗4周、12周时血清HBsAg水平与基线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和48周时与基线比较才有统计学意义(P0.05)。 (10)NUS治疗过程中,B基因型组中HBsAg水平下降明显,4周时HBsAg水平与基线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24周、48周时HBsAg水平与基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基因型在治疗4周、12周时HBsAg水平与基线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及48周时与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时,B基因型患者的HBsAg水平较基线下降0.86log10IU/mL,C基因型下降0.81log10IU/m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血清HBsAg定量与HBV DNA定量在基线水平具有一致性。 2. CHB患者在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血清HBsAg水平不同,从IT期、IC期、ENH到LR期呈下降趋势。 3.监测血清HBsAg水平变化可预测抗病毒疗效及判断预后。 4.监测血清HBsAg水平变化对指导临床用药有帮助。 5.应用NUS抗病毒治疗过程中,B基因型CHB患者血清HBsAg水平较C基因型患者下降更早更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12.62
【图文】:

治疗时间,统计学意义,几率,血清


HBsAg"f1500 IU/mL 组 24 周完全应答率与 48 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6),而 HBsAg 定量在 1500-20000 IU/mL 组和"g20000 IU/mL组治疗 24 周与 48 周完全应答率无明显变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 PEG-IFN 治疗过程中血清 HBsAg 水平越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产生完全应答的几率越高。表 4.6 PEG-IFN 治疗过程中三组 24 周及 48 周完全应答率比较(n,%)24 周完全应答 48 周完全应答分组 总例数(n)n (%) n (%)"f1500(IU/mL) 3024 (80)1500-20000(IU/mL) 24"g20000(IU/mL) 1817 (56.67)●7 (29.17)4 (22.22)10 (41.67)5 (27.78)注:●P<0.01,HBsAg 水平"f1500 IU/mL 组,治疗 24 周完全应答率与 48 周比较。

血清HBsAg,治疗时间,无意义,血清


HBsAg 水平在 1500-20000 IU/mL 组和"g20000 IU/mL 组治疗 24 周及 48 周时完全应答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4.11),表明 NUS 治疗 12 周时血清HBsAg"f1500IU/mL 时,可能是预测 48 周完全应答率的指标。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三组 48 周完全应答率较 24 周有所升高,但比较均无意义(P>0.05)(见表 4.7),表明 NUS 治疗过程中,无论治疗 12 周时血清 HBsAg 定量水平高低,对 24 周及48 周完全应答率的影响不大。表 4.7 NUS 治疗过程中三组 24 周及 48 周完全应答率的比较(n,%)24 周完全应答 48 周完全应答分 组 总例数(n)n (%) n (%)"f1500(IU/mL) 5124 (47.06)1500-20000(IU/mL) 47"g20000(IU/mL) 2120 (39.22)10 (21.28)2 (9.52)11 (23.40)2 (9.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祥胜;廖雯君;;乙肝HBsAg定量检测的临床诊断意义[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曹军皓;赵冰红;叶彬;黄前川;;HBV基因分型与病毒载量及血清标志物关系的探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年04期

3 谭淑燕;邹敏超;上官辉;;HBsAg定量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预测价值[J];海南医学;2013年19期

4 谢建红;肖奇志;田芬;周玉球;张永良;贾淑萍;李科成;胡利清;;HBV血清学标志物结合HBV-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5 郝世勇;聂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13年01期

6 白瑜;厚胜利;;乙肝病毒C基因型与肝硬化关系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9年10期

7 张纵;范文博;于进红;李强;;山东省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临床研究[J];预防医学论坛;2009年12期

8 张韧;王敏;符瑞佳;邝枣园;王宁宁;计勇;何蕴韶;;HBV基因型在我国九省市的分布及与临床指标的关系[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年03期

9 陈复娟;;HBsAg定量检测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指导意义[J];中国临床研究;2010年08期

10 吕卉,马立宪,徐皖苏,张惠芸,于丽君,段洪英;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乙型肝炎病毒DNA的临床价值[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年03期



本文编号:27388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7388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8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