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和D-乳酸在缺血性肠病诊断中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5 11:21
【摘要】: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 ICBD)是指结肠和(或)小肠因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性肠道损害,其病因较多,如动脉栓塞,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主动脉夹层,肠梗阻、术后肠粘连、低血容量等,而且早期ICBD临床症状不典型,缺少有效的诊断手段,因此其误诊率、漏诊率较高。 ICBD延误诊治可导致肠动力障碍、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进而可导致肠道菌群移位和内毒素血症,肠源性炎症介质释放,放大炎症瀑布反应,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损伤肝、肺、肾等多处器官,最终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多脏器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1]。快速而准确的诊断ICBD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但是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运用当前先进的诊疗手段,比如血管造影,腹部CT血管造影,腹部超声等,该病的早期诊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2-3]。因此,早期诊断缺血性肠病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器官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广泛用于血液分析的各种疾病的诊断,如:肝损伤(谷丙转氨酶),心肌梗死(肌酸磷酸激酶),以及胰腺炎(淀粉酶),因为这些指标容易衡量,可指导临床医生下一步检查或治疗。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十分特异的血液标记可用于检测肠道缺血损伤[4]。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富含于肠粘膜上皮绒毛中,正常情况下,周围血管中I-FABP含量很低,但当遭受到缺氧、缺血及再灌注损害时,肠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I-FABP释出,通过毛细血管及毛细淋巴管进入血循环,可在周围血中检测出。I-FABP具有如下特点:(1)存在于胞浆中的可溶性蛋白;(2)具有较高组织特异性;(3)组织含量丰富;(4)分子量低,易于检测。临床研究表明血清IFABP对于肠缺血性损害有重要提示作用和鉴别诊断价值。 当肠道发生缺血时,局部细菌大量繁殖,破坏肠粘膜生物屏障,肠道中细菌产生的大量D-LAC透过受损的肠粘膜经循环进入血液,使血液中D-LAC水平升高,同时,肠粘膜低灌注导致肠道粘膜通透性持续性升高,最终引起血浆D-LAC水平持续升高。其机制可能是:1、肠道缺血损伤直接破坏了肠粘膜屏障;2、肠道细菌无氧代谢产物D-LAC大量增加;3、肠源性内毒素、细菌以及缺氧的共同作用,使机体自身释放炎性因子,而导致肠道粘膜通透性升高。因此血浆D-LAC可以作为反应肠道缺血损伤的标志物。但是,所有引起肠组织局部缺血缺氧,并导致肠道通透性升高的因素均会导致血浆D-LAC水平不同程度的升高,如严重创伤、休克、肠缺血和危重型肠梗阻等。 目的:鉴于I-FABP对于肠粘膜损伤的敏感性,以及D-LAC对于肠粘膜缺血的特异性,本研究引入血清D-LAC联合血清I-FABP,从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两方面,探讨二者在缺血性肠病中的诊断价值。 1、研究大鼠肠缺血模型中,血清I-FABP水平和D-LAC水平与缺血时间、肠组织损伤的相关性; 2、分析血清I-FABP水平和D-LAC水平在急性腹痛患者中的分布差异,比较缺血性肠病患者血清I-FABP水平和D-LAC水平与非肠缺血患者以及健康人群的差异; 3、探讨血清I-FABP和D-LAC诊断缺血性肠病的临界值,并分析临界值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4、在确定临界值的基础上建立优化模型,分析血清I-FABP和D-LAC联合诊断肠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方法: 1、建立大鼠肠系膜前动脉缺血模型,按照缺血时间随机分组,ELISA法分析各组血清I-FABP和D-LAC水平,免疫组化法评估受损肠粘膜组织I-FABP含量,病变组织进行损伤评分,评估不同缺血时间条件下,血清I-FABP和D-LAC水平和组织损伤的相关性; 2、采集急性腹痛患者血清标本,分为缺血性肠病组(ICBD)和非缺血性肠病组(NICBD),比较两组血清I-FABP和D-LAC水平,根据入组患者最后诊断,计算两种指标用于诊断缺血性肠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ROC曲线确定其临界值; 3、以临界值为判断依据,验证血清I-FABP和D-LAC在急性腹痛患者中诊断缺血性肠病诊断价值,分析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建立数学优化模型,I-FABP和D-LAC联合诊断缺血性肠病患者,分析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 1、大鼠肠缺血30min时I-FABP明显升高,于90min达到峰值,而后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其水平下降;缺血90min内,血清I-FABP水平与组织损伤程度相关(p0.05);大鼠肠缺血60min时D-LAC明显升高,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其水平逐渐升高;D-LAC与组织损伤程度相关性明显(p0.05); 2、ICBD组患者的血清I-FABP以及D-LAC中位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其他诊断的患者(p0.05),NICBD组患者血清I-FABP中位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NICBD组患者血清D-LAC中位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ICBD组中,小肠病变组患者的血清I-FABP水平明显高于大肠病变组(p0.05),小肠病变患者的血清D-LAC水平与大肠病变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NICBD组中,小肠病变患者的血清I-FABP水平明显高于大肠病变组(p0.05),小肠病变患者的血清D-LAC水平与大肠病变组无明显差异(p0.05);大肠缺血患者血清I-FABP水平与NICBD组中小肠病变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但血清D-LAC水平明显高于NICBD组中小肠病变患者(p0.05) 3、血清I-FABP诊断缺血性肠病的临界值为86.21ng/ml,血清D-LAC诊断缺血性肠病的临界值为34.28ug/ml,以是否超过临界值判定I-FABP和D-LAC的特异性和敏感性I-FABP勺敏感性为76.2%,特异性为74.8%,阳性预测值为32.1%,阴性预测值为96.3%,阳性似然值为3.05,阴性似然值为0.24;D-LAC的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81.9%,阳性预测值为51.3%,阴性预测值为68.6%,阳性似然值为2.62,阴性似然值为0.31。I-FABP和D-LAC的诊断似然度高于LDH、CK、CRP、WBC (p0.05) 4、血清I-FABP临界值验证急性腹痛患者中缺血性肠病患者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0%,血清D-LAC临界值验证急性腹痛患者中缺血性肠病患者的敏感性为50%,特异性100%。优化模型联合I-FABP和D-LAC初步验证急性腹痛患者中肠缺血患者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100%。 结论 1、大鼠血清I-FABP水平在肠缺血90min达峰值,肠缺血90min内与组织损伤相关性明显; 2、大鼠血清D-LAC在缺血60min开始明显升高,肠缺血60min后与组织损伤相关性明显,可反应肠缺血组织损伤程度; 3、健康人血清I-FABP浓度为8.33±6.25ng/ml,血清D-LAC浓度为5.47±3.64ug/ml,缺血性肠病患者血清I-FABP和D-LAC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4、血清I-FABP诊断缺血性肠病的临界值为86.21ng/ml,血清D-LAC诊断缺血性肠病的临界值为34.28ug/ml。I-FABP和D-LAC的阳性结果(超过临界值)不能确定是否有肠缺血,I-FABP阴性结果(低于临界值)(NPV 96.3%)能判定患者发展为肠缺血的可能性为3.7%; 5、采用数学优化模型,联合I-FABP和D-LAC用于诊断缺血性肠病,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574
本文编号:279404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5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邢卉春,李兰娟,徐凯进,沈恬,陈云波;Intestinal microflora in rats with ischemia/reperfusion liver injury[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2005年01期
2 刘牧林;张嘉;刘瑞林;吴薇;;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和D-乳酸早期诊断肠缺血-再灌注损害的实验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06年10期
3 姚咏明;盛志勇;吴叶;于燕;陆连荣;;大鼠急性肠缺血后血浆D-乳酸的变化及其与肠粘膜损害的关系[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8年04期
4 柳勤龙,田晓峰,张雪梅,赵海东,杨春明;D-乳酸在急性肠缺血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年04期
5 赵海东,田晓峰,郭健,柳勤龙,张雪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肠缺血早期诊断的意义[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4年07期
本文编号:2794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79404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