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肠黏膜屏障在肝硬化代偿期向失代偿期转化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6 23:06
   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依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阶段肝细胞功能尚足以维持机体基本的代谢需要且临床症状多缺乏特异性,因而很少引起患者的重视,待进入失代偿期阶段,健存肝细胞不能满足机体基本的生理需要,则出现以肝细胞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为主的临床表现,但两期界限常不清。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Child-Pugh分级方法一般认为,Child-Pugh A级为肝功能代偿期,Child-Pugh C级为肝功能失代偿期,而Child-pugh B级为代偿与失代偿之间的过渡阶段。目前临床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仍然限于对症治疗、改善肝功能及并发症的治疗几个方面。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学说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肝病发生机制新的途径,我室先前的多项实验表明,IETM是肝炎慢性化和重型化的重要参与因素,同时IETM在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设计的如下系列实验,试图从肝硬化代偿期向失代偿期转化的角度探讨肠黏膜屏障功能减退所引起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作用,以提示临床工作者注重肠道功能的维护将有助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改善。 本研究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肝硬化大鼠肠道通透性变化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之间关系的研究,共含4个实验。实验一采用我室创建的复合因素肝硬化模型,研究大鼠肝硬化时肝功能分级与肠源性内毒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肝硬化6周及10周大鼠肝功能Child分级与门静脉内毒素血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80,P0.01)。实验二用不同分子量的探针(异硫氰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和II型辣根过氧化酶,HRP-II)灌胃后直接测定它们在门静脉血中的含量来研究肝硬化大鼠肠黏膜通透性,并与门静脉内毒素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阶段肝硬化大鼠Child-Pugh分级与门静脉内毒素、FITC-D及HRP-II之间用Kendall’s tau-b方法比较均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746、0.599和0.630,P值均小于0.01。提示门静脉内毒素血症的形成是由于肠黏膜通透性升高引起的。实验三通过研究肝硬化时肝脏kupffer细胞吞噬清除印度墨汁的情况及免疫组化对kupffer细胞溶菌酶染色情况,探讨肝脏kupffer细胞在肝硬化体循环内毒素血症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注射印度墨汁24小时后,肝硬化动物肝组织中含墨汁颗粒的细胞较正常为多,颗粒也较正常大,且多靠近纤维间隔附近,说明肝硬化时kupffer细胞对墨汁吞噬清除能力的减退,但对kupffer细胞溶菌酶染色发现kupffer细胞总的数量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而增加。这就提示肝硬化时kupffer细胞吞噬功能减退更可能是由于肝硬化肝组织结构改建的结果,此时肝脏kupffer细胞的分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这一点更有利于IETM的形成,同时受体循环内毒素的影
【学位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R575.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硬化大鼠肠道通透性变化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之间关系的研究
        实验一、肝硬化大鼠肝功能分级与肠源性内毒素之间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果提示
        实验二、肝硬化大鼠肠道通透性与肠源性内毒素之间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果提示
        实验三、肝硬化时kupffer 细胞功能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形成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果提示
        实验四、大鼠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变化情况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果提示
    第二部分 大鼠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通透性变化的发生机制
        实验五、肝硬化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与肠道通透性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果提示
        实验六、肝硬化大鼠肠黏膜上皮通透性增高的发生机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果提示
    第三部分 复合因素大鼠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通透性变化的干预
        实验七、复合因素大鼠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适当补充NaCl 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果提示
        实验八、甘氨酸对复合因素大鼠肝硬化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果提示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石山;;肝硬化病人忌盲目补充营养[J];肝博士;2011年04期

2 李先慧;赵波;;肝性胸水29例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年07期

3 马浩;;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20期

4 孙立贵;肖珲;范小元;;肝硬化腹水综合疗法疗效分析的随机对照研究[J];安徽医学;2011年06期

5 ;更正[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11期

6 张艳春;王雨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误诊为血液病3例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18期

7 王贵红;王晓磊;;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14期

8 张粉梅;;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护理干预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年06期

9 蒋伟伟;赵金满;于良立;;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肝硬化大鼠门静脉压力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10 钱正荣;;8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饮食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1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磊;豚鼠肠黏膜屏障与胆色素结石关系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2 殷云勤;肠黏膜屏障在肝硬化代偿期向失代偿期转化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

3 曹建春;通腑汤对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肠黏膜屏障的干预作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宋卫兵;姜黄素对肠黏膜屏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5 王群英;过氧化氢酶对肠上皮细胞的保护机制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6 崔巍;肿瘤坏死因子alpha增加肠上皮细胞屏障通透性的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7 程君涛;腹内高压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及在肠道氧化还原失衡、凋亡中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8 许玲芬;血小板活化因子致肠黏膜机械屏障损伤的机制及肠三叶因子的保护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9 王玮;双歧杆菌对内毒素损伤幼年大鼠肠道保护机制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10 黄英;重组人生长激素对大鼠败血症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瑞娟;198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2 张明月;肝硬化失代偿期伴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3 聂丽芬;肝硬化失代偿期空腹血糖变化观察[D];暨南大学;2011年

4 刘军桂;甲状腺素对肠缺血—再灌注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D];延边大学;2005年

5 单信芝;β-胡萝卜素对X线急性腹部损伤大鼠小肠黏膜屏障及吸收功能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9年

6 王志刚;甲状腺激素对大鼠阻塞性黄疸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D];延边大学;2006年

7 冯涛;甲状腺激素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D];延边大学;2007年

8 詹原泉;肠黏膜损伤与菌群失调的关系及肠炎清对二者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李炳森;烫伤早期SD大鼠小肠黏膜组织HSP70的表达及大黄的影响[D];昆明医学院;2005年

10 费书珂;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屏障功能障碍机制和早期诊断的实验研究[D];南华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576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8576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a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