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内质网应激通路在高甘油三酯血症合并急性胰腺炎大鼠发病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1-03-20 13:25
  研究目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是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之一,但目前对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本实验通过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分别观察:胰腺腺泡细胞在游离脂肪酸棕榈酸存在的情况下对细胞的损伤、内质网应激通路在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产生的机制;通过高脂饮食诱导建立高脂(以血甘油三酯升高为主)大鼠动物模型,雨蛙肽诱发急性胰腺炎,研究内质网应激通路在发病中的作用。从而阐明内质网应激在高甘油三酯血症合并急性胰腺炎大鼠发病中的作用。研究方法一、体外试验部分:1、胶原酶法分离大鼠的胰腺腺泡细胞,给予八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octopeptide,CCK-8)刺激胰腺腺泡细胞,测定细胞的淀粉酶释放比例,观察胰腺腺泡细胞的外分泌功能。2、胶原酶法分离大鼠的胰腺腺泡细胞,分别与0.05mmol/L、0.1mmol/L的棕榈酸共同培育1、2、3小时后,再给予CCK-8刺激胰腺腺泡细胞半小时,测定细胞淀粉酶释放比例,观察胰腺腺泡细胞在棕榈酸存在的情况下,细胞外分泌功能的改变情况。3、透射电镜观察在棕榈酸存在下,胰腺腺泡细胞的凋亡情况。4、半定量RT-PCR检测GRP78/Bip、XBP-1、GADD...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内质网应激通路在高甘油三酯血症合并急性胰腺炎大鼠发病中的作用


图1一1分离的胰腺腺泡细胞(X400倍)

电镜


穿月大1贷麟Z研夕之里‘不甘丈第一淑分正常胰腺腺泡细胞加入100pm的CCK一8后,细胞肿胀,胞内酶原颗粒增多,并出现空泡,部分细胞存在凋亡和坏死(见图1一3A)。当细胞培养3小时后,再加入100Pm的ccK一8后,细胞内也有大量的酶原颗粒,内质网极度扩张。出现大量的凋亡细胞:胞质固缩,染色质浓缩成半月形附于核膜(见图1一 3BCD)。图1一3电镜下胰腺腺泡细胞的表现A:胰腺腺泡细胞3h+CCK一 81Oopm0.shX4000倍B:胰腺腺泡细胞3h+棕搁酸0.IM+CCK一 8IOOpm0.shx3000倍C,D:胰腺腺泡细胞3h+棕搁酸0.zM+eeK一 8loopm0.shxZ000倍5、细胞内质网应激的伴侣蛋白分子GRp78/Bip、xBP一1、cHoP/GADD153的耐州A表达:RT一PCR结果显示,胰腺腺泡细胞与棕搁酸0.Ilnlnol/L共同培养3小时,当加入IOOpmol/L的CCK一 80.5小时后,细胞的GRp78/Bip、CHOP/GADD153、Caspase一2的mRNA表达都有增强;xBP一1出现剪接

腺泡细胞,共同培养,线条,桐酸


图1一5与棕搁酸培养2小时给予100pmol/L刺激后大鼠胰腺腺泡细胞内钙的变化图1一6所示,黑色线条表示正常胰腺腺泡细胞培养3小时后给予IOOpmol/L的CCK一8刺激后钙离子(F/F。)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兰色线条表示的是胰腺腺泡细胞与棕桐酸0.05tI’irno1/L共同培养3小时后,给予IO0pmol/L的CCK一8后细胞内钙离子(F/F。)变化曲线;红色线条表示胰腺腺泡细胞与棕搁酸0.lrnfnol/L共同培养3小时后,给予10Opmol/L的CCK一8后细胞内钙离子(F/F。)变化曲线。结果发现,三组细胞内钙是呈现缓慢增高并达到高峰,并长时间维持高水平。当细胞与棕搁酸0.Ilnlnol/L共同培养3小时后,用10Opmol/L的CCK一8刺激细胞,细胞内钙离子的峰值达到最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三酰甘油血症对大鼠胰腺腺泡细胞的影响[J]. 马晶晶,王兴鹏,吴恺,黄晓曦,徐铭益,曾悦.  胰腺病学. 2006(05)
[2]高脂血症对大鼠急性胰腺炎发生的影响[J]. 尤和谊,蔡端.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5(01)
[3]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和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模型研究[J]. 倪鸿昌,李俊,金涌,臧红梅,彭磊.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4(06)
[4]应用体细胞基因转移技术建立的遗传性极度高血脂小鼠模型[J]. 李慧,周淑佩,范江霖,刘国庆.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04(02)
[5]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两种造模方法的比较[J]. 张智,闪增郁,向丽华,陈燕萍,李爽姿,张雪亮.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4(02)
[6]几种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比较[J]. 高莹,李可基,唐世英,肖颖.  卫生研究. 2002(02)



本文编号:3091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3091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7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