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硫化氢对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肪合成和分解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5-04 10:02

  本文关键词:硫化氢对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肪合成和分解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代谢综合症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现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我国慢性肝病的重要病因,目前还没有理想的预防和治疗药物。在NAFLD的发病机制中,由胰岛素抵抗及其它因素引起的肝脏内脂质合成增加及沉积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化学分子式为H2S,是一种能在人类和哺乳动物细胞内合成的气体分子递质,可调控多种生理及病理生理过程。有研究显示,内源性H2S或外源性H2S供体的补充,可在生理或病理生理条件下影响肝脏正常的脂质代谢。然而,H2S改变及控制肝脏脂质代谢的机制尚不清楚。有文献报道在大鼠脂肪细胞中,抑制胱硫醚γ裂解酶(Cystathionine-gamma-lyase,CSE)/H2S系统可通过PKA-脂肪包被蛋白/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ormone sensitive lipase,HSL)途径增强脂肪分解作用,增加血脂水平,从而使肝细胞内脂质负荷增加,患NAFLD风险增加。而给予H2S供体则会降低脂肪细胞内的脂肪分解作用,这样就有可能降低NAFLD风险。由此课题组推测,外源性H2S可能会影响到肝细胞内脂肪的合成及分解代谢。肝细胞内脂肪过度蓄积可以抑制细胞自噬,H2S作为一种气体分子递质,可激活细胞自噬,但是否能通过改变肝细胞的自噬水平来调节肝细胞的脂肪代谢目前还不清楚。目的:探究H2S对肝细胞脂肪合成和分解代谢的影响以及细胞自噬对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H2S在NAFLD的作用及开发H2S供体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两步原位灌流法分离培养C57BL/6小鼠原代肝细胞,体外用油酸(Oleic acid,OA)诱导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研究H2S对肝细胞脂质合成影响时细胞分四组: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培养液和10%的BSA,用于替换模型组所用的含1.2mmol/L的油酸(溶于10%的BSA)的培养液;模型组,用含1.2mmol/L油酸(溶于10%的BSA)的培养液孵育原代肝细胞48h;H2S组和PAG组是指用含1.2mmol/L油酸(溶于10%的BSA)的培养液孵育原代肝细胞的同时分别给予1mM GYY4137和200μM PAG处理48h。油红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变化情况,比色法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观察脂肪分解的实验也分四组: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培养液和10%的BSA,用于替换模型组所II用的含1.2mmol/L油酸(溶于10%的BSA)的培养液;模型组,用含1.2mmol/L油酸(溶于10%的BSA)的培养液孵育原代肝细胞48h;H2S组和PAG组是用含1.2mmol/L油酸(溶于10%的BSA)的培养液孵育原代肝细胞48h,然后换无血清无酚红的RPMI1640培养液同时分别给予1mM GYY4137和200μM PAG处理6h。实验结束时,收集各组细胞培养液检测其中甘油含量,取细胞爬片做LC3免疫荧光,拍摄相差图片;同时离心收集细胞制作电镜标本;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细胞中LC3A/B、HSL和p-HSL的蛋白表达量。结果:1.用含油酸浓度为1.2mmol/L的培养液诱导肝细胞48h,油红染色显示细胞体积增大,轮廓模糊,胞质中有大量脂滴形成,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建立成功。2.在观察脂肪合成的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细胞中甘油三酯含量明显增高(P0.05);而与模型组相比,H2S组和PAG组肝细胞中TG含量无明显变化。3.在观察脂肪分解的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甘油释放量显著增加(P0.05),,H2S组与模型组相比甘油释放量显著减少(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HSL的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H2S组与模型组相比,HSL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4.LC3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H2S促进肝脂肪变性细胞LC3荧光颗粒和蛋白表达增加,相差显微镜下显示细胞内空泡增多,电镜显示自噬溶酶体数量增加。这些结果表明,H2S能够促进原代肝脂肪变性细胞自噬,促进脂质的自噬分解。结论:1.外源性H2S供体GYY4137可通过降低HSL的磷酸化水平,减少脂肪变性肝细胞的脂质细胞溶质分解。2.H2S能够促进脂肪变性肝细胞的脂质自噬,加速细胞的脂质自噬分解。
【关键词】:硫化氢 原代肝细胞 脂肪代谢 自噬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75.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前言12-14
  • 1 材料、试剂和仪器14-24
  • 1.1 实验动物14
  • 1.2 主要试剂14-16
  • 1.3.主要试剂配制16-21
  • 1.3.1 肝脏灌流液(无Ca~(2+)/Mg~(2+) HBSS液,pH 7.4)的配方16
  • 1.3.2 肝组织消化液的配方16-17
  • 1.3.3 胶原酶溶液的配制17
  • 1.3.4 原代肝细胞培养基的配制17
  • 1.3.5 鼠尾胶原工作液的配制17
  • 1.3.6 鼠尾胶原涂抹板的制作17
  • 1.3.7 MTT工作液的配制17
  • 1.3.8 台盼兰溶液的配制17-18
  • 1.3.9 制备肝细胞脂肪变性诱导液18
  • 1.3.10 1×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的配制18
  • 1.3.11 1×Tris-Glycine缓冲溶液的配制18
  • 1.3.12 5×蛋白上样缓冲溶液的配制18-19
  • 1.3.13 SDS-PAGE电泳相关溶液的配制19-21
  • 1.3.14 免疫印迹相关溶液配制21
  • 1.4 主要实验仪器21-24
  • 2 实验方法与步骤24-30
  • 2.1 小鼠原代肝细胞的获取和培养24
  • 2.2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油酸对小鼠原代肝细胞细胞活性的影响24
  • 2.3 实验分组24-25
  • 2.4 油红染色25
  • 2.5 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的检测25
  • 2.6 细胞甘油释放量的检测25-26
  • 2.7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26
  • 2.8 蛋白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26-29
  • 2.8.1 蛋白的提取26-27
  • 2.8.2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27
  • 2.8.3 蛋白浓度的调节27
  • 2.8.4 SDS-PAGE凝胶电泳27-29
  • 2.9 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LC3颗粒荧光29
  • 2.10 透射电镜标本的制备29
  • 2.11 统计学分析29-30
  • 3 结果30-38
  • 3.1 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建立的条件30-31
  • 3.1.1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选择诱导液中油酸的适宜浓度30
  • 3.1.2 油红O染色观察不同浓度油酸对肝细胞脂滴积累情况30-31
  • 3.2 H_2S对肝细胞脂肪合成的影响31-32
  • 3.2.1 H_2S对肝细胞脂滴的影响31-32
  • 3.2.2 H_2S对肝细胞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32
  • 3.3 H_2S对肝细胞脂肪分解的影响32-34
  • 3.3.1 H_2S对肝细胞甘油释放量的影响33
  • 3.3.2 H_2S对肝细胞质内激素敏感性脂肪酶蛋白表达量的影响33-34
  • 3.4 H_2S对肝细胞自噬的影响34-38
  • 3.4.1 H_2S对肝细胞脂质蓄积和空泡形成的影响34-35
  • 3.4.2 H_2S对肝细胞自噬标志物LC3荧光颗粒的影响35
  • 3.4.3 H_2S对肝细胞LC3Ⅰ和LC3Ⅱ蛋白表达的影响35-36
  • 3.4.4 H_2S对肝细胞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的影响36-38
  • 4 讨论38-44
  • 5.结 论44-46
  • 参考文献46-50
  • 文献综述50-62
  • 参考文献57-62
  • 附录62-64
  • 致谢64-66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6-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烈刚,姚平,章锡平,郝丽萍,杨雪锋,孙秀发;急性乙醇暴露对人原代肝细胞血红素氧化酶的影响[J];卫生研究;2004年05期

2 蔡大伟;侯艳宁;;原代肝细胞培养技术研究现状及其新药研发中的应用[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9年03期

3 张栗;冉云;王玲;陈晨;张遵真;;茶多酚对乙醇所致原代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营养学报;2009年04期

4 谷康定,林群馨;原代肝细胞和传代细胞对微囊藻毒素-LR的敏感性[J];毒理学杂志;2005年03期

5 邓颖;陈杰;毕惠嫦;黄民;;原代肝细胞培养及其在药物代谢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年08期

6 罗丹;刘华钢;;原代肝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J];广西科学;2006年04期

7 余莹;张日华;朱自强;王林涛;;改良的小鼠原代肝细胞分离纯化方法[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1期

8 谭洪玲;杨明会;王宇光;马增春;高月;;大鼠原代肝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6年04期

9 杭化莲;张磊;施晓雷;卞建民;丁义涛;;成人原代肝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冻存[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年19期

10 张兴元;宋向芹;张芳;欧琨;吕毅;;介绍一种简易高效的大鼠原代肝细胞分离方法[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丁丁;辛永宁;罗兵;姜曼;刘昊刚;宣世英;;一种易于推广的分离与培养小鼠原代肝细胞的方法[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2 王凤飚;李涛;杜智;杜斌;张金卷;;大量幼猪原代肝细胞的分离与培养[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丽芳;胡晓;;蛇床子素在大鼠原代肝细胞中代谢的研究[A];中国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2008生物医药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4 洪胜辉;张军;张蕊;王来娣;邵丹;张宜辉;董飚;段修军;龚道清;;鹅原代肝细胞的简易、高纯分离及培养[A];安全优质的家禽生产——第十五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庄鹏;江元森;马会慧;李志刚;麦丽;杨林;姚集鲁;;长期培养的大鼠原代肝细胞功能和形态学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6 张炜;陈文芳;齐浩;刘淼;屈颖;任兆玉;;紫外辐射对小鼠原代肝细胞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和平;管媛媛;佟雷;王建明;;肝复康滴丸对四氯化碳损伤大鼠原代肝细胞的保护作用[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8 苏荣胜;颜成;朱华军;李海琴;唐兆新;;铜对肉鸡原代肝细胞活性及糖原含量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9 张先杰;王莹;宋茂民;孙家邦;段钟平;陈煜;张晶;郑素军;;三明治构型大鼠原代肝细胞长期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10 杨桦;金福东;毛艳斌;张晓棠;林松;王颖;宋艾芝;刘桂芬;鲁润铭;;乳猪原代肝细胞的分离培养[A];第一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暨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龙;丙泊酚对小鼠原代肝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2 许斌;鸭原代肝细胞对鸭乙型肝炎病毒易感性相关蛋白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黄屹;乙型肝炎病毒在原代肝细胞共培养模型上的增强感染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4 刘振威;健康成人原代肝细胞体外实验测定异烟肼和利福平的肝代谢和肝毒性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优敬;硫化氢对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肪合成和分解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5年

2 蒋丽娜;HCVcore蛋白诱发肝脂肪变机制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3 柏灵灵;炎症因子上调SREBP-1致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质异常聚集及损伤[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4 张丽芳;蛇床子素在大鼠原代肝细胞中代谢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5 薛梅;丙型肝炎病毒对树,

本文编号:3448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3448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1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