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评估

发布时间:2017-07-25 18:26

  本文关键词: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评估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人工肝 西藏小型猪 食蟹猴 肾衰 安全性 有效性


【摘要】: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hepatic failure, AHF)是原来无肝病者肝脏受损后短时间内发生的严重临床综合征,发病急,死亡率高达80%,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中国每年约有30至50万病人最终死于肝脏衰竭。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肝移植,但由于供肝的短缺,限制了肝移植的广泛应用。大部分急性肝衰竭的患者在等待肝移植的过程中死亡,因此研制可以替代肝脏功能的机器,使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可以过渡到肝移植或肝细胞再生恢复其正常功能有重要意义。人工肝是治疗肝衰竭患者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人工肝脏的研究取得了具大的进展,从早期的机械型人工肝发展到生物型人工肝,再到如今的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目前报道的生物人工肝系统包括:ELAD (Extracorporeal Liver Assist Device)、HepatAssist2000、MELS (Modular Extracorporeal Liver Support)、BLSS (Bio-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MC-BAL (Amsterdam Medical Centre-BAL)、HBLSS等,但大部分尚处于试验阶段,没有真正的进入临床应用。本课题组经过多年的努力,研发出了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原理型样机和商品化样机,并通过西藏小型猪和猴子的实验验证了机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课题组在原有原理型样机和商品化样机的基础上,通过对机电系统,循环系统、控制系统和在线检测系统进行优化,并增加了冗余设计使机身更为小巧轻便,外观更加美观,开发出了新一代的人工肝支持系统临床型样机(ZHJ一2),其主要由双向灌流旋转式生物反应器、血浆分离器、血液灌流器、氧合器和加热器等组成;其具有独特的特点:①.具有多种功能(肝肾支持功能);②.具有多种治疗模式;③.智能化、机能化,操作简捷、方便;④.体型变小,重量变轻,易于运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安全性的评估;二: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有效性的评估。第一章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安全性评估第一节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体外循环实验目的:通过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体外循环实验,初步评估该临床型样机的参数设定、系统稳定性和污染性,为大动物的体内循环实验奠定基础。方法:(1)管路的制作:根据机器各泵、相应夹管阀和监测系统的分布情况进行新型生物人工肝管路设计制作,设计出人工肝的不同治疗模式管路;(2)蠕动泵功能检测:将管路安装在各个蠕动泵上,分别设置50 ml/min、 100 ml/min的转动速率,动静脉管两端置入盛有生理盐水的量杯中,用生理盐水预充管路,同时将管路中的空气排空,然后把静脉端放入1L的量杯中,按压开始按钮,运行3分钟,用电子秤称量其重量,用来评估蠕动泵实际转运速率是否符合机器所设定的速率和并估算其精度;(3)利用局部法和整体法测定各种治疗模式管路以及血浆分离器、血液灌流器、生物反应器等的预充量;(4)通过密闭式水循环实验,评估机器各个报警系统是否正常工作,评估管路有无破膜、漏血和有无气泡产生等;并评估机器的耐力性及其污染性(连续运行120h)。(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χ±s表示,多样本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及t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成功制作了不同治疗模式的管路;所有蠕动泵功能正常;预充量测定结果显示:血液灌流模式管路的预充量约为130ml,生物管路约为240ml,混合模式管路约为250ml,CRRT模式管路约为200ml,血浆分离器约为200ml,生物反应罐预充量约为250ml,血液灌流器约为200ml,氧合器约为50ml;血液灌流模式预充量约为530ml,生物模式预充量约为945ml,混合模式预充量约为950ml,CRRT模式预充量约为400ml。在密闭式水循环试验中,未发现气泡产生,未发现管路爆破,未见漏水等情况;各检测器(血容流不足检测器,漏血检测器和气泡检测器)均正常运行;机器在连续运行120h的过程中,机器耐受性良好,机器未出现故障(意外短路,突然停止等),各个压力值稳定,内毒素测定结果均5.0 EU/ml;动、静脉端需氧、厌氧菌培养未见细菌生长,密闭式循环安全稳定。第二节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体内循环实验目的:通过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体内循环实验进一步评估人工肝治疗模式的选择及参数设置、评估大动物实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机器有效性的评估打下基础,提供技术支持。方法:(1)模型制备:动物购买后适应性喂养7天,实验前禁食12 h。采用速眠新Ⅱ肌肉注射诱导麻醉+股静脉持续泵入丙泊酚联合麻醉,麻醉后,平卧位并用绷带固定四肢,于腹股沟区和颈静脉区备皮、消毒铺单。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解剖分离股动静脉和颈静脉,然后行股动脉(深静脉管)和颈内静脉(血液透析双腔管)置管。(2)模型上机:西藏小型猪上机前,装载管路和滤器,并用肝素盐水循环半小时,然后用羟乙基淀粉预充管路,经股静脉双腔管给予地塞米松5 mg,非那根25 mg肌肉注射,经双腔管给予首剂肝素(250U/kg),打开肝素泵,按50U/kg.h追加肝素,时时监测APTT,根据APTT值调整肝素泵的速率。血泵流速设置为50 ml/min,分浆泵流速设置为15 ml/min,循环泵流速设置为15ml/min、反应器循环周期为75s。然后进行心电监护,监测实验中动物的生命体征(包括ECG、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每头模型猪上机治疗8小时,记录入浆壶压、静脉压和跨膜压(2h/次),时时监测西藏小型猪的动脉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心电图。治疗过程中,输入0.9%生理盐水100 ml进行冲管(2h/次),以防止滤器和管路堵塞,密切观察西藏小型猪的胸廓起伏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同时从实验开始第0、4h、8h股静脉采血行血培养、内毒素测定。实验猪下机后,继续观察实验猪的饮食、饮水和生命体征变化。(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χ±s表示,多样本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及t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西藏小型猪均存活。实验中未见心电图、血压异常、出血、抽搐和发热等不良反应。治疗后未发现切口感染、出血和发热等并发症。机器在试验过程中运行正常,未发现管漏血、管路破裂和破膜等情况,在实验第0h、4h、8h取样进行内毒素检测的结果均小于0.5 EU/ml,血培养结果显示未发现细菌生长。西藏小型猪在实验过程中,各时间点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均数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8 h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与0 h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4 h心率和平均动脉与0h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O.05,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样本均数均能维持相对稳定状态。入浆壶压、静脉压及跨膜压均满足方差齐性,经方差分析发现静脉压6h、8h与0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跨膜压和入浆壶压各时间点与0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章’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有效性的评估目的:通过救治西藏小型猪和食蟹猴急性肾衰模型进一步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为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进入临床试验打下基础,提供经验。方法:(1)西藏小型猪肾衰模型构建:动物购买后适应性喂养7天,实验前禁食12 h。采用速眠新Ⅱ肌肉注射诱导麻醉+股静脉持续泵入丙泊酚联合麻醉,麻醉后,平卧位并用绷带固定四肢,于腹股沟区备皮、消毒铺单。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解剖分离股动静脉,然后行股静脉(血液透析双腔管)置管。进行膀胱造瘘以便于计算尿量,抽血进行肾功能(肌酐,尿素)检测,双侧肾区备皮消毒,用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逐层打开腹腔,暴露双侧肾脏,解剖分离肾动脉,结扎双侧肾动脉;消毒关腹,将模型猪放入饲养室,给予补液,静待其苏醒,术后于12h和24h取血检测肾功能。人工肝上机治疗:西藏小型猪肾衰模型制备好后,模型猪上机前,所有管路和滤器先用肝素盐水循环半小时,再用羟乙基淀粉预充管路,给予静脉注射地米5mg和肌肉注射非那根25mg,经双腔管给予首剂肝素(250U/kg),打开肝素泵,按50U · kg-1 · h-1追加肝素,时时监测APTT,根据APTT值调整肝素菜的速率,治疗结束前半小时停止追加肝素。血泵流速设置为50ml/min,弃浆泵流速设置为10ml/min,返浆泵流速设置为5ml/min,补液泵流速设置为5ml/min,超滤率为20%。然后进行心电监护,监测实验中动物的生命体征(包括ECG、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每头模型猪上机治疗8小时,记录静脉压和跨膜压(2h/次),时时监测猪的动脉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ECG。治疗过程中,输入0.9%生理盐水100ml进行冲管(2h/次),以防止滤器和管路堵塞,密切观察猪的胸廓起伏、生命体征的变化。同时从实验开始第0、4h、8h股静脉采血行血培养、内毒素、肾功能和电解质检测。治疗结束后,继续观察实验猪饮食、饮水、生命体征变化。(2)食蟹猴肾衰模型的构建:动物购买后适应性喂养7天,实验前禁食12 h。采用氯胺酮肌肉注射诱导麻醉+气管插管异氟烷吸入联合麻醉,麻醉后,平卧位并用绷带固定四肢,于腹股沟区备皮、消毒铺单。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解剖分离股动静脉,然后行股静脉(血液透析双腔管)置管。进行膀胱造瘘以便于计算尿量,抽血进行肾功能(肌酐,尿素)检测,双侧肾区备皮消毒,用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逐层打开腹腔,暴露双侧肾脏,解剖分离肾动脉,结扎双侧肾动脉;消毒关腹,将模型食蟹猴放入饲养室,给予补液,静待其苏醒,术后于12h和24h取血检测肾功能。人工肝上机治疗:食蟹猴肾衰模型制备好后,模型猴上机前,所有管路和滤器先用肝素盐水循环半小时,再用羟乙基淀粉预充管路,给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和肌肉注射非那根25mg,经双腔管给予首剂肝素(250U/kg),打开肝素泵,按50U.kg-1·h-1追加肝素,监测活化APTT(2h/次),根据APTT值调整肝素泵的速率,治疗结束前半小时停止追加肝素。血泵流速设置为32ml/min,弃浆泵流速设置为8ml/min,返浆泵流速设置为4ml/min,补液泵流速设置为4ml/min,超滤率为25%。然后进行心电监护,监测实验中动物的生命体征(包括ECG、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每头模型猴治疗6小时,记录静脉压、跨膜压,动态监测食蟹猴的动脉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心电图。治疗过程中,密切注意食蟹猴的胸廓起伏、生命体征的变化;同时从实验开始第0、3h、6h股静脉采血行血培养、内毒素、肾功能和电解质检测。治疗结束后,继续观察食蟹猴饮食、饮水、生命体征变化。(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χ±s表示,多样本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及t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中实验组西藏小型猪和食蟹猴经过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治疗后,各项生化指标缓慢下降,上机过程中未见血压异常、抽搐、透析综合症、发热和出血(凝血异常)等不良反应。治疗后未见发热、切口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对照组西藏小型猪和食蟹猴的一般情况持续恶化,生化指标逐渐升高。西藏小型猪实验过程中于0h、4h、8h和食蟹猴于0h、3h、6h抽血所测得的内毒素结果均小于0.5EU/ml,血培养结果显示培养未见细菌生长。机器各项压力监测稳定,动物生命体征平稳。结论:我们成功制作出了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不同治疗模式的管路,并通过相应管路测定出了不同治疗模式下的管路的预充量,检测了机器蠕动泵功能及各监测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密闭式水循环实验,证实了该机器的体外安全性。成功利用西藏小型猪进行了体内循环实验,验证了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体内安全性及稳定性,为该机器的有效性评估及临床试验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成功构建了西藏小型猪及食蟹猴的急性肾衰模型,并用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进行治疗,进一步验证了该机器的安全性、稳定性及有效性。为下一步进行肝衰模型救治和临床试验提供了重要经验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生物人工肝 西藏小型猪 食蟹猴 肾衰 安全性 有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18.14;R575.3
【目录】:
  • 摘要3-10
  • ABSTRACT10-20
  • 前言20-22
  • 第一章 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安全性的评估22-49
  • 第一节 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体外循环实验22-40
  • 1 材料与仪器22-23
  • 2 方法23-29
  • 3. 结果29-37
  • 4. 讨论37-40
  • 第二节 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体内循环实验40-49
  • 1. 材料与仪器40-41
  • 2. 方法41-42
  • 3. 结果42-46
  • 4. 讨论46-49
  • 第二章 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有效性的评估49-65
  • 1、材料与仪器50-51
  • 2、方法51-54
  • 3、结果54-62
  • 4、讨论62-65
  • 全文总结65-66
  • 参考文献66-71
  • 攻读硕士期间的成果71-72
  • 致谢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琴;;生物人工肝应用及开发[J];世界临床药物;2012年09期

2 李津荣;生物人工肝用于治疗慢性肝衰的急性恶化[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9年03期

3 ;生物人工肝用于临床[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年11期

4 丁义涛;组合性生物人工肝的临床应用前景[J];江苏医药;2001年07期

5 王宇明,陈耀凯;重视我国生物人工肝的研究与开发[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年01期

6 张先杰,孙家邦,李铎,孙海晨,李非;三明治构型培养肝细胞——一种潜在的生物人工肝单位[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1年05期

7 ;我国生物人工肝研究获得重大突破[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01年03期

8 闫峰;生物人工肝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J];陕西医学杂志;2002年05期

9 王宇明;加强我国生物人工肝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顾汉卿;生物人工肝的安全性问题[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剑峰;李明;项红升;楼晗芬;;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控制方案的现状及展望[A];第一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暨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岩;杨信容;吴亚丽;刘婉殊;郭晓科;王冰;黄烁;;生物人工肝室消毒流程的干预及管锂[A];全国第十一届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3 崔杨;;生物人工肝的几种细胞来源[A];第二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段梅梅;霍小林;吴昌哲;李明;;生物人工肝溶氧控制问题研究进展[A];第6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思德;;生物人工肝研究进展[A];肝脏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及新进展学习班专刊[C];2005年

6 辛绍杰;;几种新型生物人工肝临床研究进展[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宇明;陈耀凯;;生物人工肝研究的若干新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8 施晓雷;赵伟;丁义涛;;新型多层平板型生物人工肝体外支持系统的安全性评估[A];2012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高毅;潘明新;张志;汪艳;;新型人源细胞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食蟹猴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观察[A];第6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岩;吴亚丽;杨信荣;祁小宝;;ISO9000标准认证在生物人工肝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A];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马艳红;生物人工肝研究再次迎来春天[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记者 张璐;南京造“人工肝”进入国家科技专项[N];南京日报;2011年

3 冯琳;我国生物人工肝研究获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刘卫宏;我国生物人工肝研究获得重大突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5 冯琳 记者 蒋寒;生物人工肝研究获突破[N];科技日报;2005年

6 保健时报记者 魏鑫 特约记者 刘慧;生物人工肝为重肝患者助跑[N];保健时报;2006年

7 罗刚;生物人工肝显现光明前景[N];健康报;2006年

8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院长 丁义涛;生物人工肝 帮肝衰患者重获新生[N];健康报;2012年

9 王其玲;生物人工肝细胞来源不再是技术瓶颈[N];健康报;2007年

10 记者 李平 通讯员 冯琳 廖定国;三军医大填补国内生物人工肝研究空白[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悦;新型生物人工肝免疫安全性的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2 房青;人源性生物人工肝的制备及临床前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3 向德栋;CN2006型生物人工肝支持装置的研制及初步应用[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4 韩冰;新型生物人工肝病毒安全性的实验探讨[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冯磊;新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评估[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2 田猛;生物人工肝用聚砜非对称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表征[D];四川大学;2007年

3 吴丹青;组织化培养肝细胞用于生物人工肝反应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陈志;生物人工肝聚砜膜中空纤维反应器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5 郭海涛;PERV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猪肝细胞型生物人工肝中安全性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6 高森;新型混合性生物人工肝体外功能和安全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7 简国登;新型人源细胞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构建和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72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572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3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