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非酒精性肝脏脂肪变性相关危险因素及与SIRT1,GCK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0 09:32

  本文关键词:非酒精性肝脏脂肪变性相关危险因素及与SIRT1,GCK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非酒精性脂肪肝 危险因素 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基因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摘要】:背景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患病率逐年增加,并呈现低龄化发病趋势,已成为新的、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NAFLD与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谢组分(MS)密切相关,随着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疾病发生率的增加,使得很大比例的人群面临着发生NAFLD的风险,因此,探索NAFLD的相关危险因为显得尤为关键。家族及种族患病差异的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NAFLD发病易感性相关。目前,有关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 SIRT1)与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glucokinase regulatory protein, GCKR)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等疾病,还未有研究直接证实上述基因的多态性与NAFLD的相关性。影响脂肪肝的相关因素复杂,探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与GCKR、SIRT1基因多态性关系研究,对NAFLD的早期诊断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危险因素,特别是GCKR rs3817588、rs780094位点和SIRT1 rs1277836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NAFLD发病易感性的关系,为NAFLD的早期发现和防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1.由医师详细询问研究对象的一般状况、既往病史,测量腰围、臀围,并行腹部B超检查。所有受试者禁食12h后,空腹采静脉血样,由医院体检中心统一测定测定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ferol,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尿酸(Uric acid, UA)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等肝炎标志物指标。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哟表示,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贮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计算相对危险度(RR)进行危险因素关联分析。分析两组间的临床生化指标和一般特征,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危险因素。2.通过5785例的大样本人群横断面研究,选取患病率相近的区进行采样,调查对象采集其病史,采集空腹静脉血用于测量血糖、血脂相关生化指标及雌激素与雄激素水平,以及全血中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Sequenom公司MassARRAY时间飞行质谱技术分析GCKR rs3817588、rs780094位点和SIRT1rsl2778366位点基因型。通过Hardy-weinbeurg遗传平衡定律分析两组各基因型群体代表性。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变异及NAFLD之间的关系。结果1.横断面调查人群,根据B超检查诊断分为正常对照组(4086例)和NAFLD病例组(1699例),其中,NAFLD组BM、ALT、AST、TC、TG、FPG、UA、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显著升高,而HDL-C显著降低(P0.05),年龄与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但60岁前后,男性和女性在两年龄组的患病率有较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的发病危险降低,女性的发病危险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1(OR为4.30)、TG(OR为1.95)、既往病史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既往病史3,OR为1.92)、FPG(OR为1.80)、舒张压(OR为1.02)、LDL-C(OR为1.27)、ALT(OR为1.02)、AST/ALT (OR为0.40)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OR为0.62)为保护因素(P<0.05)。2.小样本调查人群,根据B超结果,筛选纳入NAFLD组132例和对照组252例,其中,男性雄激素和女性雌激素在对照组和病例组的水平有较大差异,男性的雄激素在病例组为3.75±1.08,对照组为4.44±1.04;女性雌激素在病例组为12.46±6.03,对照组为10.68±5.71。随着雄激素的升高,男性的发病危险随之降低(OR 0.50,0.32~0.76),雌激素的升高使女性的发病危险升高(OR 1.05,1.07-1.102)。3. NAFLD组与正常对照组GCKR rs3817588基因型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但其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C携带者尿酸水平明显降低,突变基因C作为保护因素,使发生NAFLD的风险度降到OR=0.703(95%CI%0.50~0.98)。GCKRrs780094和SIRT1 rs12778366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两组无差异(P0.05)。各基因型间也未发现生化指标和一般指标的变化。经校正年龄、性别后OR值无明显变化。结论1. NAFLD患者具有肥胖、糖脂代谢紊乱(高FPG、高TG、高LDL-C.低HDL-C)、高血压、高尿酸的特征,且肝酶升高。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既往病史、BMI、FPG、TG、LDL-C、DBP、ALT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为保护因素。2.男性雄激素和女性雌激素在对照组和病例组的水平有较大差异,随着雄激素水平的升高,男性的发病危险随之降低,雌激素水平的升高使女性的发病危险升高,雌激素可能为NAFLD的危险因素,而雄激素的升高可能为NAFLD的保护因素。3. GCKRrs780094位点和SIRT1 rs 1277836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NAFLD的遗传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但GCKR rs3817588 C等位基因与低血尿酸有关,降低了NAFLD的发病风险。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 危险因素 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基因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75.5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引言12-14
  • 第一部分 非酒精性肝脏脂肪变性相关危险因素分析14-21
  • 1 材料与方法14-15
  • 1.1 研究人群14
  • 1.2 采集指标14
  • 1.3 诊断标准14-15
  • 1.4 统计分析15
  • 2 结果15-19
  • 2.1 人群一般特征15-16
  • 2.2 生化指标比较16-17
  • 2.3 不同年龄组NAFLD患病情况17-18
  • 2.4 NAFLD的多因素校正模型18
  • 2.5 NAFLD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18-19
  • 3 讨论19-21
  • 第二部分 SIRT1,GCK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肝脏脂肪变性的相关性研究21-37
  • 1 材料与方法21-26
  • 1.1 研究对象21
  • 1.2 调查方法21
  • 1.3 全血基因组DNA提取21-25
  • 1.4 统计学分析25
  • 1.5 实验流程图25-26
  • 2 结果26-33
  • 2.1 NAFLD组和对照组人群一般特征比较26-27
  • 2.2 NAFLD病例组和对照组生化指标比较27
  • 2.3 雌激素与雄激素与NAFLD的相关性27-28
  • 2.4 雌激素和雄激素与血生化指标的相关性28-29
  • 2.5 NAFLD病例组和对照组GCKR、SIRT1基因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29-30
  • 2.6 GCKR、SIRT1基因多态性与NAFLD易感性的关系30
  • 2.7 各位点野生型及突变型间各临床、生化指标的比较30-32
  • 2.8 NAFLD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32-33
  • 3 讨论33-35
  • 4 实验存在的问题与展望35-37
  •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43
  • 综述43-55
  • 参考文献49-55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55-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科研经历57-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洪业;浅谈危险因素干预与场所干预的关系[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1年06期

2 李庆华,王菲,欧阳文,唐静怡;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年06期

3 陈茜;伤害现状及危险因素[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年03期

4 金燕琴;沈华浩;;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危险因素[J];国际呼吸杂志;2006年11期

5 张明泳;刁玉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危险因素的调查[J];齐鲁医学杂志;2007年05期

6 于艳辉;孙晓红;赵伟丽;;青年卒中的常见病因及危险因素[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2期

7 李奋;;儿童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危险因素及其防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年01期

8 赵晋霞;;浅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危险因素控制的重要性[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年11期

9 李丹妍;;浅谈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危险因素[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年06期

10 谢小燕,刘雪琴;难免性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宝红;蒋秋焕;;早期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与健康教育[A];2012年河南省老年持续专业护理服务暨规范化管理学术研讨班论文集[C];2012年

2 赵华;;供应室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A];河南省现代消毒供应中心(室)建设与管理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毛丽;;浅谈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预防[A];2010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届江苏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翠兰;胡大一;;长QT综合征发病率及不同年龄段的致命性危险因素[A];全国心律失常的现代诊疗新进展专题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5 李成义;林贵军;刘宗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A];第二十三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六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王贞;韩钊;范虹;张征;冯靓;叶祖森;;温州地区中青年卒中各年龄段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A];2008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张颖;张寅坤;韩耀风;方亚;;厦门市厦港社区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8 刘学军;何伯玲;苏林雁;;长沙市区儿童电子游戏成瘾危险因素的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王海明;;手术中压疮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A];2012年安徽省科协年会省护理学会分会场安徽省护理学会护理专业化发展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王笑微;;103例梗阻性黄疸病人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丽;老年人群跌倒危险因素和康复干预效果的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年

2 于普林;北京市社区老年人跌倒状况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邓明扬;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与实验室特点分析及动静脉血栓形成获得性/遗传性危险因素筛查[D];中南大学;2010年

4 李伟;HNF1A、GCK和GCK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妊娠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晓超;非酒精性肝脏脂肪变性相关危险因素及与SIRT1,GCK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2 丁一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3 蓝燕芬;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后并发出血危险因素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4 张玉;H型高血压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何金虎;手足口病神经系统受累患儿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6 孙丽蕊;TIA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前瞻性综合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7 孙雪薇;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苏州大学;2015年

8 许磊;静安寺街道社区60岁及以上老人跌倒现况、危险因素和预防服务需求调查[D];复旦大学;2013年

9 李玉川;儿童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预后危险因素分析[D];复旦大学;2014年

10 马莉雅;几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挖掘分析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05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705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9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