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调控外周血单核细胞中髓源性抑制细胞的产生及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调控外周血单核细胞中髓源性抑制细胞的产生及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丙型肝炎病毒 髓源性抑制细胞 PI3K通路 自分泌细胞因子 IL-10
【摘要】:背景: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全球性的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急性HCV感染人群中,大约80%将会发展成为慢性丙型肝炎,并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HCV感染的慢性化及其逃避宿主免疫清除的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HCV慢性感染与细胞或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有关,导致机体不能有效清除病毒,从而形成慢性感染,尤其T细胞功能异常在HCV慢性感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骨髓来源的一群异质性细胞,具有抑制T细胞应答的功能。目前关于MDSC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其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和远期预后有关,而且,MDSCs被认为在肿瘤逃避机体免疫监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MDSCs机制的研究亦集中在其对T细胞功能的抑制方面。MDSCs与HCV感染的相关性研究,仅有很少的文献报道,且结论存在争议。HCV能否以及如何诱导MDSCs产生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本研究拟探讨HCV能否从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诱导出MDSCs,以及诱导产生的机制。为HCV感染慢性化机制的阐明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靶向MDSCs的产生可能开启一个治疗HCV持续感染的新手段。目的:1.研究HCV能否从PBMCs中诱导出MDSCs;2.探讨HCV调控MDSCs产生的机制。内容与方法:1.通过免疫磁珠分选等方法从健康供血者外周血浓缩淋巴细胞中分离出新鲜CD14+PBMCs,HCV核心蛋白(HCV core protein,HCVc)和多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poly I:C)模拟HCV感染并处理CD14+PBMCs。外周血浓缩淋巴细胞来自长春市中心血站。2.MDSCs的鉴定。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细胞的表型,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来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Arg-1,i NOS,IDO),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分泌,T细胞增殖实验来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3.HCV调控MDSCs产生的机制研究。用中和抗体(Anti-Human IL-1β,IL-10,TNF-α,IFN-β,IFN-α)和通路抑制剂(PI3-Kinase Inhibitor,PI3Ki)处理CD14+PBMCs。通过FCM、ELISA和RT-PCR来进行相关检测。结果:1.HCV对MDSCs产生的诱导调节作用。HCVc处理的CD14+PBMCs呈现出CD14+HLA-DR-/low表型,上调IDO表达,并且抑制T细胞增殖。说明我们成功从PBMCs中诱导出MDSCs。同时我们还发现poly I:C抑制HCVc对MDSCs的这种诱导作用。因此,HCV可以调控PBMCs中MDSCs的产生。2.HCV通过PI3K通路和自分泌细胞因子来调控MDSCs的产生。HCVc通过激活PI3K通路诱导IL-10和TNF-α的产生,进而促进MDSCs的产生。poly I:C通过激活PI3K通路诱导I型干扰素的分泌,从而抑制HCVc所诱导的MDSCs产生。3.IL-10在自分泌细胞因子中起着核心调节作用。HCVc和poly I:C通过激活PI3K通路诱导TNF-α,IL-1β,IL-10和I型干扰素的分泌。在这些细胞因子中,TNF-α和IL-1β促进IL-10的产生,IL-10抑制I型干扰素的分泌,反过来,I型干扰素促进IL-10的分泌,IL-10又抑制TNF-α和IL-1β的产生,从而形成一个调节网络,IL-10在其中起着核心调节作用。结论:HCVc可以从PBMCs中诱导出MDSCs,但是poly I:C抑制HCVc的这种诱导作用。HCV通过PI3K通路和自分泌细胞因子来调控MDSCs的产生,在这些自分泌细胞因子中IL-10起着核心调节作用。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 髓源性抑制细胞 PI3K通路 自分泌细胞因子 IL-10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12.6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11-13
- 第1章 绪论13-15
- 第2章 文献综述15-27
- 2.1 MDSCs生物学特性15-17
- 2.1.1 MDSCs起源15
- 2.1.2 MDSCs亚群和表型15-17
- 2.2 MDSCs免疫抑制机制17-21
- 2.2.1 Arg-1 和iNOS18
- 2.2.2 氧化应激18-19
- 2.2.3 细胞因子19
- 2.2.4 MDSCs与Tregs19-20
- 2.2.5 MDSCs与NK细胞和NKT细胞20-21
- 2.3 MDSCs扩增、活化机制21-22
- 2.3.1 MDSCs扩增机制21
- 2.3.2 MDSCs活化机制21-22
- 2.4 MDSCs与病毒感染22-23
- 2.5 MDSCs与HCV23
- 2.6 耗竭MDSCs的治疗策略23-24
- 2.7 结语24-27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27-39
- 3.1 实验材料27-29
- 3.1.1 实验试剂27-28
- 3.1.2 实验设备28-29
- 3.1.3 实验器具29
- 3.2 实验方法29-37
- 3.2.1 主要试剂配制29-30
- 3.2.2 标本来源30
- 3.2.3 PBMCs的分离纯化30
- 3.2.4 CD14+细胞的分离30-31
- 3.2.5 CD4+细胞的分离31
- 3.2.6 细胞培养31
- 3.2.7 细胞冻存31
- 3.2.8 细胞复苏31
- 3.2.9 流式细胞术31-32
- 3.2.10 IFN-α 和IFN-β 的检测32-33
- 3.2.11 TNF-α、IL-1β 和IL-10的检测33-34
- 3.2.12 实时定量PCR34-37
- 3.2.13 T细胞抑制实验37
- 3.3 统计分析37-39
- 第4章 结果与讨论39-59
- 4.1 HCV调控PBMCs中MDSCs的产生39-48
- 4.1.1 实验结果39-45
- 4.1.2 讨论45-47
- 4.1.3 小结47-48
- 4.2 HCV调控MDSCs产生的机制48-53
- 4.2.1 实验结果48-51
- 4.2.2 讨论51-52
- 4.2.3 小结52-53
- 4.3 IL-10在自分泌细胞因子中起核心调节作用53-59
- 4.3.1 实验结果53-56
- 4.3.2 讨论56-57
- 4.3.3 小结57-59
- 第5章 结论59-61
-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61-63
- 参考文献63-77
- 附录77-79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79-81
- 致谢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乐成,顾长海,毛青,李奇芬,王宇明;丁型肝炎病毒核酶在分子水平对丙型肝炎病毒RNA的反式剪切活性[J];中华医学杂志;2001年06期
2 王金湖;丙型肝炎病毒胃肠传播初探[J];江苏预防医学;2001年04期
3 Akbayir N.,G銉kdemir G. ,Mansur T. ,王志宇;丙型肝炎病毒与白斑病是否相关[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2005年03期
4 Ito H.;Nagano M. ;王英鹏;;原位鉴定肌肉中的丙型肝炎病毒RNA[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09期
5 郭振华,景涛;丙型肝炎病毒传播研究新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5年02期
6 冯丽萍;白钢钻;张晓林;;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06年05期
7 Yildirim B.;Tahan V.;Ozaras R.;李宏宇;;土耳其社区人群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危险因素[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2006年05期
8 Karaca 噻.;噻akalo■lu Y.;Demir K.;王顺涛;;丙型肝炎病毒在土耳其人群中传播的危险因素[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2006年09期
9 Anand B.S.;Currie S.;Dieperink E.;尹勇;;饮酒与丙型肝炎病毒治疗:美国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2006年10期
10 张云霞;;丙型肝炎病毒来了,你知道吗?[J];肝博士;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小平;聂建敏;;HIV和HCV合并感染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熊瑜琳;张长江;朱研;王小红;谭朝霞;胡亚君;;丙型肝炎病毒1b型3′端4456bp半基因组扩增[A];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李婷婷;陈姿喧;曾劲峰;章金刚;王文敬;边奕鑫;黎诚耀;;献血者丙型肝炎病毒自然康复与慢性感染的分子特征[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年
4 李莹;陈建杰;;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第四次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张瑞;杜绍财;田园;韩建德;魏来;;丙型肝炎病毒1b型5’非编码区变异区域性分布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6 杨光;陈姝;崔金环;;利用基因膜芯片技术进行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联合诊断与分型[A];肝脏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及新进展学习班专刊[C];2005年
7 郁佩青;池琦;赵晖;;血液净化治疗中丙型肝炎病毒跨膜通透的临床探讨[A];2007年浙沪两地肾脏病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8 丁世雄;梁晓岳;胡爱荣;周文红;翁彭剑;;宁波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检测[A];2011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陈智;张萍;;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A];2004年浙江省传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李王霞;;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进展[A];中国输血协会第四届输血大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记者 陈勇;美人工复制成丙型肝炎病毒[N];光明日报;2005年
2 记者刘浦泉;丙肝检测速度大大加快[N];人民日报;2003年
3 记者 王江;俄罗斯科学家发现丙肝病毒会伤害中枢神经[N];科技日报;2000年
4 刘浦泉;提前30天确认丙肝[N];科技日报;2003年
5 刘浦泉;我国丙肝检测法获重大突破[N];保健时报;2003年
6 新华社;丙肝病毒人工复制成功[N];健康报;2005年
7 桔梗;全球1.8 亿人患丙肝[N];医药经济报;2009年
8 记者 白毅;中科院发现丙肝治疗潜在新靶点[N];中国医药报;2014年
9 张京华;治丙肝新药投放临床[N];科技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友杏;丙型肝炎病毒NS4B蛋白调控MMP-2和Bcl-2表达的信号通路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时方圆;以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和丙型肝炎病毒NS3/4A蛋白酶为靶点的抗病毒先导化合物的发现[D];山东大学;2015年
3 庞晓丽;丙型肝炎病毒调控外周血单核细胞中髓源性抑制细胞的产生及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刘菲;应用感染性丙型肝炎病毒细胞模型研究其病毒颗粒组份和干扰素omega的体外抗病毒作用[D];中南大学;2008年
5 刘长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长期体外培养及丙型肝炎病毒细胞模型的建立[D];山东大学;2005年
6 赵志海;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临床免疫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7 关默;丙型肝炎病毒高变区1中存在介导病毒入侵和免疫逃避的三个不同结构域[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8 张欣欣;丙型肝炎病毒高变区1高反应性多肽筛选、表达及其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3年
9 毛青;免疫选择压力对丙型肝炎病毒高变区基因变异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10 屈静;人Ⅰ型免疫缺陷病毒Rev蛋白促进丙型肝炎病毒翻译的分子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鹏飞;丙型肝炎病毒高变区1介导HCV感染细胞机制的初步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吕铭洋;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的方法学建立及初步应用[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年
3 马力;丙型肝炎病毒体外细胞培养系统的建立和超微结构观察及受体介导的入胞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4 姜翠;丙型肝炎病毒自发清除者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元顺女;延吉市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初步分析[D];延边大学;2010年
6 王佳;树,
本文编号:811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811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