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多部位穿刺置管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本文关键词:早期多部位穿刺置管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更多相关文章: 重症急性胰腺炎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 炎症反应 微循环
【摘要】:目的:通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发生率及实验室检查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早期多部位穿刺置管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将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就诊于山西大医院普外科和重症医学科并确诊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共筛选出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行穿刺置管引流术,将30例患者分为穿刺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发生率及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所需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穿刺组于入院后24h内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引流时间为8-13d(平均11天),引流量为2871±2210 ml。与对照组相比,穿刺组C-反应蛋白、TNF-α水平下降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穿刺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其他实验室指标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入院时两组患者血浆TXA2和PGI2水平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天两组患者血浆TXA2水平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穿刺组患者血浆PGI2水平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7天穿刺组患者血浆PGI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多部位穿刺置管引流能通过引流胰腺炎相关性腹水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进而改善微循环,能显著降低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是非手术治疗SAP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 炎症反应 微循环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76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9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9-10
- 前言10-12
- 1、材料与方法12-17
- 1.1 选择研究对象12
- 1.2.分组方法12-13
- 1.3 治疗方法13-14
- 1.4.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14-16
- 1.5 统计分析16-17
- 2、结果17-19
- 2.1 两组患者疗效指标的比较17
- 2.2 两组患者早期炎症反应指标和反映微循环指标水平比较17-18
- 2.3 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18
- 2.4 手术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18-19
- 3、讨论19-22
- 4、结论22-23
- 参考文献23-26
- 文献综述26-37
- 参考文献34-37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37-38
- 致谢38-39
- 个人简历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应康 ,李国君;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治疗近况[J];广西医学;2001年06期
2 邓瑞雪,陆星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胰腺病学;2001年01期
3 丛超;9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体会[J];河北医学;2002年02期
4 龚自华,王兴鹏;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评价急性胰腺炎的预后和治疗[J];胰腺病学;2002年02期
5 张圣道,雷若庆;当今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年09期
6 闫尚伦,丁贤,张再高;重症急性胰腺炎60例治疗体会[J];医药论坛杂志;2003年07期
7 武田和宪 ,任常陵;急性胰腺炎的治疗[J];日本医学介绍;2003年02期
8 黄喜平;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2003年04期
9 朱琳 ,陈建强;22例急性胰腺炎治疗体会[J];包头医学;2004年03期
10 周洪升,秦大勇;乌司它丁治疗胰腺炎的回顾性研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平;刘学礼;刘安成;;重症急性胰腺炎13例诊治体会[A];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陈军;;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讨论[A];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曾其强;陈祥建;王海波;黄颖鹏;金嵘;韩少良;张启瑜;;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价值的系统评价[A];2007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程建华;何明鑫;汤可立;;影响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结果相关因素分析[A];2007年贵州省医学会外科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张益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58例临床分析[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微循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朱研;陈宏;杨磊;刘大川;杨鹏;贾建国;孙家邦;;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目标治疗研究[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7 唐文富;陈光远;夏庆;黄宗文;蒋俊明;;循证医学与急性胰腺炎治疗[A];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8 姜莉芸;耿嘉蔚;;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34例临床观察[A];2004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唐文富;朱林;万美华;陈光远;夏庆;黄宗文;胡伟明;刘续宝;黄熙;;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26年总结[A];中国中西医结合第十九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廖桂芳;刘合春;黄晓虹;胡星;;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综合治疗和护理体会(附31例报告)[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班u!生;诊治急性胰腺炎三难点[N];健康报;2011年
2 张文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陈汉桥;大连提出急性胰腺炎细胞凋亡新论[N];中国医药报;2001年
4 龙仕伯;急性胰腺炎治疗最新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万同己;重症胰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3年
6 万同已;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时仲省 林恒大 刘春阳;急性胰腺炎治疗获进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8 衣晓峰;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应遵循“三不”原则[N];中国医药报;2007年
9 万同己;改善微循环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10 时仲省 林恒大 刘春阳;急性胰腺炎治疗获突破[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和平;持续区域动脉灌注低分子肝素治疗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2 刘立业;腹腔穿刺引流治疗中、重度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3 李建平;早期应用微创技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4 钱祝银;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2年
5 王振文;急性胰腺炎凝血功能变化及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6 邓文宏;花姜酮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肝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武汉大学;2013年
7 牛毅;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治疗策略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8 赵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与对实验性重症急性胰腺炎作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9 杨斌;T、B淋巴细胞对急性胰腺炎的作用及其免疫治疗[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10 杨斌;T、B淋巴细胞对急性胰腺炎的作用及其免疫治疗[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梅;血必净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影响[D];泰山医学院;2014年
2 董晓娟;45例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临床分析[D];苏州大学;2015年
3 赵海龙;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临床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4 崔广宾;尼古丁对急性胰腺炎保护作用的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15年
5 贺贝贝;不同海拔下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肾损伤与IL-10变化的研究[D];青海大学;2016年
6 刘海峰;早期多部位穿刺置管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7 迪力夏提·金斯汗;44例重症胰腺炎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8 郭志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现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9 王洁;重症胰腺炎14例临床治疗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10 许永春;趋化因子在急性胰腺炎早期作用机制及中药治疗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92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992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