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定眩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留症状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21-03-13 12:38
目的:观察祛痰定眩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对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痰浊内蕴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7例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祛痰定眩方加减,均治疗30 d。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总分及其子指数躯体(P)、功能(F)、情绪(E)评分,比较中医证候评分以及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血流峰值,监测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DHI、P、E、F及中医证候评分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BA、LVA、RVA血流峰值对比,观察组表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缓解率为93.8%,优于对照组的85.4%(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祛痰定眩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对BPPV复位后残留症状有确切疗效,且安全可靠。
【文章来源】:山东中医杂志. 2020,39(09)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1.5.1 观察指标
1.5.2 疗效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DHI、P、E、F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BA、LVA、RVA血流峰值比较
2.3 两组治疗后缓解率比较
2.4 不良反应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川芎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韩炜. 中国现代中药. 2017(09)
[2]苍术化学成分和药理的研究进展[J]. 邓爱平,李颖,吴志涛,刘谈,康利平,南铁贵,詹志来,郭兰萍. 中国中药杂志. 2016(21)
[3]止眩饮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疗效观察[J]. 仓志兰,陆海芬,汤粉英. 中国中医急症. 2016(10)
[4]中医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进展[J]. 车雄宇,黄剑涛. 湖南中医杂志. 2016(02)
[5]中医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现状[J]. 兰俊,郑剑波,黄桂梅.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4(04)
[6]石菖蒲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王睿,费洪新,李晓明,刘韩,牛英才,刘向民,黄树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07)
[7]泽泻汤方证论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J]. 苏菲,李小可,邹忆怀.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09)
[8]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因素分析[J]. 郑涛,田广永,曹庆硕,于巧莲,梁丽娜.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1(03)
[9]良性发作性变位性眩晕经颗粒复位治疗后残留症状分析[J]. 冯智英,李颖,季伟华,邹静,李焰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11)
[10]天麻药理研究新进展[J]. 陶云海. 中国中药杂志. 2008(01)
硕士论文
[1]化湿通窍方辨证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残留症状的临床观察[D]. 张天琪.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080232
【文章来源】:山东中医杂志. 2020,39(09)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1.5.1 观察指标
1.5.2 疗效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DHI、P、E、F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BA、LVA、RVA血流峰值比较
2.3 两组治疗后缓解率比较
2.4 不良反应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川芎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韩炜. 中国现代中药. 2017(09)
[2]苍术化学成分和药理的研究进展[J]. 邓爱平,李颖,吴志涛,刘谈,康利平,南铁贵,詹志来,郭兰萍. 中国中药杂志. 2016(21)
[3]止眩饮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疗效观察[J]. 仓志兰,陆海芬,汤粉英. 中国中医急症. 2016(10)
[4]中医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进展[J]. 车雄宇,黄剑涛. 湖南中医杂志. 2016(02)
[5]中医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现状[J]. 兰俊,郑剑波,黄桂梅.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4(04)
[6]石菖蒲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王睿,费洪新,李晓明,刘韩,牛英才,刘向民,黄树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07)
[7]泽泻汤方证论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J]. 苏菲,李小可,邹忆怀.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09)
[8]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因素分析[J]. 郑涛,田广永,曹庆硕,于巧莲,梁丽娜.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1(03)
[9]良性发作性变位性眩晕经颗粒复位治疗后残留症状分析[J]. 冯智英,李颖,季伟华,邹静,李焰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11)
[10]天麻药理研究新进展[J]. 陶云海. 中国中药杂志. 2008(01)
硕士论文
[1]化湿通窍方辨证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残留症状的临床观察[D]. 张天琪.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080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308023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