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源性细菌性迷路炎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1-03-29 02:05
迷路炎是内耳感染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作性头晕、眩晕与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探讨与中耳炎相关的耳源性细菌性迷路炎。根据内耳的病理表现,可以将迷路炎分为局限性迷路炎、浆液性迷路炎和化脓性迷路炎三种。局限性迷路炎也叫做迷路瘘管,常并发于中耳胆脂瘤,好发于水平半规管;浆液性迷路炎是细菌毒素所致的内耳无菌性炎症,常因发病隐袭与其他头晕眩晕疾病混淆造成误诊误判;化脓性迷路炎是发生于内耳的细菌感染性炎症,常造成严重的感音性听力损失和眩晕。目前耳科临床迷路炎并不少见,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论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不同类型的耳源性细菌性迷路炎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对此类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帮助。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34(05)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迷路瘘管分型[15]
化脓性迷路炎主要炎症进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外淋巴内多形核白细胞聚集,这个阶段患者会出现听力损失和发作性眩晕;第二阶段是多形核白细胞和纤维素沉积于外淋巴和内淋巴,患者听力损失持续存在而眩晕不再发作;第三阶段则出现内淋巴积水[26,28]。化脓性迷路炎患者的颞骨病理切片,耳蜗内有炎性细胞浸润,见图3。Maranh?o等[29]回顾了14例慢性中耳炎伴发有化脓性迷路炎的病例的病程进展和临床表现。这些病例均由影像学表现诊断。其中14例伴有耳鸣(100%),10例伴有眩晕(71%),5例伴有眼震(36%),8例伴有完全性听力丧失(57%),6例伴有中至重度的混合性听力下降(43%)。在化脓性迷路炎中,外淋巴的病理变化主要出现在基底部,尤其是靠近圆窗部分的病理改变更为明显,这是由分布于耳蜗轴、基底膜底面和骨膜小血管的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受到炎症刺激所导致。所以感音神经性的听力下降常常从高频开始,以高频为著[8]。化脓性迷路炎的常见症状与浆液性迷路炎类似,但是其程度往往更为严重。
浆液性迷路炎(serous labyrinthitis)是内耳受到细菌产生的毒素的化学性刺激引起的无菌性的内耳弥漫性的非化脓性炎症,而并非细菌直接感染内耳。在中耳炎病程中,毒素经过蜗窗、前庭窗或迷路瘘管进入内耳导致内耳浆液性炎症。具有中耳炎病史的患者如果出现发作性眩晕,听力明显减退,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或混合性听力损失,同时伴有向患侧的自发性眼震,这些症状均应考虑浆液性迷路炎[9-10,18-19]。听力损失通常是迷路炎发作性前庭症状与其他外周性前庭疾病鉴别的重要依据[20]。Choi等[21]观察了一例急性左侧耳痛、听力下降且伴有眩晕的患者,其眩晕为持续性,可以观察到轻微的持续性自发性眼震,冷热试验示左侧半规管轻度瘫痪,3D FLAIR成像示左侧内耳耳蜗、前庭、半规管的信号均增强,最终该患者被诊断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伴发有浆液性迷路炎,经过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Kim等[22]以急性中耳炎出现伴有自发性眼震的眩晕、伴或不伴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为浆液性迷路炎的诊断标准观察了13例患者的眼震,发现不受位置变化影响的方向固定性眼震最为常见,自发性眼震的出现在临床上可以帮助诊断浆液性迷路炎。在中耳炎病程中细胞因子和其他炎症介质渗透进入外淋巴液,同时血管迷路的屏障破坏使得血清白蛋白进入外淋巴液中,可使内外淋巴液形成密度差,导致壶腹嵴移位,表现为患者在早起的时候行滚转试验(roll test)可出现持续的向地性的位置性眼震,眼震方向可随时间而改变[23]。在影像学检查中,CT较少用于浆液性迷路炎的诊断,MRI则是其最敏感的检查手段。T1加权的增强MRI常常显示内耳炎症为高信号病灶,同时T1加权的3D FLAIR成像可以帮助判断内耳淋巴液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帮助明确内耳炎症所侵及的范围和程度[24-25]。一例89岁的浆液性迷路炎患者的前庭池内存在浆液性渗出,见图2。浆液性迷路炎在造成前庭病理改变的同时,也会对耳蜗造成影响,例如可以导致耳蜗的底转、中转和顶转外毛细胞明显减少,内淋巴水肿程度升高。但是病理研究也发现,这些病例的内毛细胞数量、螺旋神经节细胞以及螺旋韧带成纤维细胞的数量、血管纹和螺旋韧带的面积与正常人并无明显的差异[26]。以上这些病理变化可能是浆液性迷路炎导致患者耳蜗和前庭功能障碍,并出现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和发作性眩晕的病理基础。
本文编号:3106686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34(05)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迷路瘘管分型[15]
化脓性迷路炎主要炎症进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外淋巴内多形核白细胞聚集,这个阶段患者会出现听力损失和发作性眩晕;第二阶段是多形核白细胞和纤维素沉积于外淋巴和内淋巴,患者听力损失持续存在而眩晕不再发作;第三阶段则出现内淋巴积水[26,28]。化脓性迷路炎患者的颞骨病理切片,耳蜗内有炎性细胞浸润,见图3。Maranh?o等[29]回顾了14例慢性中耳炎伴发有化脓性迷路炎的病例的病程进展和临床表现。这些病例均由影像学表现诊断。其中14例伴有耳鸣(100%),10例伴有眩晕(71%),5例伴有眼震(36%),8例伴有完全性听力丧失(57%),6例伴有中至重度的混合性听力下降(43%)。在化脓性迷路炎中,外淋巴的病理变化主要出现在基底部,尤其是靠近圆窗部分的病理改变更为明显,这是由分布于耳蜗轴、基底膜底面和骨膜小血管的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受到炎症刺激所导致。所以感音神经性的听力下降常常从高频开始,以高频为著[8]。化脓性迷路炎的常见症状与浆液性迷路炎类似,但是其程度往往更为严重。
浆液性迷路炎(serous labyrinthitis)是内耳受到细菌产生的毒素的化学性刺激引起的无菌性的内耳弥漫性的非化脓性炎症,而并非细菌直接感染内耳。在中耳炎病程中,毒素经过蜗窗、前庭窗或迷路瘘管进入内耳导致内耳浆液性炎症。具有中耳炎病史的患者如果出现发作性眩晕,听力明显减退,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或混合性听力损失,同时伴有向患侧的自发性眼震,这些症状均应考虑浆液性迷路炎[9-10,18-19]。听力损失通常是迷路炎发作性前庭症状与其他外周性前庭疾病鉴别的重要依据[20]。Choi等[21]观察了一例急性左侧耳痛、听力下降且伴有眩晕的患者,其眩晕为持续性,可以观察到轻微的持续性自发性眼震,冷热试验示左侧半规管轻度瘫痪,3D FLAIR成像示左侧内耳耳蜗、前庭、半规管的信号均增强,最终该患者被诊断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伴发有浆液性迷路炎,经过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Kim等[22]以急性中耳炎出现伴有自发性眼震的眩晕、伴或不伴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为浆液性迷路炎的诊断标准观察了13例患者的眼震,发现不受位置变化影响的方向固定性眼震最为常见,自发性眼震的出现在临床上可以帮助诊断浆液性迷路炎。在中耳炎病程中细胞因子和其他炎症介质渗透进入外淋巴液,同时血管迷路的屏障破坏使得血清白蛋白进入外淋巴液中,可使内外淋巴液形成密度差,导致壶腹嵴移位,表现为患者在早起的时候行滚转试验(roll test)可出现持续的向地性的位置性眼震,眼震方向可随时间而改变[23]。在影像学检查中,CT较少用于浆液性迷路炎的诊断,MRI则是其最敏感的检查手段。T1加权的增强MRI常常显示内耳炎症为高信号病灶,同时T1加权的3D FLAIR成像可以帮助判断内耳淋巴液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帮助明确内耳炎症所侵及的范围和程度[24-25]。一例89岁的浆液性迷路炎患者的前庭池内存在浆液性渗出,见图2。浆液性迷路炎在造成前庭病理改变的同时,也会对耳蜗造成影响,例如可以导致耳蜗的底转、中转和顶转外毛细胞明显减少,内淋巴水肿程度升高。但是病理研究也发现,这些病例的内毛细胞数量、螺旋神经节细胞以及螺旋韧带成纤维细胞的数量、血管纹和螺旋韧带的面积与正常人并无明显的差异[26]。以上这些病理变化可能是浆液性迷路炎导致患者耳蜗和前庭功能障碍,并出现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和发作性眩晕的病理基础。
本文编号:3106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310668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