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制瓣方式LASIK术后玻璃体后脱离与结膜下出血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9 18:08
目的 1、对飞秒激光与角膜板层刀制瓣的LASIK术后早期玻璃体后脱离(PVD)的发生及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研究不同制瓣方式LASIK术后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及变化的差异。分析影响玻璃体后脱离的危险因素。 2、观察LASIK术后结膜下出血的临床特点,对比飞秒激光与角膜板层刀制瓣的LASIK术后结膜下出血的程度和分布特征,分析LASIK术后结膜下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1、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LASIK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病例研究。根据患者对手术方式的自愿选择原则分为两组:飞秒组和角膜板层刀组。 2、飞秒组共40例(80眼),角膜板层刀组共40例(80眼)。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周、1月、3月时行眼部B超及O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及变化情况。所有患者分别随机选取1眼进行统计分析。 3、飞秒组共54例(108眼),角膜板层刀组共44例(88眼)。评估所有患者结膜下出血的位置、程度,并对结膜充血进行分级。结膜被分为以下8个相等的区域:上方、鼻上、鼻侧、鼻下、下方、颞下、颞侧、颞上。结膜充血的程度分为:0级,无充血;1级,轻...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临床技术路线
一、不同制瓣方式LASIK术后玻璃体后脱离的对比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术前资料
1.2.2 术中记录
1.2.3 不同制瓣方式LASIK术后玻璃体后脱离的变化
1.2.4 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及变化与各因素的相关性
1.2.5 术后早期玻璃体后脱离变化出现的象限和频率
1.2.6 术后其他眼后段并发症
1.3 讨论
1.3.1 LASIK术后PVD的发生率
1.3.2 影响LASIK术后PVD的发生率的因素
1.3.3 LASIK术后PVD的发病机制
1.3.4 LASIK术后PVD的危险因素
1.3.5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1.4 小结
二、不同制瓣方式LASIK术后结膜下出血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术前资料
2.2.2 术中记录
2.2.3 不同制瓣方式LASIK术后结膜充血
2.2.4 不同制瓣方式LAISK术后结膜下出血
2.2.5 结膜下出血及充血与各因素的相关性
2.3 讨论
2.3.1 不同制瓣方式LASIK术后SCH的发病机制
2.3.2 LASIK术后结膜下出血的影响因素
2.3.3 LASIK术后结膜下出血的部位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32668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临床技术路线
一、不同制瓣方式LASIK术后玻璃体后脱离的对比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术前资料
1.2.2 术中记录
1.2.3 不同制瓣方式LASIK术后玻璃体后脱离的变化
1.2.4 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及变化与各因素的相关性
1.2.5 术后早期玻璃体后脱离变化出现的象限和频率
1.2.6 术后其他眼后段并发症
1.3 讨论
1.3.1 LASIK术后PVD的发生率
1.3.2 影响LASIK术后PVD的发生率的因素
1.3.3 LASIK术后PVD的发病机制
1.3.4 LASIK术后PVD的危险因素
1.3.5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1.4 小结
二、不同制瓣方式LASIK术后结膜下出血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术前资料
2.2.2 术中记录
2.2.3 不同制瓣方式LASIK术后结膜充血
2.2.4 不同制瓣方式LAISK术后结膜下出血
2.2.5 结膜下出血及充血与各因素的相关性
2.3 讨论
2.3.1 不同制瓣方式LASIK术后SCH的发病机制
2.3.2 LASIK术后结膜下出血的影响因素
2.3.3 LASIK术后结膜下出血的部位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326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383266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