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形态学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7-05-31 13:16

  本文关键词: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形态学分类及其影响因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观察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形态学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并分析两种形态学分类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13年06月20日~2013年8月31日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眼科门诊或住院部并确诊为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患者共61例101眼,右眼52只,左眼49只。入选患者均行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验光确定屈光度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入选者需在同一天内行散瞳眼底检查、FFA及OCT检查,必要时行眼底联合造影。对患者的FFA和OCT图像特征进行整理和分类,分析两种形态学分类之间的联系,并探讨其与年龄、屈光度、眼轴长度、最佳矫正视力及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1.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FFA和OCT形态学分类 FFA分类:漆样裂纹型、新生血管型及黄斑萎缩型,其中黄斑萎缩型又分为弥漫性浅层萎缩、局灶性深层萎缩及广泛性深层萎缩三个亚型。 OCT分类:根据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厚度及形态结构的异常程度分为1、2、3型。其中1型和2型,按照是否伴有MTM或CNV又分为A、B两个亚型。 2.高度近视黄斑病变FFA与OCT形态学分类的相关性 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FFA与OCT形态学分类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FFA分类的漆样裂纹型在OCT分类的1型中所占比例为57.14%,明显高于新生血管型(21.43%)和黄斑萎缩型(21.43%)(P0.05)。FFA分类的黄斑萎缩型在OCT分类的2型中所占的比例为67.80%,明显高于漆样裂纹型(18.64%)和新生血管型(13.56%)(P<0.05)。OCT3型均属于FFA Ⅲ型分类中的广泛性深层萎缩型,反之则不然。 3.高度近视黄斑病变FFA和OCT形态学分类的影响因素FFA年龄漆样裂纹型患者的年龄明显低于CNV型、局灶性深层萎缩型及广泛性深层萎缩型(P<0.05);三种黄斑萎缩型之间无明显差异。 屈光度漆样裂纹型患者的屈光度明显低于CNV型、弥漫性浅层萎缩型、局灶性深层萎缩型及广泛性深层萎缩型(P<0.05);CNV型患者的屈光度明显低于广泛性深层萎缩型(P<0.05);三种黄斑萎缩型之间无明显差异。 眼轴长度漆样裂纹型患者的眼轴长度明显低于局灶性深层萎缩型和广泛性深层萎缩型(P<0.05);CNV型患者的眼轴长度明显低于广泛性深层萎缩型(P<0.05)。 最佳矫正视力漆样裂纹型患者的BCVA明显高于CNV型和广泛性深层萎缩型(P<0.05);CNV型患者的BCVA明显低于三种黄斑萎缩型(P<0.05);弥漫性浅层萎缩型患者的BCVA明显高于广泛性深层萎缩型(P<0.05)。中心凹厚度漆样裂纹型患者的中心凹厚度明显高于广泛性深层萎缩型(P<0.05);但三种黄斑萎缩型之间无明显差异。 OCT年龄1A型患者的年龄与1B型、2A型相比无明显差异,但明显低于2B型、3型(P<0.05);2B型、3型患者的年龄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但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屈光度1A型患者的屈光度明显低于2A型、2B型和3型(P<0.05),但1A型与1B型无明显差异;1B型患者屈光度明显低于2A型(P<0.05),但2A与2B型无明显差异。2A型、2B型和3型之间无明显差异。眼轴长度1A型与1B型患者的眼轴长度无明显差异,但1A型、1B型患者的 眼轴长度明显低于2A型、2B型、3型(P<0.05);2A型患者的眼轴长度明显高于2B型(P<0.05)。最佳矫正视力1A型、1B型患者的BCVA明显高于2B型、3型(P<0.05),但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3型患者的BCVA与2B型相比无明显差异,但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中心凹厚度3型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最低,明显低于1A型、2A型(P<0.05)。 结论:高度近视眼随年龄增长、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的增加,黄斑区视网膜及脉络膜的萎缩程度及形态结构的异常程度逐渐加重,因而黄斑病变的形态学类型各不相同;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OCT与FFA形态学分类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合FFA与OCT的图像特征对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形态学改变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疾病的发展阶段和严重程度,为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高度近视黄斑病变 高度近视 病理性近视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74.5
【目录】:
  • 中文摘要3-6
  • Abstracts6-11
  • 第一章 研究背景11-13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13-17
  • 2.1 研究对象13-14
  • 2.1.1 纳入标准13
  • 2.1.2 排除标准13-14
  • 2.2 研究设备和材料14
  • 2.3 检测方法和指标14-16
  • 2.3.1 眼科常规检查14
  • 2.3.2 IOL-Master光学生物测量检查14
  • 2.3.3 OCT检查14-15
  • 2.3.4 FFA和ICGA检查15-16
  • 2.4 统计分析16-17
  • 第三章 结果17-32
  • 3.1 患者一般特征和分组情况17-18
  • 3.2 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形态学分类18-20
  • 3.2.1 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FFA形态学特征及分类18-19
  • 3.2.2 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OCT形态学特征及分类19-20
  • 3.3 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FFA与OCT分类之间的关系20-22
  • 3.4 高度近视黄斑病变FFA形态学分类的影响因素22-27
  • 3.5 高度近视黄斑病变OCT形态学分类的影响因素27-32
  • 第四章 讨论32-38
  • 第五章 结论38-39
  • 5.1 主要结论38
  • 5.2 研究展望38-39
  • 附图39-42
  • 参考文献42-44
  • 缩略词表44-45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45-46
  • 致谢46-47
  • 综述47-54
  • 参考文献53-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Ping-Bo Ouyang;Xuan-Chu Duan;Xiao-Hua Zhu;;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yopic traction maculopath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2012年06期

2 张艳明;张卫红;;高度近视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规律的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3年05期

3 J.B.Jonas;喻平平;;北京城乡地区致盲及视力损害原因的北京眼科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2006年11期

4 Shih Y.-F.;Ho T.-C.;Hsiao C.K.;Lin L.L.-K.;王大江;;伴或不伴近视性黄斑病变的高度近视眼患者视力预后的10年随访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2006年10期

5 宫媛媛,吴星伟;高度近视眼视功能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00年05期

6 李士清;文峰;吴为菊;黄时洲;罗光伟;吴德正;;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分类及眼底血管造影特征分析[J];眼科新进展;2007年02期

7 高付林;张卯年;;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相关性研究[J];眼科新进展;2008年08期

8 文峰,吴德正,姜利斌,吴乐正;单纯型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眼底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年02期


  本文关键词: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形态学分类及其影响因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9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409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f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