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研究视放射病变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8-01 08:17

  本文关键词: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研究视放射病变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弥散扩散张量成像 弥散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视觉通路 视放射 脑梗死 脑肿瘤


【摘要】:视觉通路疾病是导致视觉下降的主要原因,如青光眼,前视路疾病,脑梗死及脑肿瘤等,如不及时治疗将可能引起严重的视觉损害,因此对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弥散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在显示神经系统白质纤维束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可利用不同的成像参数显示视觉通路的完整纤维束,主要指在显示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及视放射方面。本文主要研究正常志愿者的完整视觉通路及影响枕颞叶视放射区的常见疾病,主要指脑梗死和脑肿瘤(常见的肿瘤多为脑膜瘤、单发的转移瘤及胶质瘤)。不同疾病治疗策略也有显著差异,脑梗死主要是以溶栓治疗为主,而肿瘤多以外科手术为主,绝大部分脑膜瘤可经手术切除;胶质瘤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辅以化疗或放疗;转移瘤是转移性肿瘤,根据病理类型的不同治疗方式不同,对纤维束的影响也不一致。弥散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DTT)可用于显示完整的视觉通路,判断脑梗死或脑肿瘤对纤维束的影响。 研究目的 研究弥散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在评价视觉通路纤维束中的作用,利用不同成像参数判断颞枕叶视放射区脑梗死的时期及FA值判断脑肿瘤的类型;弥散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DTT)可用于显示正常的完整视觉通路,对视神经、视交叉、视束、视放射、外侧膝状体及Meyer袢显示良好,也可对脑梗死病人判断视放射区纤维束的改变并对病人的预后做评估,从而进行积极有效地溶栓治疗以利于病人的康复;同时对脑肿瘤患者视放射纤维束进行重建,分析不同肿瘤对视放射纤维束的影响,以此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研究方法 45例有视觉障碍的视放射区脑梗死患者、40例颞枕叶视放射区的脑肿瘤患者及20名视力和常规磁共振检查无任何异常的健康志愿者分别使用GE公司生产的Signa Excite HDxt3.0T MR扫描、采用头部8通道相控阵线圈,进行常规磁共振检查、AX3D-MPRAGE、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扩散张量成像、脑肿瘤患者行增强扫描。DTI均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EPI),采集DTI数据时要保持眼球固定,层厚为2.5mm,层间距为0mm,扩散敏感梯度数为25个方向,B值为1000s/mm2,NEX=1,TR/TE8000/86.7ms,矩阵为256×256,FOV为24.0×24.0cm,扫描层面平行于前后联合平面轴位扫描,扫描层数为31层。扫描完成后将图像传输至GE-AW4.5工作站,并使用FUNCTOOL软件对DTI数据进行后处理: 1在双侧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及视放射区域分别设置ROI,合理采用“AND"或“OR”来减少杂乱的纤维束,以便清晰的显示出完整的视觉通路; 2测量双侧视放射部位梗死区域及对侧正常区域的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体积相对各向异性volume ratio anisotropy (VRA)、衰减指数exponential attenuation (EA)值。采用SPSS17.0软件对统计学结果进行分析; 3测量肿瘤内部实质区(强化区域)的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对侧正常区域的FA值,判断不同肿瘤对视放射的影响;通过DTT示踪及三维重建描绘出枕颞叶视放射的走行,对肿瘤与视放射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1视觉纤维束主要由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Meyer袢及视放射组成。利用DTI和DTT可清晰显示视觉纤维束的走行,但由于视交叉处骨质或空气较多,此处的纤维束显示欠佳,其余均可清晰显示。 2颞枕叶视放射梗死区域及对侧正常区域分别设置感兴趣区,得出各参数值FA、ADC、VRA、EA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期各参数值的变化不一致:梗死侧FA值在超急性期较对侧略升高或未见明显变化,差别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0.56,p0.05);梗死侧FA值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有不同程度的减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2.78,p0.05;t=5.56,p0.05;t=9.30, p0.05);ADC值在急性期不同程度升高,而在慢性期减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7.15,P0.05;t=-12.56,p0.05),亚急性期(11例)平均ADC值变化不相同,3例升高,4例与对侧区域接近,4例减低,两侧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t=2.60,p0.05),慢性期(15例)的ADC值较对侧明显升高,两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0.61,p0.05);FA与VRA两者进行Pearson检验存在明显正相关(r=0.789);ADC与EA两者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存在负相关(r=-0.743)。DTT可以显示患者的视觉纤维束的走行及梗死后的改变,经临床干预后视力不同程度恢复。 3脑膜瘤内部及邻近的视放射区的FA值明显高于胶质瘤和转移瘤,胶质瘤的FA值明显高于转移瘤,低级别胶质瘤的FA值高于高级别胶质瘤。DTT对纤维束的损害主要划分为两种类型:Ⅰ为推移,Ⅱ为浸润+破坏。DTT显示脑膜瘤和低级别胶质瘤邻近的白质纤维束以推压/移位为主,而转移瘤及高级别胶质瘤则以浸润/破坏为主。10例脑膜瘤患者中9例瘤周视放射为推移,1例为浸润;9例转移瘤中7例为浸润/破坏,2例为推移;8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中5例为推移,3例为浸润/破坏;13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中12例为浸润/破坏,1例为推移。 结论 DTI能很好的显示视觉通路中白质纤维束的走行,了解在梗死不同时期参数值的变化,可以判定梗死的时期并进行相应的临床干预,有利于判断病人的预后;利用肿瘤的强化特点和FA值可以区分视放射区的肿瘤。DTT显示出视放射部位梗死区的纤维束改变和肿瘤与视放射的三维立体关系,指导临床判断梗死时期和最大范围切除及保护视放射,利于病人日后视力的恢复。
【关键词】:弥散扩散张量成像 弥散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视觉通路 视放射 脑梗死 脑肿瘤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445.2;R77
【目录】:
  • CONTENTS5-6
  • 中文摘要6-9
  • ABSTRACT9-12
  • 符号说明12-13
  • 前言13-15
  • 材料与方法15-17
  • 结果17-28
  • 讨论28-35
  • 结论35-36
  • 参考文献36-39
  • 综述39-45
  • 参考文献44-45
  • 致谢45-46
  • 发表论文46-47
  • 学位论文评闻及答辩情况表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江喜,谢晟,郭雪梅,蒋学祥;应用白质束成像显示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视放射[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4年05期

2 陈洁;魏世辉;李琳;陶丽;;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视放射相关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1年01期

3 张雪哲;重视放射学科规范化建设[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年03期

4 宛四海;张雪林;孙鑫;肖新兰;邢海芳;;成人视放射磁共振DTI和DTT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年11期

5 宋海燕;齐顺;唐鹤菡;于风娟;刘陇黔;;屈光参差性弱视视放射发育的磁共振DTI及DTT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4期

6 宛四海;张雪林;孙鑫;肖新兰;邢海芳;邱士军;;正常成人视放射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7 孙敬;徐菡;郭静;张彩元;贡志刚;刘涛;沈钧康;;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初步评价视放射[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01期

8 孙鑫;肖新兰;黄海青;;磁共振DTI和DTT在正常成人视放射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年12期

9 赵鹏来;张岩松;马骏;肖朝勇;苗伟;胡新华;刘文;刘宏毅;常义;;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和术中视觉诱发电位监测在视放射区病灶切除术中的应用[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年04期

10 宛四海;张雪林;肖新兰;;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视觉通路成像中的研究进展[J];放射学实践;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春阳;;探索健康成人视放射纤维束的分布及变化[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毅;;脑损伤部位与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A];首届全国脑外伤治疗与康复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王勇;刘雅珠;钱军;于水;李成林;原野;;小型密封源安全防护管理工作体会[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三次全中国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4 陈自谦;倪萍;叶友强;钟群;许尚文;肖慧;钱根年;杨熙章;;视觉异常高压氧康复的功能磁共振与弥散张量联合应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于春水;;早期盲人脑可塑性的多模态MRI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肖江喜;;遗传性脑白质病的影像学特点与诊断策略[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吕学明;脑外占位性病变对视放射影响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3年

2 孙国臣;术中高场强磁共振联合功能神经导航在临近视放射病变切除中的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3 陈志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枢形态学及功能学改变的MRI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宋修峰;前视觉通路病变对视觉系统结构—功能的影响:DTI和fMRI的联合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5 陈增爱;脑视觉、运动传导通路与功能皮层的DTI及fMRI联合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戴慧;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3TMR功能磁共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乔霓丹;基于视神经传导通路解剖形态、电生理特征和功能影像学表现的垂体瘤经蝶入路手术后视力恢复相关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辉;弥散张量成像及纤维束示踪技术对颞叶癫痫患者视放射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2 陈秀玉;青光眼患者视放射及视中枢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3 张红;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研究视放射病变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4年

4 樊秋菊;3.0T MRI-DTI技术多参数值评价原性开角型青光眼视路损害的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3年

5 张慧;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多发性硬化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3年

6 孙鑫;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视放射及视放射区肿瘤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7 孙敬;磁共振视放射纤维束示踪及纤维束神经导航初步应用[D];苏州大学;2009年

8 王新法;视觉诱发电位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视觉功能保护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9 卢佳;颅内肿瘤致后视路疾病的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青帝;BOLD-fMRI和DTI在视觉通路病变联合应用的价值[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032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6032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3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