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垂直悬头位试验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7-08-05 22:17

  本文关键词:垂直悬头位试验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垂直悬头位试验 Dix-Hallpike试验 滚转试验


【摘要】:目的探讨垂直悬头位试验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24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行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然后行垂直悬头位试验,并研究垂直悬头位试验诱发眩晕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324例BPPV患者中,经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确诊为多半规管受累的BPPV 53例(16.36%,53/324)中合并垂直悬头位试验诱发眩晕的BPPV患者27例;单半规管BPPV271例(83.64%,271/324)中,通过Dix-Hallpike试验诱发眩晕及眼震或仅诱发眩晕的患者85例(26.23%,85/324),通过滚转试验诱发眩晕及眼震或仅诱发眩晕的患者120例(37.04%,120/324),而前两项试验阴性,通过垂直悬头位试验诱发眩晕及眼震或仅诱发眩晕的患者66例(20.37%,66/324),该66例患者沿矢状位快速翻转复位后随访1周和3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86.36%(57/66)和83.33%(55/66)。结论垂直悬头位试验使本组BPPV患者的检出率提高了20.37%(66/324),其对上半规管BPPV的诊断有一定意义;对于Dix-Hallpike和滚转试验阴性但疑为BPPV的患者,应行垂直悬头位试验。
【作者单位】: 海军总医院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垂直悬头位试验 Dix-Hallpike试验 滚转试验
【分类号】:R764
【正文快照】: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外周性眩晕疾病,其终身患病率为2.4%[1],多数学者认为后半规管BPPV最常见,水平半规管BPPV次之,上半规管BPPV较为少见。后半规管和水平半规管BPPV的临床特征已经得到了深入的认识并达成了广泛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进让;李厚恩;;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手法复位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7年10期

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继双;路春敏;张淑红;;基层医院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误诊38例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张继振;;手法复位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临床医学;2011年04期

3 朱常勤;;手法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220例[J];临床医学;2011年12期

4 王利一;高波;宋海涛;黄魏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温度试验结果比较[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年08期

5 田君海;薛海涛;董凯峰;赵玉玲;路虹;;不同类型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及耳石复位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年08期

6 刘波;孔维佳;;复位治疗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姿势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年08期

7 郭向东;叶放蕾;李莹;张治成;杨晓;;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预后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年06期

8 马鑫;李蔷;余力生;;病史两问法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年09期

9 张洪庆;林t$;郎军添;范静平;;国内眩晕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年09期

10 张yN;刘博;左丽静;陈秀伍;赵小燕;段金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向东;叶放蕾;张治成;李莹;杨晓;;23例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朱连雨;潘冬青;何纲;;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周丽华;范爱英;唐连敏;王敏英;张建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的疗效观察[A];全国高血压防治知识推广培训班暨健康血压中国行福建漳州会论文综合刊[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文献分析及临床证候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田亮;复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和预防策略[D];复旦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健威;基于临床路径的眩晕病分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的近期疗效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商连春;基于临床路径的眩晕病分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林韵琪;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温度试验的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4 沈文翠;640例眩晕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5 户红艳;视频眼震图在外周性眩晕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郑州大学;2011年

6 周延辉;正常人与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动态姿态平衡功能检查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东杰;手法复位治疗2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8 郝大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江礼焰;体位复位结合中药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徐磊;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1例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271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6271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7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