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9 04:09
本文关键词: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虹膜固定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超声生物显微镜 透光率 无后囊支撑
【摘要】:第一部分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分析虹膜固定折叠人工晶状体的位置 目的: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位置,评价手术安全性。 方法:无足够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患者17例17眼,二期施行虹膜缝合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IOL)手术。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记录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术后3个月时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行UBM检查,确定人工晶状体与睫状沟和睫状体的关系、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 ACD)、人工晶状体倾斜情况、人工晶状体光学部与虹膜位置关系和房角情况。主要指标是襻的位置、前房深度和房角改变。 结果: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0.49±0.29),术后裸眼视力为(0.50±0.24),最佳矫正视力为(0.66±0.25)。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P=0.80);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P0.01)。17个人工晶状体的34个晶状体襻中,27个(79.4%)襻位于睫状沟,5个(14.7%)襻位于睫状突,2个(5.9%)襻位于睫状体平坦部,17眼中有11眼(70.6%)双襻均位于睫状沟。前房深度为(3.39±0.47)mm。未发现虹膜周边前粘连、房角异常和晶状体光学部的倾斜。 结论:经UBM观察,虹膜缝合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襻均位于睫状沟或睫状体,无明显的人工晶状体倾斜。这种术式不影响房角结构,无房角的关闭。前房深度与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最为接近。弄清晶状体位置可能有助于确定手术方式、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第二部分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透光率研究 目的:观察虹膜缝线固定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变化,测定和分析人工晶状体光学部的透光率,探讨哪种人工晶状体更适合进行虹膜缝线固定。 方法:1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右眼为手术眼,分别植入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人工晶状体和硅凝胶人工晶状体,度数均为+20.0D,均采用虹膜缝线固定晶状体襻的方式固定人工晶状体。3个月后取出人工晶状体,眼前节数码裂隙灯照相系统BX900(瑞士HAAG-STREIT)观察人工晶状体光学部混浊情况。使用带积分球的U-3900分光光度计(日立)室温下测定浸于平衡盐溶液中的人工晶状体光学部300nm-800nm的透光率,对3种人工晶状体400nm-700nm可见光的透光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PMMA人工晶状体和硅凝胶人工晶状体前后表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混浊。3种人工晶状体在400-700nm可见光的透光率平均值分别为96.78%±0.34%、98.46%±0.22%和96.79%±0.24%。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与PMMA人工晶状体的透光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P0.01),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和硅凝胶人工晶状体透光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11,P0.05),PMMA人工晶状体和硅凝胶人工晶状体透光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3,P0.01)。3种人工晶状体透光率下降值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不同的人工晶状体在眼内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混浊及透光率的下降,如何选择适合虹膜缝线固定的人工晶状体需进行综合分析,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虹膜固定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超声生物显微镜 透光率 无后囊支撑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79.6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符号说明11-12
- 前言12-14
- 第一部分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分析虹膜固定折叠人工晶状体的位置14-20
- 材料与方法14-16
- 结果16-17
- 讨论17-19
- 结论19-20
- 第二部分 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透光率研究20-29
- 材料与方法20-23
- 结果23-24
- 讨论24-28
- 结论28-29
- 附表29-31
- 附图31-34
- 参考文献34-40
- 综述40-50
- 参考文献47-50
- 致谢50-5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1-52
- 附表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晗;黄一飞;张同河;傅特;;二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与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的比较[J];国际眼科杂志;2005年06期
2 毕宏生;马晓华;王兴荣;季鹏;王桂英;;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评价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囊袋外植入术后的远期疗效[J];眼科;2007年02期
3 郭晓萍,高岩,陈刚,刘向利;超声生物显微镜量化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角的改变[J];中华眼科杂志;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7512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75121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