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医卫管理论文 >

宋人以《素问》校补《千金要方》考

发布时间:2020-05-06 12:33
【摘要】:嘉佑二年(1057年)宋仁宗设置校正医书局,集中了一批著名医家,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校正工作。校正医书局设立后,搜求佚书,征留众本,进行严肃认真地校正。本课题的“宋人”即指校正医书局中的林亿、孙奇、高保衡、孙兆等等。《千金要方》与《素问》便在这次校正中。《千金要方》约成书于652年,是孙思邈,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而撰成。现在,我国的《千金要方》有两个重要版本,一是版本为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于治平三年(1066年)刊刻的《备急千金要方》(以下称宋校本),另一是从日本回传的《新雕孙真人千金方》(以下称新雕本)。经曾凤教授考证,新雕本为1064年之前的未经宋人校订过的民间坊刻本。与外证资料对比发现,其较大程度上保存了《千金要方》唐代写本的旧貌。《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它与《灵枢》共同组成《黄帝内经》。《素问》完整的注本最早是六朝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本。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王冰在全元起注本的基础上,对该书进行了重新整理。该书流传至宋仁宗赵祯时,政府又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三次校勘:第一次为天圣四年,即公元1026年;第二次是景佑二年,即公元1035年;第三次是嘉佑二年,即公元1057年,这次是由掌禹锡(林亿也参与其中)主持,历时十年左右。但是前两次校本未见刊本,只有第三次校本,林亿等新校正流传于世。书名改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以下称新校正)24卷。新校正即为现今《黄帝内经素问》的通行本。中医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版本,由于版本不同,在反映该书原始面貌上就会有很大差别。本课题的选题,根据相关研究现状,系统检索和整理《千金要方》的研究情况,并逐字逐句对比宋校本、新雕本、《素问》等,总结探究出宋人整理《千金要方》的具体做法,探究出唐宋时代医学思想的变迁,宋人整理中医古籍的原则,及宋代医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为进一步的相互参照研究提供思路,具有重要的文献学方面的价值与意义。一、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逐字逐句对比《新雕孙真人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内容,参考未经宋人校订的《医心方》及宋人校订《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脉经》、《甲乙经》等医书的与《素问》和《千金方》相合部分,考察宋代校正医书局对《千金要方》的改动原则、特点及具体内容。二、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1)采取考、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逐一查明宋人以《素问》校补宋校本《千金要方》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展开深入的文本分析,力求每一个结论都有依据;(2)采用总体论述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论述策略,以个案分析深化总体论述,以总体论述提升个案分析,以达到宏观与微观相彰;(3)统计、比较等方法穿插其中,以求研究成果更加直观和清晰。(4)在以上基本材料完整的基础上,归纳版本不同的书的成书特点,探求其不同的医学指导思想。(5)从医学史的角度出发,结合唐、宋不同时代的学术背景,总结出不同的医学理论特点。三、结论1分析《千金要方》正文中的《素问》部分,其多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内容不符,或疑其来源于另一已佚的《素问》版本。2宋人用小字校注出的《素问》部分,均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吻合。其校注既有《素问》正文的部分,也有王冰注的部分。3宋人的校注也多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为出开拓思路。两书相较,其医学理论的内涵都值得思考。4从结构上分析以上诸例,还可以将宋人的校补简单分为校补字词,校补条文和校补段落。在校补字词中,有的是出于修饰文句的需要,使句子更加顺畅工整;有的反映出宋人为使表述更加明确,校补时使用双音节词;有的便是以《素问》字词直接校补,使医理更清晰准确。在校补条文中,有的校补症状描写,有的直接补入《素问》中的条文,这都使医理阐述的更合理顺畅。在校补段落中,直接是一整段的文字补入,这些都使《千金要方》中的医理阐述部分更加的准确,体现了宋人在校补书籍时的严谨和规范。四、本课题创新点:目前,学术界对《千金要方》文献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版本学的研究领域,而对《新雕孙真人千金方》与《备急千金要方》医学理论的对比研究相对少见。而应用比较方法,加入《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与前两部书作研究至今为空白。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还在于,全面系统地对《备急千金要方》《新雕孙真人千金方》医学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且相比较前人研究以关注不同为重点,本课题更关注与改动校补部分相同的文字,所以在方法与内容上都有一定的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2-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可歆;梁晓春;;《千金要方》中的大医精诚[J];北京中医药;2017年02期

2 惠毅;闫曙光;;《千金要方》对汗法的贡献[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年05期

3 周艳丽;;草木神仙[J];牡丹;2016年19期

4 秋菊;;盛夏清热“三方饮”[J];老友;2017年07期

5 刘絮;曾凤;;试论宋校本《千金要方》的主要特点[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6 张鸣钟;;中医名著书名选释——《千金要方》[J];中医研究;2010年08期

7 钱超尘;;宋板《千金要方》是如何流入日本的[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2期

8 任娟莉;袁若华;;《千金要方》抗痴呆方药探析[J];现代中医药;2007年06期

9 林楠,王立子;《千金要方》异文对校与研究[J];中华医史杂志;2002年02期

10 周霞,韩福祥;浅析孙思邈对髓的认识[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凤;罗辉;董立业;;宋人改动《千金要方》桂类药名考证[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医古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马红治;曾凤;;宋人校订《千金要方》脉论考证[A];第二十三次全国医古文研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3 刘世恩;;《千金要方》“伤寒”考[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刘天宝;王冬梅;周文;成茂源;叶品良;;《千金要方》汤剂中生姜的运用规律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四次中医方剂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5 李楠;万芳;;浅谈方书在中药史研究中的作用——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为例[A];第十九届全国药学史本草学术研讨会暨2017年江苏省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7年

6 周利;;“睹奥升堂”与堂、室、奥释析[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具双;;《千金要方》外治膏方文献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8 谷建军;;《千金要方》脏腑辨证的中医思维模式[A];第十五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谢双峥;;《千金要方》中的饮食起居养生[A];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服务老年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10 张蕾;;《摄生秘剖》版本及方源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医史文献分会学术年会暨新安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曾凤 北京中医药大学;宋人整理《千金要方》4特点[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2 薛公忱;造次必于医 颠沛必于医[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孙清廉 主任医师;《千金要方》的十大贡献[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4 高云才;驴奶:有待开发的乳业“新贵”[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5年

5 杨玉林;古人谈节食养生[N];中国民族报;2001年

6 河南省邓州市中医院 唐祖宣;饮酒与养生[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7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其成;中医魂和北中医[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8 武警总医院 梁海清;秋冬进补并非多多益善[N];健康报;2008年

9 周贻谋;足宜保暖头宜寒[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10 梁海清;进补4问[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曾凤;《千金要方》备急本与新雕本方剂文献异同考[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王新彦;《千金方》的象思维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石雨;《备急千金要方》医学名物词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申晓伟;古代中医病证分类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年

5 高涛;《金匮要略》“妊娠病篇”沿革与现代应用价值探讨[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董立业;宋人以《素问》校补《千金要方》考[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2 王立子;《千金要方》文献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1年

3 谢扬;《千金要方》脾胃辨证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李红波;《千金要方》肝系疾病方药特色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5 尹荟萃;《黄帝内经》对《备急千金要方》风病理论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宋景英;隋唐时期脉学成就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7 朱立;《备急千金要方》中《伤寒杂病论》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51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2651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6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