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平与效率的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0 09:36
【摘要】:目的1.优化完善卫生资源指标体系结构,建立符合中国特色和医改要求的卫生资源配置和卫生服务供给指标体系。2.动态分析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和卫生服务供给,把握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和卫生服务供给总量与结构变化。3.系统评价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和卫生服务供给的公平与效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和服务供给公平-效率平衡指数模型。4.探索寻求卫生资源配置和卫生服务供给公平与效率的优化策略与途径,向国家、省域有关部门和相关医疗机构提出政策建议。方法1.运用界值法建立我国卫生资源指标信息库,通过德尔菲法建立符合中国特色和医改要求的卫生资源和卫生服务供给指标体系。2.运用卫生服务需要法和卫生服务需求法,纳入影响卫生资源配置的健康需求因素,动态分析我国卫生资源配置需求和供给平衡情况。3.运用比较分析和描述性分析,从供方的角度分析我国门诊服务供给、住院服务供给的总量与结构变化;从需方的角度分析城乡差异、年龄和病种对我国卫生服务需求、需要和利用的影响。4.运用基尼系数法测量我国31省市卫生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公平差异。5.运用网络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计算我国31省市卫生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效率差异。6.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卫生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公平-效率平衡指数模型。7.运用自助抽样和聚类分析,对我国31省市卫生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公平-效率平衡情况进行评价。结果1.在卫生资源配置研究方面:(1)经过3轮德尔菲专家咨询优化了卫生资源指标体系,最终形成了涵盖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63个三级指标的卫生资源指标体系。(2)1980-2015年,我国医院数量从9 902家增长至27 587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数成倍增长;执业医师从1 153 234人增长到3 039 153人,注册护士是执业医师数的1.1倍,2015年乡村医生数已下降到原来人数的27%,仅有1 031 525人,2015年城市地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21人,农村仅为3.90人;1980-2015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218.44万张增长到701.52万张,医院床位数由119.58万张增长到533.06万张,我国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翻两番,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35年仅增长了0.29张;2015年较1980年社会卫生支出增长270.73倍,政府卫生支出增长240.33倍,个人卫生支出比例下降,社会、政府卫生支出比例上升,1990-2015年,我国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人均医药费从10.9元增长到237.5元,其中药占比从67.9%下降到46.0%。出院病人人均医药费从473.3元上升至8 953.3元,其中药占比从55.1%下降到36.5%。(3)1993、1998、2008、2013年,我国医院床位配置短缺。1993、1998、2008年,我国住院医生配置不足。2.在卫生服务供给研究方面:(1)1980-2015年,医院诊疗人次从10.53亿人次上升至30.84亿人次,医院入院人数从2 247万人增长至16 916万人,特别是我国中医医院住院人数从41万人增长至1 946万人。(2)1993-2013年,居民两周患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分别为:14.0%,15.0%,14.3%,18.9%和24.1%。慢性病患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分别为:20.7%,20.1%,18.8%,24.1%和33.1%。两周就诊率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分别为:17.0%,16.4%,13.4%,14.5%和13.0%。居民未就诊率分别为:36.4%,38.5%,48.9%,37.6%和27.3%。居民住院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分别为:3.6%,3.5%,3.6%,6.8%和9.0%。需住院未住院比例逐年下降,分别为35.9%,32.3%,29.6%,25.1%和17.1%。城市地区平均住院日由30.0天下降到12.5天,农村地区平均住院日由14.0天下降到10.7天。3.在卫生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公平-效率方面:(1)医疗卫生机构按人口配置Gini系数范围为0.23-0.27,按地理配置Gini系数范围为0.42-0.71。卫生人员按人口配置Gini系数范围为0.09-0.18,按地理配置Gini系数范围为0.61-0.65。床位资源按人口配置Gini系数范围为0.10-0.36,按地理配置Gini系数范围为0.52-0.82。卫生总费用按人口配置Gini系数为0.19,按地理配置Gini系数为0.73。医疗卫生服务按人口配置Gini系数范围为0.10-0.24,按地理配置Gini系数范围为0.55-0.76。(2)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西藏地区的总体效率值为1。有12个地区的节点1效率值为1,上海、辽宁、北京的节点1效率值低于0.6。有17个地区的节点2效率值为1,山西、内蒙古、吉林的节点2效率值低于0.6。(3)公平-效率平衡指数的测量指标权重分别为:医疗卫生机构数0.20、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0.40、卫生人员数0.40、总效率0.44、技术效率0.40和规模效率0.16。结论1.我国卫生资源配置总体水平提高,卫生资源配置供需关系不平衡。(1)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卫生资源配置总体水平提高,但结构与布局不合理。(3)卫生资源需求增加,但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短缺。2.我国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卫生服务需要、需求与利用矛盾依然突出。(1)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服务供给水平持续提升。(2)卫生服务需要增加,居民患病结构改变。(3)门诊卫生服务需求下降,利用水平提高。(4)住院服务利用上升,供给效率提高。3.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公平与效率仍需改善,公平-效率平衡指数模型符合中国特色。(1)按人口配置卫生资源相对公平,按地理配置卫生资源公平性较低。(2)卫生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仅有7个省市总体有效,其余地区配置不效率。(3)卫生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公平-效率平衡指数模型构建具有必要性,且实证应用具有可行性。政策建议1.在卫生资源配置方面:优化配置结构,推进人才流动,提高使用效率,完善筹资政策,规范转移支付,消除“以药养医”。2.在卫生服务供给方面:强化上下联动,合理缩短住院日,关注病种差异,完善养老就医,电子化临床路径,挖掘医疗信息。3.卫生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公平-效率平衡方面:避免过度集中,发挥杠杆作用,整合健康大数据,引入“移动互联+”,建立法律体系,深化体制改革。
【图文】:
已1寸6出工m,
本文编号:2706115
【图文】:
已1寸6出工m,
本文编号:2706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270611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