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医卫管理论文 >

基于超大城市的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效果评价

发布时间:2020-06-26 21:26
【摘要】:研究目的1.通过对某超大城市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情况的梳理,评价示范区建设对该市居民慢性病死亡、流行及其危险因素等人群健康水平的影响;2.分析提炼该超大城市示范区建设工作中的亮点并发现薄弱环节,为推动该市示范区建设及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和内容1.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通过比较该市示范区与非示范区在慢性病综合防控资源、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病、全死因死亡、四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等相关指标的差异情况,对该市示范区建设效果进行评价。2.数据主要来源于该市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调查(2017年)、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1、2017年)、肿瘤登记系统(2007~2016年)、慢性病管理监测系统(2007~2017年)以及死因登记系统(2010~2017年)。3.本研究采用Excel 2016对收集数据进行整理,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构成作为标准人口,采用直接标化法计算年龄标化发病率/死亡率;采用 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4.6.0.0软件拟合Joinpoint 回归模型,描述示范区与非示范区历年变化趋势;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率或构成比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描述。采用χ2检验比较示范区干预自身前后的变化,采用Cochran-Armitage方法进行趋势检验,采用中断时间序列(ITS)分析示范区干预前后在疾病发生/死亡情况的差异情况。研究结果1.慢性病综合防控资源2017年该市平均每个示范区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占疾控中心业务总经费的比例为19.67%(239.23万元/1216.00万元),非示范区比例为4.90%(58.37万元/1190.40万元);示范区从事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的专职人员数占疾控中心专职人员总数的比例为6.32%(10/158),非示范区为6.25%(5/80);示范区、非示范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别为2.57m2、3.23m2;九大健康支持性环境总数分别为282个、198个。2.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2017年与2011年相比,该市示范区全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控制率上升幅度分别为1.8%、10.0%;糖尿病患病率上升1.7%、控制率下降0.9%;血脂异常患病率下降8.3%;超重、肥胖比例分别上升5.1%、4.1%;现在吸烟率下降7.7%,二手烟暴露率上升3.4%。非示范区全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控制率上升幅度分别为2.6%、5.4%;糖尿病患病率、控制率上升幅度分别为2.1%、3.0%;血脂异常患病率下降6.6%;超重、肥胖比例分别上升0.4%、2.7%;现在吸烟率下降5.2%,二手烟暴露率上升3.9%。2011、2017年示范区与非示范区全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现在吸烟率下降幅度差值(Δ)分别为-1.7%、-2.5%;高血压控制率上升幅度差值(Δ)为4.6%;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二手烟暴露率上升幅度差值(Δ)分别为-0.8%、-0.4%、-0.5%。3.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病情况示范区男性、女性恶性肿瘤年龄标化发病率由2007年的229.98/10万、206.07/10万分别上升至2016年的237.13/10万、264.39/10万;2007~2016年示范区男性居民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前列腺癌年龄标化发病率年均变化百分比分别为-0.6%(P0.05)、1.6%(P=0.1)、-3.9%(P0.05)、-2.2%(P0.05)、4.4%(P0.05),非示范区分别为0.3%(P=0.6)、5.2%(P0.05)、-2.4%(P0.05)、-1.9%(P0.05)、8.3%(P0.05);示范区女性居民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卵巢癌年龄标化发病率年均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9%(P0.05)、1.0%(P0.05)、1.2%(P0.05)、3.9%(P0.05)、0.2%(P=0.8),非示范区分别为3.9%(P0.05)、1.9%(P0.05)、3.9%(P0.05)、3.2%(P0.05)、2.6%(P=0.1)。示范区全人群、男性、女性急性冠心病事件年龄标化发病率由2007年的130.07/10万、166.08/10万、95.02/10万分别上升至2017年的 150.41/10万、206.38/10万、95.92/10万,年均变化百分比分别为0.5%(P=0.2)、1.2%(P0.05)、-0.9%(P=0.1);非示范区全人群、男性、女性急性冠心病事件标化发生率由2007年的140.70/10万、172.82/10万、108.85/10万分别上升至2017年的174.14/10万、229.90/10万、118.40/10万,年均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6%(P0.05)、2.4%(P0.05)、0.2%(P=0.8)。示范区全人群、男性、女性急性脑卒中事件年龄标化发病率由2007年的281.74/10万、358.04/10万、209.06/10万分别上升至2017年的320.65/10万、420.16/10万、224.55/10万,年均变化百分比分别为0.7%(P=0.1)、1.0%(P0.05)、0.1%(P=0.9);非示范区全人群、男性、女性急性脑卒中事件标化发病率由2007年的379.71/10万、473.06/10万、290.27/10万分别上升至2017年的515.36/10万、670.71/10万、364.83/10万,年均变化百分比分别为3.3%(P0.05)、3.7%(P0.05)、2.7%(P0.05)。4.全死因死亡水平示范区全人群、男性、女性全死因年龄标化死亡率由2010年的为374.28/10万、441.07/10万、310.04/10万分别下降至2017年的344.83/10万、427.55/10万、267.82/10万,年均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0%(P=0.2)、-0.3%(P=0.7)、-2.1%(P=0.1);非示范区全人群、男性、女性全死因标化死亡率由2010年的493.54/10万、585.12/10万、405.20/10万分别上升至2017年的416.54/10万、513.68/10万、325.08/10万,年均变化百分比分别为-2.1%(P0.05)、-1.7%(P0.05)、-2.4%(P0.05)。5.四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示范区全人群、男性、女性四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分别由2010年的11.71%、14.99%、8.48%下降至2017年的9.97%、13.44%、6.46%,年均变化百分比分别为-2.2%(P0.05)、-1.5%(P0.05)、-3.7%(P0.05);非示范区全人群、男性、女性四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分别由2010年的13.97%、17.28%、10.64%下降至2017年的11.66%、15.53%、7.74%,年均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9%(P0.05)、-1.0%(P=0.1)、-3.6%(P0.05)。2010~2017年示范区全人群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平均每年变化幅度分别为-0.9%(P0.05)、-3.6%(P0.05)、-1.2%(P=0.2)、-5.2%(P0.05),非示范区全人群分别为0.5%(P=0.3)、-4.0%(P0.05)、-0.9%(P=0.7)、-1.0%(P=0.6);示范区男性平均变化幅度分别为-0.7%(P=0.1)、-2.4%(P0.05)、1.0%(P=0.3)、-3.9%(P0.05),非示范区男性分别为1.2%(P=0.1)、-3.2%(P0.05)、4.1%(P=0.3)、1.8%(P=0.3);示范区女性平均变化幅度分别为-1.5%(P0.05)、-6.4%(P0.05)、-4.1%(P0.05)、-9.0%(P0.05),非示范区女性分别为-0.8%(P=0.2)、-5.8%(P0.05)、-5.5%(P0.05)、-5.8%(P0.05)。结论1.该市示范区建设对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机制的指导下,提供了慢性病防控政策、经费等保障,加大了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健康氛围。2.示范区在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事件等慢性病防控方面均优于非示范区。示范区提前完成了该市2030规划纲要中对四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的指标要求,非示范区慢性病防控工作仍有待加强。3.建议持续加强该市各系统监测质量提升,以为效果评价提供循证依据。进一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持续开展建设效果评价研究,客观、全面地分析示范区建设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19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黎阳;张雪莹;方婷;胡梦;王辉;陈程;;苏州市高职院校大学生慢性病认知情况调查报告[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9年03期

2 王燕玲;黄燕;廖素娟;;健康生活方式管理在预防慢性病中的应用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9年10期

3 程荣;王锐;王晶心;;新疆驻村干部慢性病防治素养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9年03期

4 王永霞;冯坤;;北京某社区2010年与2014年卫生诊断慢性病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8年10期

5 李和伟;王启帆;付宇;;中医防控慢性病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年10期

6 曹静;;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现状及居民对慢性病防治的认识和需求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年27期

7 马斌;李德星;戴雪红;罗建明;;2015年连城县农村居民慢性病防治素养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8年07期

8 田海滨;;慢性病防治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77期

9 社评;;慢性病防治有了纲领性文件[J];中国农村卫生;2017年05期

10 严善梅;黄海;;基于慢性病防治的公私合作模式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宏梅;;铁路慢性病防治工作现状与策略思考[A];2018年铁路卫生防疫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2 赵驰;任苒;;探寻慢性病防治对策[A];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论文汇编[C];2016年

3 杜娟;;“以病人为中心”作为慢性病防治的理念与重要策略[A];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论文汇编[C];2016年

4 徐春艳;杨云艳;李树桢;张文霞;薛福业;;慢性病防治工作启动思路探讨[A];吉林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许太;;老年慢性病防治“八忌”[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谢席胜;;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现状及策略思考[A];第六届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车淑丽;尹利军;王佩菊;;铁路慢性病健康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A];2018年铁路卫生防疫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8 方乐;郭丽花;;浙江省慢性病防控科技发展报告[A];2015卷浙江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报告[C];2015年

9 刘彩虹;李晓明;;膳食纤维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A];营养与慢性病——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徐春艳;杨云艳;李树桢;张文霞;薛福业;;慢性病防治工作启动思路探讨[A];吉林省预防医学会2003年预防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季平 通讯员 董晓君 潘琰;岚山区创新慢性病防治模式[N];日照日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高瑜静;慢性病防治“攻坚”再加速[N];中国经营报;2019年

3 记者 郑健阳 张洁 通讯员 蓝丽娜;慢性病防治中心也有黑科技[N];深圳商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叶仕春;“四网融合”防控慢性病[N];中国改革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张敏;慢性病药价实现明显下降 业内人士称尚需政策组合拳[N];证券日报;2019年

6 记者 李震宇 通讯员 孙伟;喀旗慢性病综合防控走出创新引领之路[N];赤峰日报;2018年

7 通讯员 张昌军 陈辉;我市慢性病示范区创建覆盖率居全省首位[N];十堰日报;2018年

8 束林;肥西县健全慢性病防治服务体系[N];中国人口报;2019年

9 本报记者 徐方伟 通讯员 杨润德 梁月仙;晋源区着力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N];太原日报;2019年

10 本报记者 沈安昌 通讯员 孙薇薇;安徽肥西县发改委扎实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N];中国产经新闻;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青;云南省农村居民肥胖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疾病负担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7年

2 王丽;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慢性病预测及危险因素指标评价[D];新疆医科大学;2017年

3 胡富勇;个体水平社会资本与慢性病防治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4 张松荣;深圳市慢性病防治机构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珊;基于超大城市的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效果评价[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年

2 王艺晨;针对慢性病的家用医疗产品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9年

3 曾巧妹;居家慢性病老人自我管理能力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4 刘玉玲;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孕妇慢性病与营养监测[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5 韦慧艳;2016年广西居民死亡特征及主要慢性病疾病负担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6 张艳梅;吉林省居民2016年慢性病死因监测分析[D];吉林大学;2018年

7 陈小娜;基于潜在类别模型的广东省居民慢性病危险因素模式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8年

8 毛宝宏;金川职业队列女性慢性病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9 贺媛媛;武义县高血压、糖尿病流行现状与危险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10 郑淑梅;城市与边远地区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30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2730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4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