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医卫管理论文 >

埃可病毒11型多个基因型在中国大陆的循环及肠道病毒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2 22:34
【摘要】:研究背景: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归属于小RNA病毒目小RNA病毒科中的肠道病毒属。目前已经报道的EV有116种血清型,分属于15个组:EV-A至EV-L,以及鼻病毒A-C组。肠道病毒为无包膜病毒,在酸性环境中稳定,对紫外线敏感,目前实验室常用的EV灭活方式包括热力灭活、紫外线照射、含氯消毒剂及甲醛熏蒸等方式。Echovirus 11作为EV-B的一员,是较常分离到的EV,疾病谱分布广泛:从轻度非特异性症状到全身性疾病,如皮疹,发热,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葡萄膜炎(uveitis)和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和急性迟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等。特别是导致新生儿败血症样症状(sepsis-likedisease)和多器官系统出血(multisystem hemorrhagic disease)的发生,其高病死率引起社会恐慌。文献提示,有关E-11流行病学和基因特征及实验室EV灭活效果评价方面的研究仍比较匮乏。仅有的E-11基因特征研究在地理分布和时间跨度上也较为局限,本实验室曾经对1999年西藏自治区和1999-2003年山东省AFP病例中分离得到的E-11毒株进行过相关研究,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依托HFMD网络实验室监测技术平台,首次对中国大陆分离得到的E-11毒株进行流行病学、基因特征及遗传进化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并在EV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iosafety laboratory-2,BSL-2)中首次对EV常用灭活方式进行了系统评价。研究目的:阐明我国E-11的流行规律,建立E-11 VP1全长及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方法,更新E-11基于VP1全长的基因分型结果,系统掌握E-11不同基因型别毒株在全球及全国范围内的分布及流行规律,完善对其基因重组及遗传进化规律的认识,为E-11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相关疾病的预警预测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系统评价EV常用灭活方式的灭活效果,建立BSL-2实验室表面消毒技术,确保实验操作人员安全,为生物安全管理提供可靠数据。研究方法: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建立的中国大陆AFP、HFMD网络实验室监测技术平台,收集1999-2003年,2008-2017年中国大陆由E-11引起的共59例AFP及HFMD病例信息,并扩增全部E-11 VP1全长序列。同时收集筛选GenBank数据库500条国内外E-11 VP1编码区全长序列,建立E-11 VP1区全长序列数据集;对从HFMD网络实验室检测平台获得的17株E-11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Sequencher、MEGA、Bioedit、Simplot软件对其基因序列特征,重组情况和进化规律等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将灭活处理后的病毒接种于细胞进行病毒滴度实验,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并利用behrens-karber法计算灭活后EV的TCID5o,评价EV热力灭活及常用消毒剂的灭活效果。研究结果:1.截止至2018年12月5日,共收集到国内外E-11 VP1区核苷酸序列全长559条,其中包含分离至六大洲33个国家,时间跨度为1953-2014年度,来源于11种疾病类型的E-11 VP1区全长序列359条和分离至中国大陆1994-2017年12个省份(自治区)的200条E-11VP1区核苷酸全长序列。其中59条为本实验室分离株:41株来源于本实验室前期基于AFP网络实验室监测技术平台,18株来源于HFMD网络实验室监测平台。HFMD来源的18株E-11毒株中有4株为重症HFMD,分离至2012年广东省,2010年湖南省,海南省和2017年河北省。2.基于VP1区核苷酸序列全长,按照肠道病毒基因型别划分标准将E-11划分为A-F六个基因型,基因型A,C和D可被进一步划分为A1-A5,C1-C4和D1-D5基因亚型。其中基因型F是本研究划分的新基因型,D5基因亚型在HFMD中的检出为国内首次报道。3.除中国大陆外共获得六大洲33个国家,时间跨度为1953-2014期间的359株E-11毒株,经分型鉴定后分布于A4-A5、B、C2、C4、D1-D5和F基因(亚)型中。D5基因亚型为1998-2014年度国外流行的优势基因亚型,首次于1998年分离于Tunsia。4.中国大陆分离至1994-2017年度的200株E-11经分型鉴定后,分布于A1-A3、B、C1、C3、D5和E基因(亚)型中,A1基因亚型为2008-2017年度中国大陆流行的优势基因亚型。A1基因亚型自2006年首次从AFP病例中被分离后,至2017年一直有持续性流行。5.将HFMD来源的可获得全长序列的17株E-11毒株根据不同基因型别和不同疾病类型进行重组分析。本实验分离到的轻、重症病例D5基因亚型分离株的重组方式相同,表现为在3C区与EV-B100和EV-B111发生重组,在3D区与EV-B86发生重组;A1基因亚型轻、重症病例分离株间的重组模式存在差异,轻症病例A1基因亚型分离株的重组方式与D5基因亚型分离株相同,3株重症病例A1基因亚型分离株存在两种不同的重组模式,一种以HaN-2010-165和HuN-2010-112为代表,表现为5'-UTR与EV-B98发生重组,另一种以GD-2012-34为代表,表现为5'-UTR与EV-B74,3D区与EV-B86存在重组;除与EV-B原型株存在重组外,中国大陆E-11分离株还与近几年流行的其他EV-B流行株发生重组,重组活动频繁。6.肠道病毒热力灭活方式显示,56℃加热灭活30min后可使EV-A71病毒的灭活对数值超过6,65℃加热灭活30min,70℃加热灭活10min后观察不到CPE发生,建立灭活温度和处理时间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温度每提高10℃,EV-A71病毒滴度下降约1.7个TCID50,灭活作用时间每提高10分钟,EV-A71病毒滴度下降约0.2个TCID50;化学消毒剂灭活效果评价显示,三氯异氰尿酸泡腾片,virkon消毒粉和新型消毒剂次氯酸分子可以有效灭活EV-A71病毒。研究结论:1、基于E-11 VP1编码区全长序列,可将其划分为A-F共六个基因型,其中F基因型为本研究划分的新的基因型别,分离至非洲中西部的内陆国家;D5基因亚型的E-11毒株在中国HFMD中的检出为国内首次报道。2、1994-2017年度中国大陆分离到的200株E-11毒株可以被划分到A1-A3,B,C1,C3,D5,E基因型,存在多个E-11基因型的循环,其中A1-A3为中国大陆本土流行株,暂未见其他国家报道。3、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显示,A1基因亚型是2008-2017年期间中国大陆流行的优势基因型别,以1999年和2008年为时间节点,中国大陆流行的E-11基因型别可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持续流行的基因型别由C1转变为A2,再转变为A1基因亚型。4、除中国大陆外其他国家分离到的E-11毒株的基因型分布可能在1998年前后发生明显转变,由D4基因亚型转变为D5基因亚型的持续性流行,1998-2014年期间D5基因亚型是国外分离株的绝对优势基因型。5、基因重组:本研究提示中国大陆HFMD来源的E-11毒株在5'-UTR区和3D区与其他EV-B新型肠道病毒发生重组,A1基因亚型分离株重组方式较D5基因亚型多,可能在其成为优势基因亚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HFMD来源的E-11毒株与近年流行的其他EV-B流行株重组活动频繁,且不乏与暴发事件分离株发生重组,成为其将来导致疾病暴发流行的潜在隐患。6、热力和化学消毒剂对EV-A71的灭活效果与灭活温度、消毒剂浓度和处理作用时间等因素有关,研究化学消毒剂对EV-A71的灭活曲线对于指导化学消毒剂浓度和处理作用时间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197.21
【图文】:

编码区,分型,系统进化树


Figure邋3、Phylogenetic邋tree邋based邋on邋the邋complete邋VP1邋nucleotide邋sequences邋of邋94逡逑E-ll邋representative邋strains逡逑43逡逑

序列,系统进化树,中国大陆,山东


将2.1.2中所述的附表2中的200条中国大陆序列用同样的方法构建基于E-11全长逡逑区的系统进化树,将2008?2017年中国大陆的序列分支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注,逡逑2008年以前的中国大陆分离株不标注颜色,最终得到图4中的系统进化树,其分离株的逡逑样本来源,分离时间和地区等信息归纳于表9中。逡逑表8、200株中国大陆分离株的信息汇总表逡逑Table邋8.邋Summary邋of邋200邋£-11邋strains邋of邋mainland邋of邋China逡逑_样本分离来源丨基因(亚)型(数g)逦分离时间逦省份逡逑Al(20)逦2006,邋2008-2010逦山东,四川逡逑1999-2001,2003-2004,山东,云南,四逡逑A2(37)逦2006-2007逦JII逦逡逑AFP逦A3(2)逦1994,逦1996逦M逦逡逑1994-1995,邋1997,逡逑Cl(15)逦1999-2000逦山东,西藏逡逑逦E(4)逦1999逦M逦逡逑云南,湖南陕逡逑西

进化树,原型,中国大陆,株基


中国大陆E一n与Ev-B原型株基于P2非结构蛋白编码区构建系统进化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成宇;;感染肠道病毒71型的手足口病患儿相关免疫状态变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年23期

2 张惠芬;袁惠;;肠道病毒71与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相关性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7年09期

3 黄先萍;余中红;刘可心;;2015-2016年德阳市儿童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7年13期

4 钱慧莉;王秀霞;阎志新;张有起;谢菲;;肠道病毒71型危重症手足口病多脏器损害的机制[J];临床荟萃;2017年10期

5 张小康;呙生容;马晓良;张大军;;抗肠道病毒靶点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6年05期

6 郭靖;;重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手足口病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5年05期

7 杨平;;宝宝得了手足口病,别慌[J];幼儿教育;2016年29期

8 梁辉;许燕;;手足口病可以预防吗[J];健康博览;2017年03期

9 彭红飞;王停波;向方槐;李彩华;何锦屏;龚萍;;肠道病毒71型6例检测报告及文献复习[J];内蒙古中医药;2014年12期

10 朱琥;韩晓群;;2012年武汉地区手足口病肠道病毒分型与临床特征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亚静;张群;朱利塞;鲁海冰;胡俊英;李欣;何佳;王新平;;E种肠道病毒与羊肠道病毒间的抗原交叉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2 徐勇胜;;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肺水肿的预测及干预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3 徐勇胜;;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肺水肿的预测及干预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儿科呼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陈友鹏;梁旭竞;;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其免疫发病机制[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罗文英;赵卫;曹虹;刘建军;张仁利;;肠道病毒71型感染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A];新发传染病研究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欣;邓小玲;管大伟;郑焕英;郭雪;杨杏芬;柯昌文;;2008年广东省肠道病毒71型分离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分析[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吴亦栋;周俊;陈东;赵仕勇;韦翊;;肠道病毒核酸与抗体联合检测在手足口病病原早期诊断中的应用[A];2015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8 袁艺;宋国维;曹玲;崔小岱;钱渊;朱春梅;伏谨;马连华;许峥;朱汝南;邓洁;王芳;赵林清;;肠道病毒相关的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王彦霞;康锴;黄学勇;陈豪敏;许汴利;;河南省2011年健康人群肠道病毒带毒率监测[A];中华医学会全国新发和再发传染病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钱澄怀;熊华;;婴幼儿粪便标本中晶格样结构物与肠道病毒的关系[A];第五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方舟子;手足口病有那么可怕吗?[N];中国青年报;2011年

2 本报见习记者 程唯珈;用模型预测肠道疫情暴发[N];中国科学报;2018年

3 本报见习记者 卜叶;夏季来临 小心B族肠道病毒[N];中国科学报;2019年

4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 蔡fg东;柯萨奇A6病毒来袭 怎么防[N];健康报;2016年

5 本报记者 燕声;别轻视你遇到的小腹泻[N];保健时报;2017年

6 本报记者 董超;夏天到了,手足口病“蠢蠢欲动”[N];保健时报;2017年

7 胡德荣;中美科研合作结硕果:ECHO30肠道病毒基因测序完成[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林湘艳;春天,警惕孩子患上手足口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9 朱本浩;小儿肠道病毒疾病知多少[N];科技日报;2005年

10 周立民邋熊润频;阜阳肠道病毒EV71感染者升至915例[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冬音;穿心莲内酯抑制肠道病毒D68复制的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李兆龙;肠道病毒71(EV71)与宿主限制因子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3 杜娜;白藜芦醇抗肠道病毒71型至手足口病的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4 韩阳;SIRT1干扰肠道病毒71型复制的机理[D];武汉大学;2017年

5 张畅;小鼠免疫系统发育对肠道病毒71型易感性影响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

6 罗震;聚胞嘧啶结合蛋白1调控肠道病毒71型基因表达和复制的分子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7 杨小丹;肠道病毒71型抑制经典应激颗粒形成的机理研究[D];武汉大学;2018年

8 周世力;肠道病毒71型基因组研究和SARS冠状病毒结构蛋白的鉴定与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9 潘文胜;新型病原体的探索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1999年

10 张文清;RT-PCR对水中肠道病毒灭活效果及机制的评价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阳阳;肠道病毒C组96型的分子特征分析及B细胞表位筛选鉴定[D];桂林医学院;2019年

2 曹观华;载脂蛋白L1在肠道病毒A71复制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3 姜棋予;国内肠道病毒流行株全基因组序列扩增方法的建立与评价[D];军事科学院;2019年

4 郭靓骅;大熊猫及小熊猫肠道病毒群落初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5 李婕;埃可病毒11型多个基因型在中国大陆的循环及肠道病毒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年

6 万俊凯;肠道病毒D组68型溶瘤活性的初步探索及其新型中和实验方法建立[D];厦门大学;2018年

7 张仲文;应激颗粒及小分子化合物法匹拉韦抗人肠道病毒D68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8 李玉静;以结构为基础的肠道病毒71型2A蛋白酶抑制剂设计[D];厦门大学;2017年

9 杨雨露;EV71型病毒蛋白酶抑制剂的开发及结构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10 胡卓;2125例手足口病临床特征的调查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911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27911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1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