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积静息心率暴露与全因死亡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10-16 19:41
目的探讨累积静息心率暴露(Cumulative resting heart rate,cum RHR)与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开滦总医院及所属的11家医院对开滦集团职工(包括离退休以及在职职工)在2006~2007年进行了第1次健康体检,随后在2008~2009年对上述职工进行了第2次体检、2010~2011年进行了第3次体检。选取均参加三次体检,心率资料完整者且无心肌梗死病史、无心房颤动病史和未服用过β受体阻滞剂者作为观察研究对象(n=47311),全因死亡事件的获得是通过调查开滦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来获取的。将纳入分析的观察对象按cum RHR四分位分成四组,比较四分位组各组间全因死亡发生率的差异;静息心率≥80次/分定义为静息心率升高,并计算累积高心率暴露次数,比较不同累积高心率暴露组全因死亡发生率的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来分析cum RHR或累积高心率暴露对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在平均5.92年的随访期间内,共发生全因死亡1753例,随着cum RHR增加或累积高心率暴露年限增加,观察人群累积死亡率逐渐升高。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在校正包括基线静息心率在内的多种混杂因素后,以cum RHR第一组分位组为对照组,cum RHR最高分位组发生死亡风险增加56%(HR值:1.56,95%CI:1.32-1.86);cum RHR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发生死亡的风险增加20%(HR值:1.20,95%CI:1.14-1.26);以累积高心率暴露0年为对照组,累积高心率暴露6年发生死亡的风险增加75%(HR值:17.75,95%CI:1.35-2.27)。结论cum RHR或累积高心率暴露是发生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其他已知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基线静息心率比较,cum RHR或累积高心率暴露与发生全因死亡的关联更强。
【学位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194.3
【部分图文】:
338(3.07%)、450(4.19%)、711(6.63%),各 cumRHR 分位组累积死亡发生率组间比较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2。累积高心率暴露 0 年、2 年、4 年、6 年死亡人数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 916(3.32%)、488(4.77%)、250(5.68%)、99(6.09%),且不同累积高心率暴露组累积死亡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2、3,图2、3。表2 cumRHR四分位组累积死亡率情况比较Table 2 Different cumRHR group incidence rate of all-cause death变量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P死亡[例(%)] 254(2.27) 338(3.07) 450(4.19) 711(6.63) <0.001表3 各累积高心率暴露组累积死亡率情况比较Table 3 Different cumulative high heart rate exposure group incidence rate of all-cause death变量暴露 0 年 暴露 2 年 暴露 4 年 暴露 6 年 P死亡[例(%)]916(3.32) 488(4.77) 250(5.68) 99(6.09) <0.001
且不同累积高心率暴露组累积死亡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2、3,图2、3。表2 cumRHR四分位组累积死亡率情况比较Table 2 Different cumRHR group incidence rate of all-cause death变量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P死亡[例(%)] 254(2.27) 338(3.07) 450(4.19) 711(6.63) <0.001第一组 11828(33) 11795(43) 11752(52) 11700(34) 11666(43) 10584(42) 4756(7)第二组 11832(46) 11785(46) 11739(49) 11690(66) 22624(55) 9935(66) 4122(9)第三组 11823(46) 11777(62) 11715(70) 11645(84) 11561(91) 8627(92) 2849(5)第四组 11828(89) 11739(112) 11627(123) 11504(137) 11367(145) 7287(102) 1627(3)图 1 不同 cumRHR 分位组累积死亡率Fig.1 The cumulative mortality of different cumRHR group表3 各累积高心率暴露组累积死亡率情况比较Table 3 Different cumulative high heart rate exposure group incidence rate of all-cause death变量暴露 0 年 暴露 2 年 暴露 4 年 暴露 6 年 P死亡[例(%)]916(3.32) 488(4.77) 250(5
华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 6 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中的赋值说明Table 6 The variable assignment of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s变量 赋值及说明性别 女=0,男=1吸烟 否=0,是=1饮酒 否=0,是=1体育锻炼 否=0,是=1高血压 否=0,是=1糖尿病 否=0,是=1高血脂 否=0,是=1死亡 否=0,是=1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3689
【学位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194.3
【部分图文】:
338(3.07%)、450(4.19%)、711(6.63%),各 cumRHR 分位组累积死亡发生率组间比较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2。累积高心率暴露 0 年、2 年、4 年、6 年死亡人数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 916(3.32%)、488(4.77%)、250(5.68%)、99(6.09%),且不同累积高心率暴露组累积死亡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2、3,图2、3。表2 cumRHR四分位组累积死亡率情况比较Table 2 Different cumRHR group incidence rate of all-cause death变量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P死亡[例(%)] 254(2.27) 338(3.07) 450(4.19) 711(6.63) <0.001表3 各累积高心率暴露组累积死亡率情况比较Table 3 Different cumulative high heart rate exposure group incidence rate of all-cause death变量暴露 0 年 暴露 2 年 暴露 4 年 暴露 6 年 P死亡[例(%)]916(3.32) 488(4.77) 250(5.68) 99(6.09) <0.001
且不同累积高心率暴露组累积死亡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2、3,图2、3。表2 cumRHR四分位组累积死亡率情况比较Table 2 Different cumRHR group incidence rate of all-cause death变量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P死亡[例(%)] 254(2.27) 338(3.07) 450(4.19) 711(6.63) <0.001第一组 11828(33) 11795(43) 11752(52) 11700(34) 11666(43) 10584(42) 4756(7)第二组 11832(46) 11785(46) 11739(49) 11690(66) 22624(55) 9935(66) 4122(9)第三组 11823(46) 11777(62) 11715(70) 11645(84) 11561(91) 8627(92) 2849(5)第四组 11828(89) 11739(112) 11627(123) 11504(137) 11367(145) 7287(102) 1627(3)图 1 不同 cumRHR 分位组累积死亡率Fig.1 The cumulative mortality of different cumRHR group表3 各累积高心率暴露组累积死亡率情况比较Table 3 Different cumulative high heart rate exposure group incidence rate of all-cause death变量暴露 0 年 暴露 2 年 暴露 4 年 暴露 6 年 P死亡[例(%)]916(3.32) 488(4.77) 250(5
华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 6 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中的赋值说明Table 6 The variable assignment of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s变量 赋值及说明性别 女=0,男=1吸烟 否=0,是=1饮酒 否=0,是=1体育锻炼 否=0,是=1高血压 否=0,是=1糖尿病 否=0,是=1高血脂 否=0,是=1死亡 否=0,是=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红;张春霞;阎丽;郝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末端钠尿肽前体和心率变异性与心功能的相关性[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年11期
2 况月怀;宋香静;;胺碘酮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变异的作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3年30期
3 杨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及研究新进展[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年06期
4 张业;冯波;;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相关性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年05期
5 刘梅颜;;双心医学的发展与争议[J];中国循环杂志;2013年01期
6 立;赵超;余晓洁;;全国人大报告预测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J];南方农村;2011年04期
7 林少达;李碧慧;;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诊治现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年09期
8 谢年谨;高明明;郭兮恒;李忠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估[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6年05期
9 黄元铸;;心率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年06期
10 伊力多斯·艾合塔莫夫,朱筠,樊勇,哈力达,张丽,鲜牡丝,艾比拜;心率变异评价新疆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28436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2843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