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及复原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7 18:58
目的:比较精神科医护人员与非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和复原力状况,分析影响其职业倦怠和复原力的相关因素,并探讨职业倦怠与复原力的关系。方法:在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选取精神科临床医生和精神科护士,同期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选取非精神科临床医生和非精神科护士(不包括医技科室)。采用Maslash倦怠问卷(MBI-G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等量表制成的问卷,采用横贯面调查:(1)比较精神科医生和非精神科医生的职业倦怠情况及复原力,(2)比较精神科护士和非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情况及复原力,(3)比较精神科医生和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情况及复原力。采用SPSS22.0进行一般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等数据分析与处理。结果:1.济宁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发生率为7.3%,精神科医生的职业倦怠情况比非精神科职业倦怠情况低(x~2=4.340,P0.05);精神科护士的倦怠程度低于非精神科护士(x~2=45.766,P0.05);而精神科医生与精神科护士执业倦怠情况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0.903,P0.05)。2.在情绪衰竭、成就感低落上,精神科护士低于非精神科护士(情绪衰竭t=-3.989,成就感低落t=-2.340,P0.05),精神科医生与精神科护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绪衰竭t=1.168,成就感低落t=-0.416,P0.05),精神科护士去人格化高于精神科医生(t=-2.148,P0.05),但精神科医生与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3,P0.05);在情绪衰竭、去人格化、成就感降低的方面,精神科医生职业倦怠明显低于非精神科医生(情绪衰竭t=-2.470,成就感低落t=-2.386,去人格化t=-2.470,P0.05)。3.职业倦怠的多因素分析表明,医院、科室、身体状况、神经质、人际关系、内外向是职业将倦怠的独立影响因素,不同医院间职业倦怠的发生情况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与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相比,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职工发生职业倦怠的风险是其2.215倍(OR=2.215,95%CI:1.013~4.754,P0.05),而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职工发生职业倦怠的风险与前者相比未发现显著差异(OR=0.564,95%CI:0.239~1.330,P0.05);非精神科医护人员发生职业倦怠的风险是精神科医护人员发生职业倦怠风险的8.7倍(OR=8.7,95%CI:2.59~29.216),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神经质会增加职业倦怠的风险(OR=3,95%CI:1.562~5.759),是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人际关系满意者(OR=0.635,95%CI:(0.44~0.91)、身体状况满意者(OR=0.656,95%CI:0.470~0.802)、外向性格(OR=0.66,95%CI:0.443~0.984)会降低低职业倦怠的风险,是职业倦怠的保护因素;而一般自我效能(GSES)、社会支持、家庭状况、收入情况与职业倦怠的差异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发现神经质人格特征与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之间具有中等强度的正相关性(情感衰竭r=0.357,去人格化r=0.311,0.3r0.5),而与个人成就感低落存在弱正相关(r=0.183,r0.3),与职业倦怠成正相关(r=0.216,r0.3);精神质与去人格化、成就感低落成弱正相关;(去人格化r=0.107,成就感低落r=0.091,r0.3),精神质与情绪衰竭不成相关关系(r=0.051,P0.05),与职业倦怠不成相关关系(r=0.062,P0.05),内外向与职业倦怠成弱负相关(r=-0.139,r0.3)。5.对复原力的统计研究表明,精神科医生与非精神科医生的复原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2.71,P0.05),精神科医生复原力较高;精神科医生与精神科护士的复原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3.30,P0.05),精神科医生复原力较高;而精神科护士与非精神科护士在复原力上无显著差异(t=-0.624,P0.05)。6.文化程度、家庭状况、收入情况、人际关系、身体状况、GSES,积极处理、消极处理、内外向与复原力成正相关,其中积极处理与复原力成强相关(r=0.548,r0.5),内外向是中等强度相关(r=0.305,0.3r0.5),神经质、社会支持与复原力成弱负相关(r0.3)。职业倦怠与复原力成中强度负相关(r=0.336,0.3r0.5)。适当的消极处理对复原力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余相关并不密切(r0.3)。结论:1.本次研究发现精神科与非精神科的医护人员均存在着职业倦怠。精神科医护人员较非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低。2.职业倦怠影响因素为:医院、科室、身体状况三个暴露因素,神经质、内外向两个自身因素。神经质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暴露因素同样对其影响占主要地位。3.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复原力较非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复原力高,影响复原力的因素有文化程度、家庭状况、收入情况、人际关系、身体状况、GSES,积极处理、消极处理、内外向,其中积极处理对其影响占主要地位。4.职业倦怠与复原力相互影响,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复原力随之减低;职业倦怠程度越轻,复原力随之增高。
【学位单位】:济宁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192
【部分图文】:
图 2 四组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分数的平均值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分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四倦怠的组间和组内的差异与精神科医生倦怠分数相倦怠分数高于非精神科医生,精神科护士倦怠分数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非精神科医精神科护士(P<0.05 );而精神科医生与精神科生与非精神科护士差异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存意义(F=9.434,P<0.05 );两两比较显示,其中怠分数相比,非精神科医生倦怠分数高于非精神科倦怠分数高于精神科医生,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
0.219 0.0000.239 0.000-0.128 0.0000.479 0.0000.548 0.0000.118 0.001-0.044 0.2260.305 0.000-0.267 0.000-0.336 0.000,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复原力的具体影响还可用曲线拟曲线拟合中可以看出,积极应对分值越高,相应的复原如图 3 所示:
消极应对对复原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8918
【学位单位】:济宁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192
【部分图文】:
图 2 四组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分数的平均值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分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四倦怠的组间和组内的差异与精神科医生倦怠分数相倦怠分数高于非精神科医生,精神科护士倦怠分数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非精神科医精神科护士(P<0.05 );而精神科医生与精神科生与非精神科护士差异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存意义(F=9.434,P<0.05 );两两比较显示,其中怠分数相比,非精神科医生倦怠分数高于非精神科倦怠分数高于精神科医生,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
0.219 0.0000.239 0.000-0.128 0.0000.479 0.0000.548 0.0000.118 0.001-0.044 0.2260.305 0.000-0.267 0.000-0.336 0.000,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复原力的具体影响还可用曲线拟曲线拟合中可以看出,积极应对分值越高,相应的复原如图 3 所示:
消极应对对复原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班春霞;万敏;陈青;刘朝晖;吕强;李霞;;上海市嘉定区医护人员职业倦怠调查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2 陈策;王文霞;土文珍;杨亚芳;林春燕;叶敏捷;林崇光;;瑜伽练习对精神科女性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干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4年20期
3 刘国霞;韩国玲;;西宁地区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调查研究[J];青海医药杂志;2014年03期
4 谢家玲;尹学琼;李蓉;陈科;刘红;刘世华;;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08期
5 谢家玲;蓝文瑜;杨斌;;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调查[J];四川精神卫生;2013年02期
6 朴春姬;;精神科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程茜;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分析[D];南昌大学;2017年
2 黄晓霞;精神专科医院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及相关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3 徐佳;独生子女医护人员人格、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589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2858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