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医卫管理论文 >

中医体质学说与韩医四象医学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0 19:06
   现代‘体质’一词已被广泛使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其实质可理解为躯体特性与精神特性的统称,又可仅仅指特性、气质等。不但在社会学上广泛被使用,而且在学问上有多种含义。从100年前开始确立,到现在成为韩国代表学说之一,四象医学体质学说定立着一种其独特的体质概念。随着中医的世界化,中医与韩医的交流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时代趋势下对概念的整理以及学说的比较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拟通文献整理的方法对中医的体质学说和韩国的四象医学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复习对中外体质观进行历史回顾,特别是对始于内经并贯穿于中国历代的体质观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代著名医学家王琦教授所提出的中医体质学说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从概念、脏腑观、体质类型及其特征、辨证治疗方法与方药,宜忌养生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研究;韩医方面,则以韩国著名医学家东武李济马先生所著《东医寿世保元》里所提出的四象医学为研究对象,从社会背景、疾病流行等角度探讨其形成原因,着重对四象医学的体质观及其相关脏腑论、特征流行、诊断、症候、方药及养生等内容进行整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医体质学说和韩医四象医学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中医体质学说与四象体质学说的概念的差异、生理学的差异、两学说之间心理差异、两学说之间病理学差异、体质诊断方式差异、处方及药材及两体质间养生方式等全面分析,经过对比较的综合凝练,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中韩体质学说的共同点为两者的基本理论都源于《内经》。二者都是比起疾病的治疗更注重以体质为基础的预防。 中韩体质学说的最大的差异点为概念的不同。中医体质学说是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内经》及历代医家的体质理论为依据,从体质过程论,形神构成论,环境制约论,禀赋遗传论等基本原理来界定了中医体质及其相关概念。相反四象医学以“天、人、性、命”整体观为理论指导,以“四维之四象”结构为主要理论结构,以辨象论治为主要特征。 中医体质学说在体质学的观点上以五行为基础配属于脏腑,观察了其相生相克的作用,但四象医学把四脏看成是上下的关系。五脏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上表现为均衡的关系,但四象医学因脏腑的大小偏差表现为不均衡的关系。而且中医体质学说认为平和质是正常体质,其余的体质是由于不均衡所产生的病理性体质,但四象医学认为四种体质没有优劣之分重在补完其各自的缺点。中医体质学说还认为体质是可变的,但四象医学认为体质是不可变的。
【学位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R223;R-0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外体质观的历史回顾
    1. 西洋医学的体质观
        1.1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四体质说
        1.2 伽伦纳斯(Galenus)的四体质说
        1.3 谢尔登(Sheldon)的胚叶起源说
        1.4 克雷奇默(Kretschmer)的三体型
        1.5 柏尔曼(L.Berman)的内分泌说
        1.6 斯普兰格(Spranger)类型论
        1.7 卡尔.荣格(Carl J.Jung)类型论
    2. 中国历代体质观
        2.1. 《内经》的体质观
            2.1.1 阴阳含量划分法
            2.1.2 五行归属方法
            2.1.3 心理特征分类法
            2.1.4 形态与机能特征分类法
            2.1.5 地理特征
        2.2 《伤寒论》的体质观
        2.3 三国至两宋时期的体质观
            2.3.1 王叔和
            2.3.2 巢元方
            2.3.3 孙思邈
            2.3.4 庞安时
            2.3.5 钱乙
            2.3.6 陈直
            2.3.7 陶弘景
        2.4 金元时代的体质观
            2.4.1 刘河间
            2.4.2 张从正
            2.4.3 朱丹溪
            2.4.4 李东垣
            2.4.5 王好古
        2.5 明清时代的体质观
            2.5.1 张景岳
            2.5.2 叶天士
            2.5.3 万全
            2.5.4 吴鞠通
            2.5.5 章楠
        2.6. 现代体质观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体质学说与韩国四象医学比较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中医体质学说
        1. 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
        2. 中医体质学说的脏腑观
        3. 中医体质学说的各体质类型及特征
            3.1 四分法
            3.2 五分法
            3.3 六分法
            3.4 七分法
            3.5 九分法
            3.6 十二分法
        4. 中医体质学说的各体质分别类型、治法及处方
        5. 中医体质学说的各体质类型养生方法
            5.1 精神养生
            5.2 饮食养生
    第三章 韩医四象医学
        1. 韩医四象医学概念
        2. 东武李济马的生平与四象医学形成的时代背景
            2.1 东武李济马的生平
            2.2 四象医学形成的时代背景
        3. 四象医学的基本内容
            3.1 天·人·性·命整体观
            3.2 阴阳论
            3.3 四象人论
        4. 四象医学的脏腑观
            4.1 心主宰论
            4.2 四焦部位
            4.3 四脏的机能结构
            4.4 四腑
            4.5 四海
        5. 四象医学的体质分类
            5.1 容貌邪气
            5.2 形体气象
            5.3 性质才干
        6. 四象医学的各体质类型病症及处方
            6.1 少阳人和少阴人是以脾肾大小来区分
            6.2 太阴人与太阳人是以肝肺的大小来区分
        7. 四象人的常用药材和方剂
        8. 四象医学的养生法
            8.1 性情养生方法
            8.2 饮食养生方法
    第四章 中医体质学说与韩医四象医学比较
        1. 中韩体质学说概念的差异
        2. 中韩体质学说生理学的差异
            2.1 脏腑论差异
            2.2 心的观点的差异
            2.3 表里关系和对三焦,四焦的见解
            2.4 看水谷的认识
        3. 中韩体质学说之心理差异
        4. 中韩体质学说之病理学差异
        5. 中韩体质学说之诊断方式差异
        6. 中韩体质学说之处方及药材差异
        7. 中韩体质学说之养生方式差异
    第五章 结论
        1. 中医体质学说与四象辨体质论治的相同点
        2. 中医体质学说与四象医学的相异点
附录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书目
致谢
个人简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薏;周晨;潘小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中医体质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年07期

2 刘苏;;浅谈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辨体施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15期

3 袁超;王学民;余玲玲;杨丽洁;曹旖旎;;中医体质分型与女性皮肤刺痛敏感性的相关性[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年04期

4 舒洋;郑里翔;朱卫丰;刘红宁;;中医体质学及现代医学对肺癌发病机理研究的探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张薏;潘小芳;周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孕妇中医体质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年08期

6 李根培;;论朝医四象脏局的形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年05期

7 芦环玉;高炳熙;李仪柱;李俊熙;王璐;;浅谈韩医对四象人的诊断方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年01期

8 彭海聪;陈进春;;中医体质学的临床研究概况[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年01期

9 金明玉;;朝医四象脏腑论形成原理的探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年03期

10 冯宇;;漫话中医体质学说与肿瘤防治[J];抗癌之窗;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永;胃脘痛中医文献与证治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宰赫;中医体质学说与韩医四象医学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颜芸;从中医体质学说辨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冯文图;中医体质学说在常见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疾病诊治中的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朴恩影;《伤寒论》太阴体质与四象医学太、少阴人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李昇容;《伤寒论》与《东医寿世保元》体质学术思想的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6 门美佳;医学人类学视野下朝鲜族传统医药的传承与开发[D];延边大学;2011年

7 崔正淑;韩医“辨象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的比较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王天宝;成都地区扁平疣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初步调查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具芝芸;张从正与李济马的医学思想和养生法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权成民;《伤寒论》与《东医寿世保元》的关联性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628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28628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c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