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起源与“四气”药理说嬗变的医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6 10:28
本文研究的内容为中药传统的药性理论。文中前言部分对文题关键词进行了界定和分析。鉴于古代“药性”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含义复杂,实际用法多变,因此本文将所研究的“药性”局限于狭义范围,即由药物内在物质所决定的,与药物产生效应相关的药物毒性及寒热之性等。其中“四气”药理说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四气”一词作为药性寒热理论总称,原始出处明确,含义鲜明。本文文题中,将“四气”所包含的药物理论视为一种“药理说”。“药理”在文中所指的是中药传统的药理说。虽然当今普遍将“药理”一词特指西药药理学,但由于该词在历史上就是中医药固有名词,本文属于探讨中药药理历史的专论,所以尊重历史事实,在文题中仍使用“药理”一词。“四气”药理说在历史上的发展并非直线性地由少到多、由简到繁。金元时期的“四气”药理已经被赋予《神农本草经》所言之外的内容。正由于这样的变化,本文使用了“嬗变”一词,意在提示“四气”药理具有比较特殊的演变过程。在完成“四气”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之后,本人发现目前该研究的薄弱环节是缺乏严谨的史学研究,主要表现在:忽视史料的甄别,史料年代不明;忽视搜集年代相对比较明确的文史资料;忽视对药性理论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2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 前言
1.1 "药性"出处、含义及古今用法
1.2 "四气"药理术语的含义及争议
1.3 关于"药理"一词的出处与含义
1.4 "四气"药理说"嬗变"的解释
1.5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2 药性的早期体察与"四气"归纳——先秦至魏晋时期
2.1 早期药性的孕育与名实演进
2.1.1 药物毒性发现期——春秋以前
2.1.2 药性寒热孕育期——春秋战国
2.1.3 药性寒热有实无名期——秦汉之际
2.1.4 药性寒热名实俱备期——西汉末及其以后
2.2 《本经》"四气"起源与早期药性
2.2.1 "四气"起源与被引入本草的时代
2.2.2 《本经》与"别录"药性之比较
2.2.3 《本经》"四气"与《素问》"气、味"
3 药性成因初探与"四气"理论扩展——南北朝至隋唐五代
3.1 陶弘景对药"气"(性)理论的探讨与阐发
3.1.1 首论药性成因
3.1.2 陶弘景论药之"气"
3.1.3 陶氏"三性"说辨析
3.2 隋唐五代本草论药之"气"(性)
3.2.1 药性含义之扩展
3.2.2 注重药物性、效呼应
3.2.3 药物性、效四大关联
3.2.4 四气之"凉"性补缺
3.3 "四气"理论运用之拓展
3.3.1 寒热治法运用的新境界
3.3.2 用药"四畏"与气味结合分治六淫
3.3.3 法象阴阳与气味厚薄
4 "四气"修正与药类法象——宋金元时期
4.1 宋代药性订正与理论探讨
4.1.1 药性甄别与修止
4.1.2 沈括"英精气味"说
4.1.3 寇宗爽药理研究新见解
4.1.4 《圣济经》中法象与气臭说
4.1.5 性味、法象二说之运用与评论
4.2 金元"四气"概念嬗变与运用
4.2.1 药类法象中的"四气"
4.2.2 气味厚薄及升降
4.2.3 甘温除大热
5 "四气"及相关药性的界定与理论总结——明清时期
5.1 "四气"及相关药性概念的界定
5.1.1 性、气、臭三分说
5.1.2 气、形、性、能、力五分说
5.2 药性理论的汇集与总结
5.3 药性订正及辨性依据
5.4 气、毒关系
5.5 常理不能解释之药性专长
5.6 "升降在物亦在人"
6 讨论
6.1 确定"四气"理论起源时代及影响因素的要点
6.2 关于金元时期"四气"理论嬗变的思考
6.3 药物"四气"的确定方法与影响因素
6.4 关于"四气"理论运用发展的思考
6.5 药性理论若干争论焦点问题的初步意见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宋以前诸家本草中关于"药性"及药"性"的论述
附录二:《证类本草》所引诸家本草论药物之"气"
附录三:《吴普本草》所载诸家药物气(性)
附录四:《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药物气(性)差别比较表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药药性影响因素研究——炮制的调控作用[J]. 张永清,王鹏,纪玉佳,王振国.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1)
[2]中药药性与物质基础关系的研究进展[J]. 周正礼,李峰,王文炳,李静文. 辽宁中医杂志. 2010(04)
[3]中药四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苟薇,管冬元,方肇勤. 四川中医. 2010(04)
[4]中药四性研究概述[J]. 代春美,肖小河,彭成,孙玉琦. 中成药. 2010(03)
[5]中药四气理论现代研究概况及思考[J]. 秦旭华,唐怡,胡荣,鲍荟竹,李祖伦. 当代医学. 2010(03)
[6]中药四性理论形成发展源流述要[J]. 王鹏,王振国.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01)
[7]平性药有效成分与药性相关性研究[J]. 张亚超,李梦龙,郭延芝,文志宁,高楠莎,覃洁萍,邓家刚.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0(01)
[8]中药四性研究的新进展[J]. 周正礼,李峰,王薇,冯帅. 中医药信息. 2010(01)
[9]论自然环境因子变化对中药药性形成的影响[J]. 唐仕欢,杨洪军,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2010(01)
[10]热性中药高良姜对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J]. 漆晓琼,黄丽萍,蒙晓芳. 时珍国医国药. 2009(12)
博士论文
[1]中药四性理论构建及其现代研究方法学探讨[D]. 王鹏.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
[2]常用中药四性变化规律的文献研究[D]. 王春燕.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中药寒热药性代谢组学判别模式的建立研究[D]. 王韵.复旦大学 2010
[2]辛热药性的系统文献整理研究[D]. 游琴.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3]中药药性量化研究[D]. 李永然.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
[4]中药四气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文献研究[D]. 康欢.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8
[5]丹参等十味活血化瘀药四性的文献研究[D]. 郭增平.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
[6]中药四性理论的表述及黄连、栀子、干姜、附子对正常大鼠效应的实验研究[D]. 张斌.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
[7]中药寒热药性生理生化评价指标的初步研究[D]. 赵兴业.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8]《伤寒杂病论》用药四性规律研究[D]. 张引强.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
[9]中药方剂性味的多维宏观量化表达方法研究[D]. 胡波.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61256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2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 前言
1.1 "药性"出处、含义及古今用法
1.2 "四气"药理术语的含义及争议
1.3 关于"药理"一词的出处与含义
1.4 "四气"药理说"嬗变"的解释
1.5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2 药性的早期体察与"四气"归纳——先秦至魏晋时期
2.1 早期药性的孕育与名实演进
2.1.1 药物毒性发现期——春秋以前
2.1.2 药性寒热孕育期——春秋战国
2.1.3 药性寒热有实无名期——秦汉之际
2.1.4 药性寒热名实俱备期——西汉末及其以后
2.2 《本经》"四气"起源与早期药性
2.2.1 "四气"起源与被引入本草的时代
2.2.2 《本经》与"别录"药性之比较
2.2.3 《本经》"四气"与《素问》"气、味"
3 药性成因初探与"四气"理论扩展——南北朝至隋唐五代
3.1 陶弘景对药"气"(性)理论的探讨与阐发
3.1.1 首论药性成因
3.1.2 陶弘景论药之"气"
3.1.3 陶氏"三性"说辨析
3.2 隋唐五代本草论药之"气"(性)
3.2.1 药性含义之扩展
3.2.2 注重药物性、效呼应
3.2.3 药物性、效四大关联
3.2.4 四气之"凉"性补缺
3.3 "四气"理论运用之拓展
3.3.1 寒热治法运用的新境界
3.3.2 用药"四畏"与气味结合分治六淫
3.3.3 法象阴阳与气味厚薄
4 "四气"修正与药类法象——宋金元时期
4.1 宋代药性订正与理论探讨
4.1.1 药性甄别与修止
4.1.2 沈括"英精气味"说
4.1.3 寇宗爽药理研究新见解
4.1.4 《圣济经》中法象与气臭说
4.1.5 性味、法象二说之运用与评论
4.2 金元"四气"概念嬗变与运用
4.2.1 药类法象中的"四气"
4.2.2 气味厚薄及升降
4.2.3 甘温除大热
5 "四气"及相关药性的界定与理论总结——明清时期
5.1 "四气"及相关药性概念的界定
5.1.1 性、气、臭三分说
5.1.2 气、形、性、能、力五分说
5.2 药性理论的汇集与总结
5.3 药性订正及辨性依据
5.4 气、毒关系
5.5 常理不能解释之药性专长
5.6 "升降在物亦在人"
6 讨论
6.1 确定"四气"理论起源时代及影响因素的要点
6.2 关于金元时期"四气"理论嬗变的思考
6.3 药物"四气"的确定方法与影响因素
6.4 关于"四气"理论运用发展的思考
6.5 药性理论若干争论焦点问题的初步意见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宋以前诸家本草中关于"药性"及药"性"的论述
附录二:《证类本草》所引诸家本草论药物之"气"
附录三:《吴普本草》所载诸家药物气(性)
附录四:《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药物气(性)差别比较表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药药性影响因素研究——炮制的调控作用[J]. 张永清,王鹏,纪玉佳,王振国.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1)
[2]中药药性与物质基础关系的研究进展[J]. 周正礼,李峰,王文炳,李静文. 辽宁中医杂志. 2010(04)
[3]中药四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苟薇,管冬元,方肇勤. 四川中医. 2010(04)
[4]中药四性研究概述[J]. 代春美,肖小河,彭成,孙玉琦. 中成药. 2010(03)
[5]中药四气理论现代研究概况及思考[J]. 秦旭华,唐怡,胡荣,鲍荟竹,李祖伦. 当代医学. 2010(03)
[6]中药四性理论形成发展源流述要[J]. 王鹏,王振国.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01)
[7]平性药有效成分与药性相关性研究[J]. 张亚超,李梦龙,郭延芝,文志宁,高楠莎,覃洁萍,邓家刚.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0(01)
[8]中药四性研究的新进展[J]. 周正礼,李峰,王薇,冯帅. 中医药信息. 2010(01)
[9]论自然环境因子变化对中药药性形成的影响[J]. 唐仕欢,杨洪军,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2010(01)
[10]热性中药高良姜对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J]. 漆晓琼,黄丽萍,蒙晓芳. 时珍国医国药. 2009(12)
博士论文
[1]中药四性理论构建及其现代研究方法学探讨[D]. 王鹏.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
[2]常用中药四性变化规律的文献研究[D]. 王春燕.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中药寒热药性代谢组学判别模式的建立研究[D]. 王韵.复旦大学 2010
[2]辛热药性的系统文献整理研究[D]. 游琴.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3]中药药性量化研究[D]. 李永然.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
[4]中药四气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文献研究[D]. 康欢.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8
[5]丹参等十味活血化瘀药四性的文献研究[D]. 郭增平.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
[6]中药四性理论的表述及黄连、栀子、干姜、附子对正常大鼠效应的实验研究[D]. 张斌.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
[7]中药寒热药性生理生化评价指标的初步研究[D]. 赵兴业.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8]《伤寒杂病论》用药四性规律研究[D]. 张引强.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
[9]中药方剂性味的多维宏观量化表达方法研究[D]. 胡波.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612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3161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