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理念的历史分析及重构,医学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理念的历史分析及重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您现在的位置:上海论文网 > 医学论文 > 医学硕士论文 > 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理念的历史分析及重构
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理念的历史分析及重构
发布时间:2012-05-12 点击次数:次
1 预防医学培养理念的历史分析 1882年由德国巴伐利亚州卫生部在慕尼黑成立了旨在培养卫生官员的全世界第一所公共卫生学院,这标志着预防医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其后公共卫生教育在全世界迅速发展, 至20世纪末已有200余所公共卫生学院遍及全球54个国家。从预防医学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来看,有代表性的预防医学教育起源有两个:一是以组织管理为基础的英国公共卫生教育,以卫生管理与卫生监督为导向。《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发表和社会事业运动催生了卫生政策和卫生管理的发展,同时也决定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导向。二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德国公共卫生教育,以预防科学为导向。《物种起源的发表》、显微镜及细菌的发现、物理化学数学等精细科学的快速发展决定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同时决定了预防医学的初级发展阶段———“卫生学”阶段,由此决定了该时期预防医学培养理念的形成。20世纪初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交的Welch- Rose报告明确提出了公共卫生教育应该包含公共卫生管理与公共卫生科学两方面,这标志以上两个导向逐渐融合并进入了公共卫生发展阶段。1976年美国发表的Milbank报告提出了涵盖流行病学与统计学的分析性方法科学、社会政策历史哲学的人文科学、组织管理和卫生决策科学三大方面的公共卫生教学培养要 我国解放前一些医学院校就开设了卫生学课程,但公共卫生工作实践多在疾病爆发后由医学院校、医院及卫生管理部门临时抽调组成工作队才得以开展,这制约了公共卫生实践和专业人才的培养。1950年“预防为主”列为我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之一,人才培养任务的紧迫性催生了“培养迅速,精简实用”的培养理念,以及由此理念而产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浓缩版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 预防医学培养理念面临的现实形势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艾滋病、SARS、禽(猪)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公共交通安全及伤害以及精神、心理疾病成为健康损害的主要问题,导致预防医学实践重点发生转移。科学技术和生命科学的突破性进展,使生命科学体现出信息化、网络化及高度交叉与融合特点,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医学在新背景下其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而医学模式对预防医学科学理论及人才培养理念的演变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1977年美国学者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代替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2005年刘德培院士指出:“进入21世纪后更为先进的医学模式是‘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医学模式’被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被替代”。目前,我国正处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着科技发展、疾病谱变化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口和健康领域战略也发生了转变,确立了“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战略。此外, 我国对公共卫生事业机构的建设和经费投入大大加强,工作范围与传统相比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精神、心理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领域。这些都使传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新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理念亟待构建。
上一篇: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医学精神样态的嬗变与医学人文品格——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为
相关内容
本文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理念的历史分析及重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23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82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