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浅谈创造性思维模式与预防医学教育

发布时间:2016-11-23 08:33

  本文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模式与预防医学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浅谈创造性思维模式与预防医学教育

日期:2011-07-12 来源: 作者:论文代写

   实施创造性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话深刻地揭示了学习与思考问题的关系。因此,我们对部分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的尝试,选择了以思维能力培养为首要目的,学习专业知识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主要教学手段,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活动。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服务四结合,进行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服务四结合的实习模式,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习前的宣传和动员。提前2周~4周在每个大班举办一期预防战略实习专栏,让学生了解实习的目的、意义及内容。实习动员时请预防医学系领导讲解实习的重要意义;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教授讲解常见社区疾病的发现及根除的知识,讲该项教学对加强预防观念、提高能力和素质的作用,介绍上一届医学生的实习收获、体会等。

   介绍实习内容、方式、要求、考核评分标准和注意事项,讲解调查研究设计方法、文献查阅、调查研究和保健服务要点。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带教教师的专业分配学生,进行不同专业的实习。进行社区卫生宣教和服务,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每人撰写一篇健康教育讲稿,每3名~4名学生组成一个实习组,到一个居委会举办讲座,包括病因及相关因素,重点讲授如何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如何改善营养、生活方式、行为和心理。每次讲座结束后,给前来听讲的居民进行保健服务,包括基本的体检和健康咨询。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资料整理、统计分析,撰写论文或心得体会,最后在学校进行评比答辩。

   职业角色模拟表演的学习探讨选择部分典型职业中毒病例,将当时发病的具体病程和工人、工厂、医院及防疫部门的具体处理意见和方法提供给学生,并提供部分参考内容,如“三级预防”、职业卫生医师和临床医师对病例处理方式的异同等。让学生课后分组, 对与职业有关的病情、病因、预防和治疗方法进行预习,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社会实践经验,组织、分配需要模拟的角色。然后在实验课时各组学生上台,利用简易器械进行角色模拟,进行组间评价、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定、讲解。

   学生通过观看角色表演,就模拟医生的态度、行为和知识面等进行讨论,整理和交流模拟表演中的有益信息、职业卫生医师的作用及反馈意见等,加以归纳并进行书面报告。组织课外探究小组高等学校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我们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宽厚、综合素质高、具有卓越才干的高级医学人才,利用学科、科研优势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便利,组织课外攻关小组,结合部分教师的科研课题,对实验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课题设计和研究。

   从开放实验室到实施毕业论文创新工程,逐渐在校内形成了一股学生创新科研的风气,并涌现出了大批的成果。2003年以来,学生们共撰写了200余篇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其中有的论文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三等奖,有的论文获得第八届山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等。 利用图书情报和网络资源,采用启发性、探讨性、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学习模式医学信息在信息网络系统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并且是非常重要的。各种文献信息资料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日新月异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信息的拥有量和信息的使用率较以往大大地提高,文献资料已不再仅仅是保存在图书馆和资料室中供研究人员查阅的资料。

   我校图书馆馆藏丰富、门类齐全,全部馆藏实行计算机管理,能够直接上网检索和进入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有良好的图书环境、基础设施和学习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书情报和网络资源,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在图书馆有关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图书和网络资源优势,开设专题选修课程和丰富多彩的讲座,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路。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的实践教育,拓展创新思维

您正在阅读的论文:浅谈创造性思维模式与预防医学教育

  • 上一篇:探索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中预防医学课程改革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内容


      本文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模式与预防医学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7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87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f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