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探测与风险评估
本文选题:食源性疾病 + 大数据 ; 参考:《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年10期
【摘要】:食源性疾病由于其症状轻重不一常被低估,但近年来,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在全国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准确探测食源性疾病事件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对哨点医院监测数据、食品检测数据和来自互联网的数据建立事件探测模型,实现风险评估,并分析比较模型优劣,最后建立统一的时空框架,引入人口、交通、食品生产等大数据对风险预测结果进行综合集成.通过对某大城市2014年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探测结果对比,实证结果表明,综合模型预测的时空精度更高,对防控更具操作性.
[Abstract]:Foodborne diseases are often underestimated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symptoms, but in recent years, outbreaks of foodborne diseases are on the rise in the whole countr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curately detect food-borne disease events and evaluate their risk. In this paper, event detection models are established for sentinel hospital surveillance data, food detection data and data from the Internet to realize risk assessment,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models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Finally, a unified spatio-temporal framework is established to introduce popul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Food production and other big data integrated risk prediction results. By comparing 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food-borne disease events in a big city in 2014,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e integrated model is higher, and the prediction is more feasibl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学数据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386,91224006) 卫生部行业专项(201302005)
【分类号】:R155.3;TP31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秀梅,陈艳,王晓英,计融;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J];卫生研究;2004年06期
2 张辉;刘奕;;基于“情景-应对”的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基础科学问题与集成平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建平;;襄樊市肉食品大肠杆菌污染状况的检测[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3期
2 赵广英;邢丰峰;;基于琼脂糖和纳米金的电流型免疫传感器快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J];传感技术学报;2007年08期
3 李斌;陈碧鹃;方建光;张继红;蒋增杰;贾永超;;贝类食源性传染病病原及其消除方法的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09年10期
4 赵广英;申科敏;励建荣;;副溶血性弧菌增菌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改进[J];水产科学;2010年03期
5 顾冬花;;市售仔虾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J];山东畜牧兽医;2012年04期
6 莫秋华;李强;林继灿;谭华;涂承宁;叶立青;刘志明;杜坚;孙虹;李书香;王献煌;杨泽;;食源致病菌96微孔板DNA诊断芯片的研制及在一起食物中毒突发事件中的应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7 李巧苹;刘晓红;蒋德源;;副溶血弧菌耐热性直接溶血素的研究进展[J];福建畜牧兽医;2010年06期
8 郑泽红;赵洁玲;郑泽璇;卓菲;杨贵清;沈静媛;游杰;;深圳市罗湖区部分食品和加工环节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2年01期
9 张继伦;田桢干;何宇平;李平;章琪;;副溶血性弧菌五种致病性检测方法比较研究[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1年05期
10 周慧玲;邓留;李绪南;;旅客列车餐车食品安全状况调查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马丽萍;姚琳;周德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A];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柯碧霞;谭海玲;李柏生;何冬梅;马聪;刘美真;陈经雕;柯昌文;;2009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暴发与散发菌株的病原学特征分析[A];2011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1年
3 曾华堂;郑庆鸣;孙群露;;深圳市宝安区一起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A];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王舟;黄薇;潘柳波;曹彬;张志航;范兴;;2011年深圳市水产品卫生状况及风险评估[A];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何洁仪;李迎月;邓志爱;林晓华;余超;;广州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特征性分析[A];2012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3年
6 张华宁;陈玉贞;侯配斌;王勤;胡光春;李心朋;王梅;毕振旺;;2012年山东省肉鸡生产加工各环节沙门菌污染水平及耐药分析[A];产业竞争力与创新驱动——2014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伶利;生物功能化粒子/核酸探针技术快速检测病原菌及ATP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余水静;食源性致病菌特异性靶点发掘系统及数据库的构建[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胡玉山;食源性病原菌分子分型及其寡核苷酸膜阵列检测技术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4 李明成;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王勇;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对策与实验室监测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6 寇晓霞;水体和贝类中食源性病毒分子检测研究及污染调查[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07年
7 秦迪岚;荧光纳米标记与编码技术用于几种重要病原菌检测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8 杨雷;副溶血性弧菌的体外比较转录组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9 席美丽;食源性革兰氏阴性肠道病原菌PFGE分型和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10 坎布;副溶血弧菌海产品分离株的致病性和主要毒力基因结构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延昭;利用免疫磁珠技术富集肠炎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杨丽玲;口岸餐饮业卫生监测监督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3 李俊;副溶血孤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酶对Ⅵ型分泌系统的调控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彭慧峰;副溶血性弧菌FlaE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D];暨南大学;2011年
5 吴英娇;杂色蛤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定量风险评估[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6 孔繁娟;凉拌菜大肠杆菌O_(157):H_7污染状况及风险评估[D];中南大学;2011年
7 鲁锋;蛭弧菌2GS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及其控制罗非鱼片沙门氏菌生长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平;茯砖茶水提物对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9 朱锦兰;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病因诊断非典型临床表现的急性结膜炎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10 翁仕强;副溶血性弧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范维澄;刘奕;;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思考[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8年05期
2 范维澄;袁宏永;;我国应急平台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J];信息化建设;2006年09期
3 范维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科学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学基金;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茂凰;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J];口岸卫生控制;2003年03期
2 敖志雄,林晶,金乐君,洪荣涛;一起由织纹螺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的调查[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3 蒋月荣;营养上警惕食源性疾病[J];中国保安;2004年06期
4 罗建忠;新疆三种食源性疾病及其防治概况[J];地方病通报;2004年02期
5 戴月,袁宝君;我国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模式初探[J];江苏预防医学;2005年02期
6 柳飞;美国疾病控制和防疫中心宣布食源性疾病持续下降 大肠杆菌的降低程度已经达到2010健康人计划[J];肉类研究;2005年06期
7 李蓉;避免食源性疾病十大提示[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5年09期
8 江国虹,常改;加速建立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与控制网络[J];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08期
9 蔡炯;食源性疾病的现状与防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年09期
10 李世敏;;美国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系统及其特点[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智成;;试论食源性疾病报告、举报或投诉的登记受理[A];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廖兴广;;常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及进展[A];2009年卫生检验新技术学术研讨会会刊[C];2009年
3 焦新安;;食源性疾病:兽医公共卫生的新挑战[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方泽珊;;预防和监督食源性疾病的方法学分析[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国雄;;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十八期):食品安全专题[C];2003年
6 黄金林;潘志明;焦新安;;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及其控制对策[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苏应雄;叶庆临;杨得华;;学校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A];2007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高峰论坛资料汇编[C];2007年
8 侯为道;傅小鲁;;影响食源性疾病的流行因素及监测与控制进展[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黄裕庚;林玲;;食品安全与控制[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十八期):食品安全专题[C];2003年
10 苗雪;程飞;;食品安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对策[A];环境与健康: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与健康论坛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永宁;吹响警惕“食源性疾病”的号角[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王君平;密切关注地震灾区食源性疾病[N];中国社会报;2008年
3 宫吴建;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N];自贡日报;2008年
4 吴一福;谈食源性疾病的危害[N];中国医药报;2001年
5 记者 吕静;食源性疾病实现四级网络直报[N];本溪日报;2010年
6 新华;食源性疾病正不断增长[N];江苏经济报;2002年
7 记者 张荣;我省构建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姚敏;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最大敌人[N];中国消费者报;2012年
9 冯卫东;用基因组学对抗食源性疾病[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项丹平;半数食源性疾病“病从手起” 公用洗手液洗手或越洗越脏[N];中国妇女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毛雪丹;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咏梅;食源性疾病分类系统的建立及成都市食源性疾病现状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谷传玲;食源性疾病经济损失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1年
3 吕静;卢湾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D];复旦大学;2012年
4 付竹霓;食源性疾病微生物的三模块调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5 许皓;桐乡市社区人群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分析及对策探讨[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63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963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