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二氧化硅自由基对人体常驻大肠杆菌的界膜氧化作用
本文选题:纳米二氧化硅 + 大肠杆菌 ; 参考:《环境与健康杂志》2015年05期
【摘要】: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硅对大肠杆菌的界膜氧化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大肠杆菌悬液分别加入至含终浓度为0(对照)~4 000μg/ml纳米二氧化硅的PBS缓冲液中培养24 h。通过对纳米二氧化硅溶液中羟基自由基、细胞存活率的测定,并结合细胞壁表面基团、胞内活性氧自由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乳酸脱氢酶(LDH)活力的变化,分析纳米二氧化硅对大肠杆菌的界膜氧化作用机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 000、2 000、4 000μg/ml纳米二氧化硅暴露组大肠杆菌的存活率均较低,大肠杆菌胞内ROS的含量均较高;各浓度纳米二氧化硅暴露组在PBS缓冲液中释放羟基自由基的含量均上升,大肠杆菌释放LDH的量均较高;4 000μg/ml纳米二氧化硅暴露组大肠杆菌胞内SOD活力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纳米二氧化硅浓度的升高,体系中羟基自由基和ROS的含量及大肠杆菌释放LDH的量均呈上升趋势,大肠杆菌的存活率和SOD活力均呈下降趋势。细胞壁表面磷酸二酯基团峰(1 078 cm-1与1 239 cm-1)消失,蛋白质分子中甲基对称(1 400 cm-1)弯曲振动峰发生红移。结论纳米二氧化硅对大肠杆菌的界膜氧化作用主要体现于自由基对细胞壁膜的损伤以及抗氧化体系的破坏。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nano silica on the oxidation of the membrane of Escherichia coli. Methods the culture of Escherichia coli suspension was added to the PBS buffer solution of 0 (control) ~4 000 g/ml nanoscale silica, respectively, to determine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hydroxyl radicals in the nano silica solution and the cell wall table. The changes in the activity of surface groups, intracellular reactive oxygen radicals,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and analysis of the oxidation mechanism of nano silica to the membrane of Escherichia coli.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survival rate of Escherichia coli in 1 000,2 000,4 000 g/ml nanoscale silica exposed group was lower, and the intracellular ROS in Escherichia coli The content of the release of hydroxyl radicals in the PBS buffer solution increased and the amount of LDH released by Escherichia coli was higher, and the intracellular SOD activity of Escherichia coli in the 4000 u g/ml nanoscale exposed group was lower,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content of hydroxyl radical and ROS in the system and the amount of LDH released by Escherichia coli were all rising, the survival rate and SOD activity of Escherichia coli decreased. The peak of phosphoric acid two ester group (1078 cm-1 and 1239 cm-1) on the surface of cell wall disappeared, and the peak of methyl symmetric (1400 cm-1) in the protein molecule was red shift. Conclusion the nano two oxygen is two oxygen. The oxidation of silicon on Escherichia coli is mainly due to the damage of free radicals to cell membrane and the destruction of antioxidant system.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绵阳404医院检验科;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30746;4110221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4CB846003)
【分类号】:R1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邓淑芳,周晓见,白敏冬,白希尧,邢琳,高敏;羟基对赤潮单胞生物的致死生化过程[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刘立柱;董发勤;孙仕勇;贺小春;王明翠;;石英粉/磷酸盐缓冲溶液体系中羟自由基荧光分光光度法定量检测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4年07期
3 李锋民;赵薇;李媛媛;田志佳;王震宇;;纳米TiO_2对短裸甲藻的毒性效应[J];环境科学;2012年01期
4 蒋国翔;沈珍瑶;牛军峰;庄玲萍;何天德;;环境中典型人工纳米颗粒物毒性效应[J];化学进展;2011年08期
5 依成武,白敏兟,沈欣军,董克兵,刘兴旺;治理压载水微生物入侵性传播方法的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04年03期
6 霍婷婷;董发勤;邓建军;张青碧;代群威;王明翠;;石英和Nano-SiO_2粉体对A549细胞炎性因子的影响[J];矿物学报;2013年03期
7 郭玉婷;刘明学;董发勤;;纳米和微米级二氧化硅对表皮葡萄球菌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4年01期
8 王学;李勇超;李铁龙;金朝晖;;零价纳米铁对大肠杆菌的毒性效应[J];生态毒理学报;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大力;郁建桥;高雅;朱丽华;林志芬;尹大强;;金属和氧化物纳米颗粒对细菌毒性的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2年01期
2 肖宇,毛程奇,杨波,白希尧;羟基对压载水中三态氮影响的实验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 赵娣芳;鲁红典;;铜改性坡缕石机械力化学效应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年09期
4 罗忠涛;马保国;杨久俊;肖宇领;;高碱蒸养对粉煤灰化学活性的影响[J];粉煤灰;2011年06期
5 蔡军;黄荣富;陈新响;;船舶压载水防治措施探讨[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2年03期
6 葛钼;肖琳;;氧化锌纳米颗粒对大肠杆菌的毒性效应及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09期
7 陈小娟;;纳米二氧化钛对水体微型生物影响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09期
8 杨君丽;董汇泽;;纳米Cu_2O悬浮液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比较[J];长江蔬菜;2014年08期
9 戴春;黄云超;周永春;;纳米二氧化硅的肺毒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14年10期
10 马建中;惠爱平;刘俊莉;;纳米ZnO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14年2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小保;李文茹;曾海燕;欧阳友生;陈仪本;;纳米银对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及其机制[J];材料工程;2008年10期
2 杨威;邓玉林;;HPLC-ECD检测羟自由基方法的研究[J];分析试验室;2007年09期
3 李小红;江向平;陈超;涂娜;;几种不同产地高岭土的漫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1期
4 曹雁平;袁英髦;朱雨辰;;低强度超声场中羟自由基分光光度法检测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年05期
5 王双英;应杏秋;朱心强;;纳米颗粒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7年02期
6 连宾,陈骏,傅平秋,刘丛强,陈烨;微生物影响硅酸盐矿物风化作用的模拟试验[J];高校地质学报;2005年02期
7 邓建军,曾娅莉,蔡媛媛,何静,邹文蓉,董发勤,李萍,张清碧;水镁石对大肠埃希菌影响的体外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4年02期
8 贾汉忠;宋存义;李晖;;纳米零价铁处理地下水污染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9年11期
9 张强华;石莹莹;李东;钟秦;;南京市典型地区可吸入颗粒物(PM_(10))中颗粒的微观形貌特征及其矿物组成[J];环境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10 郭涛;马永亮;贺克斌;;区域大气环境中PM_(2.5)/PM_(10)空间分布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凤琴;朱家壁;葛亮;;纳米二氧化硅稳定乳剂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9年03期
2 崔媛;李艳辉;段潜;;多孔纳米二氧化硅球的制备及其对胰岛素的担载和释放行为[J];硅酸盐学报;2013年02期
3 王磊石;于文芳;;微米与纳米二氧化硅对肺组织影响光镜下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年05期
4 郭玉婷;刘明学;董发勤;;纳米二氧化硅细胞毒性效应研究进展[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4年05期
5 崔冠群;杜忠君;高静;侯松萍;;气管滴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致大鼠肺炎症反应及脏器中硅浓度变化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年10期
6 赵光强;黄云超;李光剑;李森;周永春;雷玉洁;陈小波;杨凯云;陈颖;杨X;;纳米二氧化硅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内的亚细胞分布和遗传毒性[J];中国肺癌杂志;2013年03期
7 张兵;杨细飞;王晓梅;刘建军;何浩伟;龚春梅;蒋英芝;郑波;庄志雄;;纳米二氧化硅对HaCaT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表达及活力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年07期
8 王素华;白钢;吴玲;周少磊;;纳米二氧化硅粉尘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毒理学杂志;2010年03期
9 李光剑;黄云超;刘拥军;郭律;周永春;杨X;陈颖;赵光强;雷玉洁;;C1烟煤中自然产出的纳米二氧化硅对BEAS-2B细胞的体外毒性[J];中国肺癌杂志;2012年10期
10 李虎;赵光强;黄云超;;纳米二氧化硅与肺癌的关系[J];现代肿瘤医学;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伍林;曹淑超;易德莲;刘峡;孙少学;秦晓蓉;;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进展[A];第七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暨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闻新;方建勇;韩立晶;冉祥海;庄宇刚;董丽松;;聚乳酸/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3 吴春蕾;杨本意;刘莉;康旭;;纳米二氧化硅绝热材料研究进展[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晓英;蔡旭;徐白;洪若瑜;李洪钟;;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应用[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5 伍林;曹淑超;易德莲;殷海蓉;秦晓蓉;黄晶;;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表征[A];第七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暨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清海;翟玉春;印万忠;;球形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A];第十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会暨相关设备、产品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4年
7 蔡勇;;多孔纳米二氧化硅显微结构分析[A];第三届散裂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胡学梅;秦长喜;魏杰;;喷墨打印纸用纳米二氧化硅的分散研究[A];'2007(第十四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昕;孙皎;;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大鼠心血管系统毒性的体内研究[A];2009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李传常;任艳萍;唐爱东;杨艳;;不同干燥方法对纳米二氧化硅比表面积的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我省首个纳米二氧化硅项目开始建设[N];山西日报;2000年
2 顾云平 周卫红;纳米二氧化硅制备技术有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3年
3 伍维;纳米二氧化硅制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冯海波;奇迹:用“稻壳灰”筑高楼[N];广东科技报;2006年
5 ;纳米二氧化硅气相燃烧制备技术通过鉴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6 记者 李陈续;织一张“大网”收集浮油[N];光明日报;2014年
7 中国包装总公司供稿;“智能型缓释杀菌水果保鲜包装膜制备与应用技术”及“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聚乙(丙)烯软包装材料制备技术”[N];中国包装报;2010年
8 徐少亚;执着耕耘 创新超越[N];中国化工报;2008年
9 ;吉林:稻壳提取纳米二氧化硅[N];经济参考报;2006年
10 记者雷克鸿;北京印刷学院两种食品包材新技术通过鉴定[N];中国食品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游波;聚合物/二氧化硅纳米复合乳液及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郑净植;聚丙烯/微、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分散与性能[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阳;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致细胞多核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常雪灵;有机凝胶模板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及其形成机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陈国栋;丙烯酸酯聚氨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涂层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袁俊杰;有机颜料的表面纳米包覆改性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贾鑫;新型功能化聚乙烯醇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杜忠君;气管滴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致大鼠心血管毒性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莉;用硅溶胶制备纳米二氧化硅[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马红杰;聚乳酸/纳米二氧化硅原位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3 叶雨佐;纳米二氧化硅/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与表征[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戴建华;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复合聚合物乳液的合成[D];天津大学;2005年
5 贾中兆;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制备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6 张欣萌;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改性[D];沈阳工业大学;2006年
7 汤皓元;预混合氢氧焰燃烧制备纳米二氧化硅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高原;纳米二氧化硅的疏水改性及其在苯丙乳液和渗透汽化膜制备中的应用[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9 李延洁;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表面改性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郑玉玲;纳米二氧化硅对小鼠胚胎生殖系统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71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971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