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09 17:11

  本文选题:食源性疾病 + 监测 ; 参考:《海南医学》2013年24期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数据和管理方法,进一步规范和强化监测工作,为上级疾控部门监测分析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2年三年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完善和制定措施、操作流程,明确责任和监测范围、监测对象,明确工作任务,加强采样技能培训。结果通过三年的监测显示,2010年阳性株4例,采样阳性率为4.08%,2011年阳性株11例,采样阳性率为7.43%,和上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2年阳性株6例,采样阳性率为1.26%,和上年比较采样质量显著下降。结论采样阳性率直接反应食源性疾病的监测质量,因此只有提高监测意识、严格掌握采样病例诊断标准,掌握正确的采样方法和技能,才能确保监测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ata and management methods of foodborne disease surveillance in our hospital, to further standardize and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work,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disease control departments at higher levels. Methods the data of foodborne disease surveillance from 2010 to 2012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measures were perfected and formulated, operation flow, responsibility and surveillance scope, monitoring objects, task and training of sampling skills were strengthened. Results after three years of monitoring, there were 4 positive strains in 2010, and 11 positive strains in 2011. The positive rate of sampling was 7.43,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previous year, and there were 6 positive strains in 2012. The positive rate of sampling was 1.26, and the quality of sampling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year. Conclusion the positive rate of sampling directly reflects the monitoring quality of foodborne diseases. Therefore, only by improving the monitoring consciousness, mastering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sampling cases strictly, mastering the correct sampling methods and skills, can the monitoring effect be ensured.
【作者单位】: 攀枝花市中心医院预防保健科;
【基金】:科技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0AA23004)
【分类号】:R15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柳勤;;2010年广州市天河区食源性致病菌监测[J];当代医学;2011年34期

2 万蓉;王晓雯;李娟娟;;2011年云南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情况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3 杨柳青;宋克云;苏良;;长沙市2010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年05期

4 陈蓉;唐旭辉;;2011年永州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J];实用预防医学;2012年07期

5 吕秋艳;王志越;宋景红;李勇;;北京市门头沟区2011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年11期

6 姚雪婷;唐振柱;刘展华;李秀桂;黄立嵘;梁玉裕;;2010-2011年广西食品中沙门菌监测与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年12期

7 许毅;吴婷;吕宇;林黎;;2009-2011年四川省食物中毒现况[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勤;;2010年广州市天河区食源性致病菌监测[J];当代医学;2011年34期

2 马健;陈艳宏;王艳霞;董锟;;2012年甘肃省陇南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3年03期

3 董锟;贾忠建;;2012年甘肃省平凉市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监测结果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3年05期

4 杜强;张露杰;徐晓怡;;2010-2012年常州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2013年04期

5 陆春和;;2009-2011年昭平县市售食品微生物指标监测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年10期

6 吕秋艳;王志越;宋景红;李勇;;北京市门头沟区2011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年11期

7 秦田秀;;桂林市2008~2011年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3年04期

8 陈琼;孙军红;梁洪军;魏德江;李晶;张锦海;周东明;唐雨德;;一起沙门菌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年06期

9 柳勤;黄燕;张惠文;;某区食品中沙门菌的监测与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33期

10 宋景红;;2011年北京市门头沟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年2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雅莉;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2 郑扬云;食品中空肠弯曲菌的污染分布规律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3 钟子清;纳米免疫磁珠高效富集单核增生李斯特菌[D];南昌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智强;高仕瑛;;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分布及特征[J];当代医学;2010年04期

2 胡汝源;;我国食源性疾病现状及控制策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年03期

3 陈玉贞;邵坤;关冰;胡彬;董海燕;;2003~2008年山东省流通领域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年02期

4 韩秀霞;陆如山;;WHO发布“降低全球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五项措施[J];国外医学情报;2005年02期

5 樊永祥;刘秀梅;;食源性疾病控制与餐饮食品安全管理[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年03期

6 金连梅;李群;;2004-2007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分析[J];疾病监测;2009年06期

7 张昕;王子军;冉陆;;2008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毒事件分析[J];疾病监测;2010年05期

8 席昭雁;张阿峰;吴荣;张芳;潘立;马国柱;刘长宏;李雪梅;王安礼;岳永杰;孙永丽;;陕西省食品中沙门氏菌监测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年08期

9 戴建华;乔昕;袁宝君;沈峗;;江苏省2001年~2005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6年03期

10 王雪欢;;南京市2009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家发;朱建如;;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5年06期

2 向晓冬;赵兵;简桂兰;;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探讨[J];预防医学论坛;2006年03期

3 张金菊;彭华;郝鹤军;;北京市昌平区布利丹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1例调查报告[J];疾病监测;2008年12期

4 陈新华;;控制食源性疾病需要全球的努力——一项应予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J];国外医学情报;1997年22期

5 贺连华,吴平芳,刘涛,王瑞端,陈妙玲;深圳市熟食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5年02期

6 戴月,袁宝君;我国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模式初探[J];江苏预防医学;2005年02期

7 史宁,程慧娟;辐照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08期

8 任玉华,田海霞;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J];职业与健康;2005年12期

9 鲍雯;;食源性疾病猛于“添加剂”[J];防灾博览;2007年05期

10 戴月;袁宝君;史祖民;;江苏省食源性疾病社区人群主动监测结果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金林;潘志明;焦新安;;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及其控制对策[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晁蕊;;一起食用青皮红肉鱼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调查[A];中国西部第六届营养与健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侯为道;傅小鲁;;影响食源性疾病的流行因素及监测与控制进展[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方泽珊;;预防和监督食源性疾病的方法学分析[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岩;祁小宝;吴亚丽;杨信荣;刘婉殊;郭晓科;王冰;黄烁;;生物人工肝治疗室的消毒干预及管理[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郭智成;;试论食源性疾病报告、举报或投诉的登记受理[A];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王红;陈燕梅;张正东;;2005-2007年自贡市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状况的调查[A];“环境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张春斐;张红枫;朱亮德;应永芳;沈强;高远西;;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降低灭菌后湿包发生率[A];中华护理学会第5届全国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9 严卫星;李凤琴;;食品卫生学[A];2007-2008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报告[C];2008年

10 俞浩然;;1例急性肠道传染病和1例化学性食物中毒调查的启示[A];浙江省第十九届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尚丽;食源性疾病监测将实行网络直报[N];大同日报;2010年

2 记者 吕静;食源性疾病实现四级网络直报[N];本溪日报;2010年

3 记者 王丽强;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报系统开通[N];石家庄日报;2010年

4 记者 傅之庭 通讯员 陈春 陈婷;国检首个食源性疾病研究室在大榭设立[N];宁波日报;2010年

5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宋斌;健全食源性疾病防范监测机制[N];光明日报;2011年

6 记者 钱峰;开展食源性疾病症状监测[N];健康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乔婷;食源性疾病全球关注的问题[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8 刘彩霞;英国发布《食源性疾病控制策略》草案[N];中国食品报;2010年

9 吴一福;谈食源性疾病的危害[N];中国医药报;2001年

10 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陶子;9月须防食源性疾病和红眼病[N];宁波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毛雪丹;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2 胡玉山;食源性病原菌分子分型及其寡核苷酸膜阵列检测技术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3 陈健舜;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分子进化与酸应激功能基因组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黄爱华;链酶和素修饰CdSe/ZnS量子点在食源性致病细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年

5 刘秀兰;湖南省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田静;熟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措施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7 巢国祥;副溶血性弧菌传播特征、O3:K6流行克隆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多位点序列种群遗传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8 赵宏;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食品中大肠埃希氏菌溯源技术[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静;卢湾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D];复旦大学;2012年

2 邵坤;山东省食源性沙门氏菌监测及分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沈圣;食品中常见病原菌快速检测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阎雪;食源性单核增生性李斯特氏菌LIPI-1基因分布和致病力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5 李欣华;食源性单核增生性李斯特氏菌毒力基因分布及致病力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6 赵寒;2007-2009年重庆市沙门菌血清型流行特征及聚集性食物中毒调查[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7 李国培;吴江市餐饮环节食品安全控制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李毅;温州地区食品中五种主要致病菌的调查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9 陈慧;温州市鹿城区餐饮业现榨果蔬汁卫生状况调查及HACCP的应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10 郭洪波;动物性食品中四种致病菌多重PCR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00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000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7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