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成都市售120份香辛料中黑曲霉污染及其产毒能力调查

发布时间:2019-10-24 12:31
【摘要】:目的对成都市农贸市场零售香辛料中黑曲霉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并对黑曲霉菌株的产毒能力进行检测,获取成都市售香辛料中黑曲霉污染率及其产毒能力的资料。方法 2014年3月至9月于成都市五大主城区内农贸市场采集辣椒、花椒、藤椒、胡椒各30份,共120份样品。采用倾注培养法并挑取黑曲霉菌落点种察氏培养基,参照SN/T1035-2011的方法将黑曲霉在产毒培养液中培养7天,使用ELISA试剂盒对产毒液中赭曲霉毒素A浓度进行测定。结果 120份样品中,43份检出黑曲霉,检出率为38.3%,其中胡椒中黑曲霉检出率最低。样品中共分离到63株黑曲霉,其中47株能产生赭曲霉毒素A,产毒率为74.6%,赭曲霉毒素A浓度多在1~20μg/L之间,但有6株黑曲霉的产毒液中赭曲霉毒素A浓度高于60μg/L,最高者达到74.37μg/L,不同种类香辛料样品中黑曲霉产毒能力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结论成都市售香辛料样品中存在黑曲霉污染,且其产毒率较高,提示香辛料受赭曲霉毒素污染风险较高。
【图文】:

菌落形态,菌落形态,黑曲霉


ml滤液参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检测其OTA含量。滤液与5ml40%甲醇/水混合均匀,离心后经样品稀释液稀释后上样。样品与标准品均做2孔平行,另做一空白孔。依照说明书依次加入酶标物、洗涤液、显色液、终止液,最终孔中液体为不同浓淡的黄色,OTA含量越高,黄色越淡。设定酶标仪于450nm处测定每孔OD值。绘制标准曲线,以样品OD值计算其中OTA含量。样品检出限为1μg/L。2结果2.1香辛料中黑曲霉分离及鉴定120份样品中共分离出63株黑曲霉菌株,分离到的黑曲霉菌株在察氏培养基上培养7d后菌落形态以及镜下产孢结构特征如图1、图2所示。菌落形态为:生长迅速,正面黑色或棕色,质地疏松。镜下结构为:分生孢子梗璧光滑,顶囊球形或近球形,双层小梗呈放射状排列,布满整个顶囊,黑褐色,分生孢子球形。图1黑曲霉分离株菌落形态图2黑曲霉分生孢子头镜下形态,400X·136·现代预防医学2017年第44卷第1期ModernPreventiveMedicine,2017,Vol.44,NO.1

形态图,黑曲霉,形态,菌落形态


翰握妴LISA试剂盒说明书检测其OTA含量。滤液与5ml40%甲醇/水混合均匀,离心后经样品稀释液稀释后上样。样品与标准品均做2孔平行,另做一空白孔。依照说明书依次加入酶标物、洗涤液、显色液、终止液,最终孔中液体为不同浓淡的黄色,OTA含量越高,黄色越淡。设定酶标仪于450nm处测定每孔OD值。绘制标准曲线,以样品OD值计算其中OTA含量。样品检出限为1μg/L。2结果2.1香辛料中黑曲霉分离及鉴定120份样品中共分离出63株黑曲霉菌株,分离到的黑曲霉菌株在察氏培养基上培养7d后菌落形态以及镜下产孢结构特征如图1、图2所示。菌落形态为:生长迅速,正面黑色或棕色,质地疏松。镜下结构为:分生孢子梗璧光滑,顶囊球形或近球形,,双层小梗呈放射状排列,布满整个顶囊,黑褐色,分生孢子球形。图1黑曲霉分离株菌落形态图2黑曲霉分生孢子头镜下形态,400X·136·现代预防医学2017年第44卷第1期ModernPreventiveMedicine,2017,Vol.44,NO.1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所;珠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检验所;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卫生检验与检疫教研室;食品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产品/农产品/香料中化学污染物/产毒真菌的快速检测和食品中有害物质健康危害的安全性评价研究”(No.81030053)资助
【分类号】:R15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春颖;几种香辛料的成分及开发作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年03期

2 张卫明;陈仕荣;;中国香辛料产品加工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5年06期

3 ;香辛料的世界产区[J];国内外香化信息;2005年06期

4 本刊编辑部;;香辛料行业导读[J];中外食品;2006年08期

5 李磊;;功能性香辛料的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调味品;2012年04期

6 秦大立;香辛料的应用[J];肉类研究;1995年01期

7 刘双柱,石长波,张培茵;香辛料特性及应用[J];中国调味品;1996年01期

8 杨亚军;中国香辛料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调味品;1996年03期

9 杨亚军;美国香辛料市场[J];中国调味品;1996年05期

10 李勇,孟凡松;香辛料的功效及其应用[J];食品工业;199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段雪娟;吴克刚;柴向华;林若慧;张文;林雅慧;;复合香辛料精油防止粮食霉变的应用研究[A];2010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华南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吴克刚;林雅慧;柴向华;;香辛料精油对食品气相防霉保鲜的研究[A];2010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林雅慧;柴向华;吴克刚;;香辛料精油对食品气相防霉保鲜的研究[A];2010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华南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孔保华;刘柳;;香辛料提取物在培养基及冷却猪肉中对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A];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吴军;李姣;赵谋明;;~(60)Co-γ射线辐照香辛料剂量设定的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8册)[C];2009年

6 颜伟强;孔秋莲;岳玲;包英姿;戚文元;马俊;戴旭东;郭卡;;香辛料中微生物在高能电子加速器下的D10值研究[A];第九届中国核学会“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三核)”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中调;香辛料调昧品市场 前景广阔 产品开发 圆灰难题尚需破解[N];中国食品报;2009年

2 何金英邋王新;泡菜调料与香辛料调味品在韩国通关条件的比较[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3 广东汇香源食品有限公司 杨龙江 孔令会 钱银川;香精和香辛料等的巧妙组合[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年

4 陈君;新型复合香辛料研究应用成功[N];科技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魏公铭;香辛料行业:瞄准广阔市场 谋求更大发展[N];中国食品报;2013年

6 吴明;巧选肉制品调味料[N];湖北科技报;2003年

7 晓华;香辛料添加剂在肉制品中的应用[N];中国化工报;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松涛;道口烧鸡风味与品质形成机理初探[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2 许静;酱香醇厚型牛肉底味香辛料基质的工艺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3 吕美;香辛料的抗氧化性及其对煎烤牛肉饼中杂环胺形成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1年

4 刘孟健;香辛料风味成分及微生物群落对烧鸡食用品质的影响[D];河南工业大学;2014年

5 张健斌;腊肠中亚硝胺的形成及香辛料对其阻断作用[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6 豆海港;香辛料提取物抗氧化作用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

7 陈璐;香辛料提取物在肉糜制品中抗氧化效果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8 周叶燕;香辛料的微波提取工艺及应用技术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9 黄思瑶;Z公司香辛料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10 李姣;~(60)Co-γ射线辐照对香辛料微生物效应及品质影响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52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552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d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