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组分解析及其与大豆分离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8 08:06
本文关键词:茶多酚组分解析及其与大豆分离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天然抗氧化剂,现有报道其组成包括黄烷醇类(儿茶素类)、黄酮及黄酮苷类、花青素及花白素类和酚酸及缩酚酸类化合物等四大类,而对这四类物质的具体组成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尚未见报道。目前关于茶多酚提取物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成品中多酚类物质的测定,但茶多酚成品很难达到100%的纯度,而除多酚类之外的其他成分的具体组成未见系统的分析。本文采用现代分析检测方法对茶多酚的组成进行了全面解析。同时探讨研究了茶多酚与大豆分离蛋白相互作用及对其功能特性的影响。不仅为更好地提纯茶多酚提供指导,也为茶多酚成品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运用液质联用的分析检测方法测定三种规格(TP50、TP80、TP98)茶多酚成品中多种多酚组分的含量,本方法能够同时分析检测茶多酚中17种四大类多酚化合物。三种规格茶多酚成品中儿茶素类多酚的相对含量随纯度的提高而增加,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含量最高,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儿茶素(E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EGC)次之,儿茶素(C)的含量最少。而非儿茶素类多酚的总体含量较低,且含量随纯度的提高先升高后下降,其中没食子酸的含量最高。系统地测定分析了不同规格茶多酚成品中非多酚类物质(如水分、灰分、蛋白质、游离氨基酸、茶多糖、γ-氨基丁酸、重金属)的组成,比较了经过进一步分离纯化之后各组分的含量变化。考察了茶多酚与大豆分离蛋白络合反应的影响因素:在混合溶液中大豆分离蛋白与茶多酚的质量比值为0.8时达到最大沉淀率;当混合体系反应温度达到40℃时,两者络合沉淀率达到最大值;混合体系在p H4.5(大豆分离蛋白的等电点)±1个p H的范围之内,络合沉淀率达到最大。比较了三种不同规格茶多酚与大豆分离蛋白络合的能力,在茶多酚浓度较低时会增加大豆分离蛋白溶解度,随着茶多酚浓度的提高逐渐形成不溶性复合物沉淀。三种规格茶多酚与大豆分离蛋白的络合能力大小顺序为:TP98TP80TP50。三种规格茶多酚络合反应前后,EGCG的变化量分别达到4.79mg(TP50)、5.02mg(TP80)、5.86mg(TP98),均占原溶液中总酚含量的7%以上,对茶多酚与大豆分离蛋白的沉淀起主要贡献,ECG次之。其余三种儿茶素类多酚以及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类多酚的变化量都较小,与大豆分离蛋白结合能力较弱。确定了在茶多酚浓度为0~0.12%的范围内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不大,并在此浓度范围内测定了大豆分离蛋白与其络合前后消化率的变化。结果显示,TP50对大豆分离蛋白离体消化率的影响最大,TP98次之,TP80影响最小。系统地探讨了茶多酚(TP98)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在浓度为1%(w/v)的大豆分离蛋白溶液中茶多酚添加量为0.10%(w/v)时,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性提高最多;当2g大豆分离蛋白粉中茶多酚添加量达到0.16g时,持水性达到最大值450%,比对照提高12.5%;向0.2g大豆分离蛋白粉中加入茶多酚,当添加量为0.02g时,大豆分离蛋白持油性达到最大值200%,比对照提高25%;浓度为1%(w/v)的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能随茶多酚浓度的增加呈现先提高后稍下降再随之提高的趋势,在茶多酚浓度为0.8%(w/v)时达到最高,比对照提高了2.7%,乳化稳定性也有所升高;当茶多酚添加量达到0.50%(w/v)时,浓度为12%(w/v)的大豆分离蛋白凝胶强度比对照组提高56%,达到170.08g。大豆分离蛋白凝胶持水率随茶多酚添加量的增加而下降;茶多酚的添加对大豆分离蛋白起泡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当1%(w/v)大豆分离蛋白溶液中茶多酚的浓度达到0.1%(w/v)时起泡能力改善最多,比对照提高30%。而泡沫稳定性仅在低茶多酚浓度时略有提高,之后则随茶多酚浓度的增大而下降。
【关键词】:茶多酚 组成分析 大豆蛋白 相互作用 功能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S272;R155.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缩略语对照表7-11
- 第一章 绪论11-19
- 1.1 概述茶多酚11-13
- 1.1.1 茶多酚的组成及性质11
- 1.1.2 茶多酚的生理活性11-13
- 1.2 多酚与蛋白质互相作用13-14
- 1.2.1 多酚与蛋白质互相作用的机理13
- 1.2.2 具有起混活性的多酚的性质13-14
- 1.2.3 具有起混活性的蛋白质的性质14
- 1.3 大豆蛋白功能特性及其改良技术的概述14-16
- 1.3.1 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14-15
- 1.3.2 蛋白质功能特性改良技术的研究进展15-16
- 1.4 茶多酚与大豆分离蛋白作用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16-17
- 1.5 本课题立题意义、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17-19
- 1.5.1 立题意义及研究目的17-18
- 1.5.2 主要研究内容18-19
- 第二章 茶多酚成品组成的全分析19-29
- 2.1 引言19
- 2.2 材料与仪器19
- 2.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19
- 2.2.2 主要仪器设备19
- 2.3 实验方法19-21
- 2.3.1 茶多酚成品中多酚类物质的HPLC-MS检测19-20
- 2.3.2 茶多酚成品中非多酚类成分的测定20-21
- 2.3.2.1 水分含量的测定20
- 2.3.2.2 灰分含量的测定20
- 2.3.2.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20
- 2.3.2.4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20
- 2.3.2.5 茶多糖含量测定20-21
- 2.3.2.6 茶氨酸、γ-氨基丁酸含量测定21
- 2.3.2.7 重金属含量测定21
-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21-28
- 2.4.1 茶多酚成品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21-25
- 2.4.1.1 茶多酚样品定性分析结果21-23
- 2.4.1.2 标准曲线的绘制23-24
- 2.4.1.3 精密度、稳定性与回收率试验24
- 2.4.1.4 茶多酚样品测定结果24-25
- 2.4.2 茶多酚成品中非多酚类成分的含量25-28
- 2.5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不同规格茶多酚与大豆分离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29-42
- 3.1 引言29
- 3.2 材料与仪器29
- 3.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29
- 3.2.2 主要仪器设备29
- 3.3 实验方法29-32
- 3.3.1 测定不同规格茶多酚与大豆分离蛋白的络合能力29-30
- 3.3.1.1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29-30
- 3.3.1.2 茶多酚与大豆分离蛋白质量比对络合反应的影响30
- 3.3.1.3 混合温度对络合反应的影响30
- 3.3.1.4 pH值对络合反应的影响30
- 3.3.1.5 不同规格茶多酚与大豆分离蛋白络合反应30
- 3.3.2 液质联用测定不同规格茶多酚与大豆分离蛋白反应前后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30-31
- 3.3.3 测定不同规格茶多酚与大豆分离蛋白络合产物的消化率31-32
- 3.3.3.1 茶多酚对胃蛋白酶的影响31
- 3.3.3.2 与不同规格茶多酚络合反应后大豆分离蛋白消化率的变化31-32
-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32-40
- 3.4.1 比较不同规格茶多酚与大豆分离蛋白的络合能力32-37
- 3.4.1.1 合适测定波长 λ 的确定32
- 3.4.1.2 混合质量比对络合反应的影响32-33
- 3.4.1.3 混合温度对络合反应的影响33-34
- 3.4.1.4 混合pH对络合反应的影响34-36
- 3.4.1.5 不同规格茶多酚与大豆分离蛋白络合能力的比较36-37
- 3.4.2 不同规格茶多酚络合反应前后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37-38
- 3.4.3 不同规格茶多酚与大豆分离蛋白络合对其消化率的影响38-40
- 3.4.3.1 茶多酚浓度对胃蛋白酶的影响38-39
- 3.4.3.2 与不同规格茶多酚络合反应后大豆分离蛋白消化率的变化39-40
- 3.5 本章小结40-42
- 第四章 茶多酚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42-53
- 4.1 引言42
- 4.2 材料与仪器42
- 4.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42
- 4.2.2 主要仪器设备42
- 4.3 实验方法42-44
- 4.3.1 与茶多酚作用后大豆分离蛋白溶解性的测定42-43
- 4.3.2 与茶多酚作用后大豆分离蛋白持水性及持油性的测定43
- 4.3.3 与茶多酚作用后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测定43
- 4.3.4 与茶多酚作用后大豆分离蛋白凝胶性的测定43-44
- 4.3.5 与茶多酚作用后大豆分离蛋白起泡性的测定44
-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44-52
- 4.4.1 茶多酚对大豆分离蛋白溶解性的影响44-46
- 4.4.2 茶多酚对大豆分离蛋白持水性及持油性的影响46-47
- 4.4.3 茶多酚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影响47-48
- 4.4.4 茶多酚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性的影响48-50
- 4.4.5 茶多酚对大豆分离蛋白起泡性的影响50-52
- 4.5 本章小结52-53
- 主要结论与展望53-55
- 主要结论53-54
- 展望54-55
- 致谢55-56
- 参考文献56-59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晓英;侯冬岩;回瑞华;;黑茶中茶多糖含量的测定[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傅冬和,刘仲华,黄建安,王坤波,张冬英;茶叶中儿茶素的高效薄层色谱分离研究[J];中国茶叶;2005年04期
3 苏志光;郭顺堂;;大豆蛋白的甘露聚糖糖基化研究[J];大豆科学;2010年03期
4 张庆云;茶多酚提取方法的进展[J];福建茶叶;2002年02期
5 王小梅,黄少烈,李俊华;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J];广州化工;2001年04期
6 周友亚;茶多酚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1年03期
7 付静;江海;李新生;;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茶中5种儿茶素[J];分析试验室;2013年07期
8 王立清,刘炜,肖艳;茶多酚水溶液稳定性实验[J];航空航天医药;2005年03期
9 李峰;生物法蛋白质改性技术[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2期
10 赵威祺;大豆蛋白质的构造和功能特性(上)[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3年02期
本文关键词:茶多酚组分解析及其与大豆分离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71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