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已婚育龄流动妇女婚育与计划生育服务利用情况研究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已婚育龄流动妇女婚育与计划生育服务利用情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了解吉林省已婚育龄流动妇女的婚育和计划生育服务利用现状,发现已婚育龄流动妇女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为进一步优化卫生计生资源配置,提高服务可及性和资源利用效率,制订实施针对性的卫生计生服务规划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抽样方法,抽取2012-2014年吉林省流动人口,选取已婚育龄流动妇女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为吉林省已婚育龄流动妇女的基本情况、婚育和计划生育服务利用状况。各监测点通过国家问卷填报系统在线、离线录入上报调查内容,使用SPSS23.0和Excel2013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调查吉林省已婚育龄流动妇女3709人,其中2012年调查人数最多,为1329人,2013年和2014年分别调查1304人和1076人。2.吉林省已婚育龄流动妇女的平均年龄为35.58岁,主体年龄分布在25~44岁,80后新生代的比例逐年增加。户口性质构成以农业为主,占82.2%;非农业人口占17.8%。各调查年份间已婚育龄妇女的户口性质构成无明显差别(2c=0.645,P=0.724)。文化程度构成以初中为主(67.9%),各调查年份间已婚育龄流动妇女的文化程度构成没有差别(P=0.077)。3.吉林省已婚育龄流动妇女就业的比例为68.3%,未就业比例为31.7%。在就业的流动妇女中,商业、服务业人员所占比例最高,为77.1%,不同年份间已婚育龄流动妇女的职业构成存在差异(2c=38.505,P0.001)。2012年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的比例高于其他年份,为9.5%;2013年无固定职业人员比例较高,为9.2%;2014年商业、服务业人员的比例最高,为79.7%。4.吉林省已婚育龄流动妇女中初婚的比例最高,为97.2%,再婚的比例为2.8%。不同年份间已婚育龄流动妇女流动前的婚姻状况存在差别(2c=795.782,P0.001)。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择流入后结婚的比例增加。吉林省已婚育龄流动妇女的初婚年龄中位数为22.00岁。流动前与流动后结婚的妇女,初婚年龄存在差别(Z=-12.000,P0.001)。流入后结婚妇女的初婚年龄中位数为24.00岁,高于流动前结婚的妇女,流动延迟了妇女的初婚年龄。5.流动前后妇女的等级通婚圈存在差别(2c=6.370,P=0.041),流动后结婚的妇女与配偶属于同一文化程度等级的比例为75.1%,低于流动前已婚的妇女4.3个百分点。流动前后妇女的地理通婚圈存在差别(2c=44.467,P0.001),流动后结婚的妇女与配偶来自同一省份的比例为87.5%,低于流动前已婚的妇女8.3个百分点。6.孕、产期均在本地的流动妇女中,在孕12周内建立孕产期保健手册的占89.8%,接受≥5次产检的占78.4%。2008-2014年在本地生育的流动妇女中,全部在医院分娩。流动妇女在产后28天内接受过访视的占50.9%,流动妇女在产后42天内接受过健康检查的占68.1%。不同孕早期建册情况的流动妇女接受产后访视和产后健康检查的比例存在差别(P0.05)。在孕12周内建册的妇女,接受产后访视和健康检查的比例分别为56.5%和74.7%,分别高于未在孕早期建册妇女39.8和56.5个百分点。7.吉林省已婚育龄流动妇女生育1个子女的比例最高,为71.2%;生育2个子女和3个及以上子女的比例分别为17.2%和0.9%;未生育的占10.7%。不同户口性质人口生育子女数量存在差别(P0.001),其中农业人口生育1个子女的占69.2%,低于非农业人口(80.2%);农业人口生育2个和3个及以上子女的分别占19.6%和1.1%,均高于非农业人口(5.9%和0.2%)。流动妇女生育子女的性别比为122.5。8.吉林省已婚育龄流动妇女的初育年龄中位数为23.00岁。不同年份间的已婚育龄流动妇女在流动前生育状况存在差别(2c=849.790,P0.001)。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择流入后生育的比例增加。流动前与流动后生育的妇女,其初育年龄存在差别(Z=-11.317,P0.001)。流入后生育妇女的初育年龄中位数为25.00岁;流动前生育妇女的初育年龄中位数为23.00岁,流动延迟了妇女的初育年龄。流动妇女中发生婚前怀孕的比例为23.5%,随着文化程度的增加,发生婚前怀孕的比例上升(2c=6.285,P=0.043);流动后结婚的妇女,发生婚前怀孕的可能性高于流动前已婚的妇女(2c=20.101,P0.001)。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婚前怀孕的比例增加(2c=53.531,P0.001)。随着年龄的减小,发生婚前怀孕的比例上升(2c=86.801,P0.001)。9.吉林省已婚育龄流动妇女采取避孕方法的占90.1%,未使用的占9.9%。避孕方法为宫内节育器的占76.1%,使用避孕套的占17.0%。不同年份流动妇女避孕方法的选择存在差别(2c=370.366,P0.001)。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择宫内节育器和女性绝育进行避孕的比例降低,选择避孕套的比例上升。已婚育龄流动妇女在户籍地获得避孕方法的占56.9%,在流入地获得的占39.6%,在两地都获得的占3.5%。10.吉林省已婚育龄流动妇女在本地接受孕/环情检查的比例为80.9%,在本地接受过避孕套/避孕药的比例为42.1%,在本地接受过上/取环手术的比例为11.5%。结论1.吉林省已婚育龄流动妇女中25~44岁人口占主体,80后新生代逐年增加。户口性质以农业为主。2.吉林省已婚育龄流动妇女中高学历人口所占比例较低。职业以商业、服务业为主,技术含量较低,就业稳定性差。3.人口流动延迟了吉林省已婚育龄流动妇女的初婚和初育年龄,扩大了流动妇女的等级通婚圈和地理通婚圈。4.吉林省已婚育龄流动妇女发生婚前怀孕的比例较高。5.吉林省已婚育龄流动妇女的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水平较低;采取的避孕措施以宫内节育器为主,避孕套的使用明显增加;在流入地接受孕/环情检查的比例较高。
【关键词】:已婚育龄流动妇女 婚育状况 孕产期保健 计划生育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169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4
- 第1章 绪论14-23
- 1.1 已婚育龄流动妇女的界定及发展状况14-16
- 1.1.1 已婚育龄流动妇女的界定14-15
- 1.1.2 已婚育龄流动妇女的发展状况15-16
- 1.2 已婚育龄流动妇女的婚育情况16-19
- 1.2.1 初婚年龄16
- 1.2.2 通婚圈16-17
- 1.2.3 初育年龄17
- 1.2.4 生育数量17-18
- 1.2.5 生育子女性别比18
- 1.2.6 婚前怀孕18-19
- 1.3 已婚育龄流动妇女的计划生育服务利用情况19-21
- 1.3.1 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情况19-20
- 1.3.2 避孕节育情况20-21
- 1.3.3 计生技术服务利用情况21
- 1.4 立题依据21-23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23-26
- 2.1 研究对象23
- 2.2 研究内容23-24
- 2.3 调查方法24
- 2.3.1 问卷设计24
- 2.3.2 现场调查24
- 2.4 质量控制24-25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25-26
- 第3章 结果26-47
- 3.1 基本信息26-30
- 3.1.1 年龄构成26-27
- 3.1.2 民族构成27
- 3.1.3 户口性质构成27-28
- 3.1.4 文化程度构成28
- 3.1.5 流动范围和户籍地构成28-29
- 3.1.6 就业情况29
- 3.1.7 职业构成29-30
- 3.1.8 家庭成员情况30
- 3.2 婚育情况30-37
- 3.2.1 初婚情况30-31
- 3.2.2 通婚圈情况31-33
- 3.2.3 生育情况33-35
- 3.2.4 婚前怀孕情况35-37
- 3.3 计划生育服务利用情况37-47
- 3.3.1 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情况37-39
- 3.3.2 避孕节育情况39-43
- 3.3.3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利用情况43-47
- 第4章 讨论47-56
- 4.1 吉林省已婚育龄流动妇女基本情况47-49
- 4.1.1 年龄构成47
- 4.1.2 户口性质构成47-48
- 4.1.3 文化程度构成48
- 4.1.4 职业构成48-49
- 4.2 婚育情况49-51
- 4.2.1 初婚年龄49
- 4.2.2 通婚圈构成49
- 4.2.3 初育年龄49-50
- 4.2.4 生育子女个数和性别比50
- 4.2.5 婚前怀孕情况50-51
- 4.3 计划生育服务利用情况51-53
- 4.3.1 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情况51-52
- 4.3.2 避孕节育情况52-53
- 4.3.3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利用情况53
- 4.4 已婚育龄流动妇女服务管理工作展望53-56
- 4.4.1 重视流动妇女培训,促进流动人口稳定就业53
- 4.4.2 普及生殖健康知识,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发生53-54
- 4.4.3 提高女性地位,,加大对非法性别检测的打击力度54
- 4.4.4 加大对服务机构投入比例,满足流动孕产妇服务需求54
- 4.4.5 培养主动获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人员服务积极性54-56
- 第5章 结论56-57
- 参考文献57-65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65-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瑛,武俊青,陶建国,高尔生;已婚流动妇女的婚姻及生育状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年03期
2 袁智云,刘冰;做好流动妇女围产保健工作初探[J];中国妇幼保健;2005年16期
3 尹勤;宗占红;毛京沭;刘越;李晓铭;;流动妇女性病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年08期
4 陈家言;杨洋;张琦;曹欣;刘巧兰;周欢;马骁;;成都市流动妇女社会融合与生命质量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3年05期
5 孙宏,彭崇,李辉,张萍,张叶莉,黄桂蓉,王滨有;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地区流动妇女艾滋病干预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2年06期
6 黄华乔;陈淑群;岑铁军;;慈溪市流动妇女基本医疗保健服务调查与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13年05期
7 徐丽琼;陈玲;叶晨;;民营企业中流动妇女的计划生育服务与生殖健康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3年06期
8 ;打工新闻台[J];蓝铃(打工妹);2006年01期
9 姜黎黎;田波;许晓锐;张建萍;;昆明市流动妇女卫生服务利用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10 黄萍;王德文;;福建省大中城市流动妇女生殖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知识经济;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金勇;让北京成为流动妇女温暖的“家”[N];中国妇女报;2007年
2 记者 袁京;市领导参观“流动妇女平安之家”[N];北京日报;2007年
3 记者 吕晓扬;关心流动妇女儿童[N];潮州日报;2008年
4 记者 黄志 抒芳;流动妇女怎样维权[N];西部法制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张薇邋实习生 况莎;贵阳流动妇女有了平安之家[N];贵阳日报;2008年
6 王兴筑;云岩区创建“流动妇女平安之家”[N];贵州日报;2008年
7 陈桂娟;我市“流动妇女平安之家”已达400个[N];大连日报;2008年
8 谢道芳;成立社区“流动妇女平安之家”[N];毕节日报;2008年
9 记者 张春莉;北京建立101个“流动妇女平安之家”[N];人民政协报;2008年
10 记者 周维辉;“流动妇女平安之家”举行挂牌仪式[N];六盘水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鲍红红;吉林省已婚育龄流动妇女婚育与计划生育服务利用情况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王卡;农村流动妇女在家庭迁移中的社会融入困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3 廖婷芬;赋权视角下对流动妇女自助组织的培育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4 李翠屏;少数民族流动妇女的边缘性叙事[D];云南大学;2011年
5 汪少琴;城市文明对流动妇女主体性的影响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6 师艳;农村流动妇女职业适应水平及其影响因素[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7 杨婧;发展型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妇女发展的实践研究[D];云南大学;2014年
8 陶轶辰;上海市流动妇幼人口社会经济状况与就医行为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已婚育龄流动妇女婚育与计划生育服务利用情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9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279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