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新型样品前处理方法在食品药品中微量毒性成分分析的研究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7-04-13 00:18

  本文关键词:新型样品前处理方法在食品药品中微量毒性成分分析的研究与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食品药品中微量毒性成分是其表征质量的重要参数,也是保障人们健康安全的重大问题。当代药物或食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其中残留的毒性成分含量很低,因此,在复杂样品中痕量成分的分析过程中,有效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伴随着越来越多高灵敏度分析仪器的发展,对于复杂样品中痕量毒性成分的分析,传统的样品前处理显然难以完全满足其定量分析的要求,结合适当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纯化样品,将痕量成分从基质中分离富集出来,是其定量分析的关键步骤,也是现如今整个分析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第一部分药物中金属残留的污染和检测第一节直接进样-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药物中的残留钯目的:建立直接进样结合GFAAS法测定药物中的钯残留量,系统性研究石墨炉程序参数和对溶剂的影响,测定结果与微波消解法进行比较,为药物中的残留钯分析建立简单可靠的分析手段。方法:以枸橼酸托法替布、醋酸巴多昔芬和阿普斯特三种不同性质的有机原料药为模型,采用GFAAS法分析测定药物中钯的残留量,采用免消化处理和微波消解法两种不同的样品前处理方法,考察干燥、灰化温度及溶解溶剂对这三种药物中钯残留分析的影响。实验采用溶剂1%HNO3、无水乙醇、四氢呋喃溶液分别溶解枸橼酸托法替布、醋酸巴多昔芬、阿普斯特三种有机原料药,在优化的石墨炉升温程序下,用GFAAS法直接分析测定。结果:采用适当溶剂分别溶解三种药物后,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GFAAS法测定结果准确,且无较大背景干扰,方法的定量限为2.35-4.95ng/m L,检测限为0.71-1.49 ng/m L,平均回收率为99.5-99.8%,RSD为0.8-2.3%,直接测定法所得结果均大于微波消解法,可能是由于微波消解法中过多的操作步骤导致钯元素的损失。结论:本文研究了钯残留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方法,选用适当溶剂溶解样品后无需复杂的微波消解处理,结合GFAAS法可直接分析,系统考察了石墨炉升温程序中的干燥和灰化温度,以及溶剂对药物中钯残留分析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直接进样GFAAS法测定结果准确可靠,无较大背景干扰,简化了传统前处理复杂的操作步骤,并减少了由于过多操作而引入的误差。第二节微波辅助萃取-GFAAS法分析藿香正气丸中的铝离子残留目的:建立微波辅助萃取方法(MAE),结合GFAAS法分析藿香正气丸中的残留铝,系统研究样品前处理方法,采用EDTA对藿香正气丸中的铝进行络合提取,优化考察萃取条件以及石墨炉升温程序,为中成药的残留铝污染提供快速检测手段。方法:以藿香正气丸为药物代表,采用EDTA溶液对样品中铝离子进行络合提取,0.1 g样品中加入20 m L 0.05 mol·L-1 EDTA(p H=3.5),微波萃取150℃、10 min,检测波长为257.4 nm,在优化的石墨炉升温条件下进入GFAAS分析测定。结果:采用EDTA溶液对藿香正气丸中铝离子进行络合提取后,在优化的萃取条件和石墨炉升温程序下,方法的定量限为7.89 ng·m L-1,检测限为2.37 ng·m L-1,平均回收率为96.9%~101.2%,RSD小于2.3%。结论:本文研究的微波辅助萃取结合GFAAS法分析藿香正气丸中铝残留,简化了传统前处理方法步骤,未产生较大的背景干扰,分析结果准确可靠,为中成药中铝离子残留的质量控制提供分析手段和方法。第二部分新型样品前处理方法用于牛奶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测定目的:建立一个新型的基于氧化石墨烯的搅拌棒吸附萃取前处理方法,用于牛奶中痕量AFB1、AFB2、AFG1、AFG2的分离与富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技术测定痕量黄曲霉毒素,为牛奶中痕量黄曲霉毒素的分离、富集和检测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手段。方法:以牛奶为待测样品,在样品溶液中放入已涂层好的氧化石墨烯搅拌棒,在45℃下磁力搅拌20 min进行萃取,最后用甲醇解吸附黄曲霉毒素10min,解吸后的溶液直接进行HPLC分析。色谱条件为:采用phenomenex C18柱(250×4.6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磷酸水溶液(p H=3.5)(3:3:5,v/v),流速为0.8 m L·min-1,衍生试剂为0.05%碘溶液,流速为0.3 m L·min-1,衍生反应温度70℃,荧光检测:激发波长为360 nm,发射波长为450 nm。结果:自制合成的氧化石墨烯搅拌棒对黄曲霉毒素有较好的萃取效率,富集倍数为8-24,该法可用于牛奶中黄曲霉毒素的定量检测。在优化的萃取条件下,AFB1、AFB2、AFG1和AFG2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00-2.00ng·m L-1、0.050-0.500 ng·m L-1、0.100-2.00 ng·m L-1、0.050-0.500 ng·m L-1,回收率为81.9-98.4%,RSD小于3.4%,检测限为0.015-0.03 ng·m L-1,定量限为0.05-0.1 ng·m L-1。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耐受性强且特异性好,为牛奶样品中痕量黄曲霉毒素的分离、富集及检测提供了简便可靠的手段。
【关键词】: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微波辅助萃取 铝离子 分离富集 黄曲霉毒素 氧化石墨烯 搅拌棒吸附萃取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155.5;R927
【目录】:
  • 中文摘要5-8
  • 英文摘要8-12
  • 英文缩写12-13
  • 引言13-16
  • 第一部分 药物中金属残留的污染和检测16-40
  • 第一节 直接进样-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药物中的残留钯16-28
  • 前言16-18
  • 材料与方法18-20
  • 结果20-21
  • 附图21-22
  • 附表22-24
  • 讨论24-25
  • 小结25-26
  • 参考文献26-28
  • 第二节 微波辅助萃取-GFAAS法分析藿香正气丸中的铝离子残留28-40
  • 前言28-29
  • 材料与方法29-31
  • 结果31-32
  • 附图32-33
  • 附表33-35
  • 讨论35-37
  • 小结37-38
  • 参考文献38-40
  • 第二部分 新型样品前处理方法用于牛奶中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_2的测定40-56
  • 前言40-42
  • 材料与方法42-45
  • 结果45-47
  • 附图47-50
  • 附表50-51
  • 讨论51-53
  • 小结53-54
  • 参考文献54-56
  • 结论56-57
  • 综述 搅拌棒吸附萃取技术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进展57-67
  • 参考文献63-67
  • 致谢67-68
  • 个人简历68-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锦花,柯世省;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测定样品前处理方法研究[J];齐鲁渔业;2005年06期

2 郭瑞娣,唐汾;测定乳、霜、脂类化妆品中铅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1989年02期

3 卫军营;蔡耘;钱小红;张养军;;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质谱靶上样品前处理方法研究进展[J];质谱学报;2007年02期

4 王卫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植株中钙、镁的几种样品前处理方法的比较[J];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1995年03期

5 张丽红;;二氧化硫含量测定中样品前处理方法的比较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6 严炜;林金明;;雌激素类内分泌干扰物的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样品前处理方法[J];分析化学;2010年04期

7 余向阳,储瑞武,田子华,刘贤进;不同酶原及样品前处理方法对测定农药残毒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05年03期

8 蔡根法;金旭忠;;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固体保健品中铅含量样品前处理方法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年12期

9 张学qC;;国内食品卫生分析样品前处理方法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1993年05期

10 许志刚;练海贤;李攻科;胡玉玲;;β_2-兴奋剂的样品前处理与分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分析测试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戚红卷;王莉莉;安代志;靳连群;刘雪林;;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粮食中真菌毒素[A];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苗苗;新型样品前处理方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婷婷;基于原子光谱技术的载金树脂物料中多种元素的分析测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2 冉丛聪;新型样品前处理方法在食品药品中微量毒性成分分析的研究与应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3 陈君;基于离子液体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在中草药和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4 庄乾浩;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样品前处理方法研究[D];烟台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新型样品前处理方法在食品药品中微量毒性成分分析的研究与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2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302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b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