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杏鲍菇多肽对铅致大鼠氧化损伤的干预作用

发布时间:2017-05-31 01:02

  本文关键词:杏鲍菇多肽对铅致大鼠氧化损伤的干预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探究杏鲍菇多肽对铅致脏器氧化损伤是否具有营养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7只健康的21日龄雄性清洁级SD大鼠,每组9只,分为3组,进行分笼饲养,分别为对照组(基础饲料+蒸馏水)、染铅组(基础饲料+0.2%的醋酸铅)和试验组(基础饲料添加2%多肽+0.2%醋酸铅)。连续饲养60 d后,采集心脏、肝脏和肾脏,利用等电耦合原子吸收光谱(ICP法)测定各脏器中Pb、Ca、Fe、Zn、Mg、Cu、Mn的含量;试剂盒测定血清和脏器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最后制备大鼠肝、肾组织的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染铅组肝脏和肾脏指数升高,差异不显著;与染铅组比较,试验组肝脏和肾脏指数均降低,差异不显著。(2)与对照组相比,染铅组的肝脏、肾脏和心脏中铅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Ca、Fe、Zn、Mg、Cu、Mn含量均降低,其中肝脏、肾脏和心脏中Ca、Fe、Zn、Cu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肾中Mn含量,肝和心中Mg含量也均显著降低(P0.05)。与染铅组相比,试验组大鼠肝脏、肾脏和心脏中Pb含量均降低,差异显著(P0.05),而其他矿质元素含量总体均升高,其中肝脏中Ca、Fe、Zn、Cu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肾脏中Fe、Cu及心脏中Zn、Mg显著升高(P0.05),其他差异不显著。(3)与对照组比较,染铅组血清、肝脏、肾脏和心脏中SOD、CAT、GSH-Px活性均降低,其中血清、肝脏中SOD、CAT、GSH-Px,肾脏中SOD、GSH-Px以及心脏中SOD、CAT活性均显著或者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血清及三种脏器中MDA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的升高(P0.05或P0.01)。与染铅组相比,试验组血清及三种脏器中抗氧化酶活性均升高,MDA水平均降低,其中血清中SOD、CAT和GSH-Px,肝脏中CAT、GSH-Px,'心脏中SOD、CAT活性均显著升高(P0.∞),血清、肝脏和肾脏中MDA水平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4)对照组大鼠的肝脏、肾脏组织细胞形态结构较完整。与对照组相比,染铅组肝细胞可见局部空泡、水肿,肝索排列不清楚;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增宽,局部空泡化。与染铅组相比,试验组肝、肾组织形态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肝细胞空泡明显减少,肝索排列较清楚;肾基底膜厚度减轻,周围组织空泡化程度降低。[结论]杏鲍菇多肽可以调节铅引起的二价矿质元素Ca、Fe、Zn、Mg、Cu的失衡,改善铅引起的抗氧化酶活性的降低、丙二醛含量的升高以及肝、肾组织形态的变化,说明杏鲍菇多肽对铅致脏器的氧化损伤有一定的营养干预作用。
【关键词】:杏鲍菇多肽 氧化损伤 矿质元素 脏器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151
【目录】:
  • 摘要8-10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0-17
  • 1 铅致动物的氧化损伤机制研究10-13
  • 1.1 铅暴露对动物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10-11
  • 1.2 铅暴露对动物机体组织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影响11
  • 1.3 铅暴露对动物体内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11-13
  • 2 铅致脏器氧化损伤的营养干预研究13-15
  • 2.1 蛋白质及多肽对铅致脏器氧化损伤的营养干预作用13
  • 2.2 多糖类对铅致脏器氧化损伤的营养干预作用13-14
  • 2.3 维生素类对铅致脏器氧化损伤的营养干预作用14
  • 2.4 酚类对铅致脏器氧化损伤的营养干预作用14-15
  • 2.5 钙及其他对铅致脏器氧化损伤的营养干预作用15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15-16
  • 4 技术路线16-17
  • 第二章 杏鲍菇多肽对染铅大鼠脏器二价矿质元素的影响17-26
  • 1 材料与方法17-19
  • 1.1 材料17-18
  • 1.1.1 试验原料17
  • 1.1.2 试验动物17
  • 1.1.3 主要试剂17
  • 1.1.4 主要仪器17-18
  • 1.2 方法18
  • 1.2.1 杏鲍菇多肽的制备18
  • 1.2.2 试验动物分组与饲养18
  • 1.2.3 样品采集18
  • 1.2.4 指标测定18
  • 1.3 实验数据处理18-19
  • 2 结果与分析19-24
  • 2.1 杏鲍菇多肽对染铅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19
  • 2.2 杏鲍菇多肽对染铅大鼠脏器中Pb含量的影响19-20
  • 2.3 杏鲍菇多肽对染铅大鼠脏器中Ca含量的影响20
  • 2.4 杏鲍菇多肽对染铅大鼠脏器中Fe含量的影响20-21
  • 2.5 杏鲍菇多肽对染铅大鼠脏器中Zn含量的影响21-22
  • 2.6 杏鲍菇多肽对染铅大鼠脏器中Mg含量的影响22
  • 2.7 杏鲍菇多肽对染铅大鼠脏器中Cu含量的影响22-23
  • 2.8 杏鲍菇多肽对染铅大鼠脏器中Mn含量的影响23-24
  • 3 讨论24-25
  • 4 小结25-26
  • 第三章 杏鲍菇多肽对染铅大鼠的抗氧化作用26-35
  • 1 材料与方法26-28
  • 1.1 试验材料26-27
  • 1.1.1 试验原料26
  • 1.1.2 试验动物26
  • 1.1.3 主要试剂26
  • 1.1.4 主要仪器26-27
  • 1.2 试验方法27-28
  • 1.2.1 杏鲍菇多肽的制备27
  • 1.2.2 试验动物的建模及分组27
  • 1.2.3 试验动物样品的采集27
  • 1.2.4 组织匀浆液的制备27
  • 1.2.5 试验指标的测定27-28
  • 1.3 实验数据处理28
  • 2 结果与分析28-33
  • 2.1 杏鲍菇多肽对染铅大鼠血清和脏器SOD活性的影响28-29
  • 2.1.1 大鼠血清的SOD活性28-29
  • 2.1.2 大鼠脏器SOD活性29
  • 2.2 杏鲍菇多肽对染铅大鼠血清和脏器CAT活性的影响29-30
  • 2.2.1 大鼠血清的CAT活性29-30
  • 2.2.2 大鼠脏器CAT活性30
  • 2.3 杏鲍菇多肽对染铅大鼠血清和脏器GSH-Px活性的影响30-32
  • 2.3.1 大鼠血清的GSH-Px活性31
  • 2.3.2 大鼠脏器GSH-Px活性31-32
  • 2.4 杏鲍菇多肽对染铅大鼠血清和脏器MDA水平的影响32-33
  • 2.4.1 大鼠血清的MDA水平32
  • 2.4.2 大鼠脏器MDA水平32-33
  • 3 讨论33-34
  • 4 小结34-35
  • 第四章 杏鲍菇多肽对染铅大鼠肝、肾组织形态的影响35-44
  • 1 材料与方法35-38
  • 1.1 试验材料35
  • 1.1.1 试验原料35
  • 1.1.2 试验动物35
  • 1.1.3 主要试剂35
  • 1.1.4 试验仪器及其他35
  • 1.2 试验方法35-38
  • 1.2.1 杏鲍菇多肽的制备35
  • 1.2.2 试验动物建模及分组35
  • 1.2.3 动物样品采集35
  • 1.2.4 主要试剂的配置及准备35-36
  • 1.2.5 大鼠组织切片的制作与观察36-38
  • 2 结果与分析38-42
  • 2.1 杏鲍菇多肽对染铅大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38-40
  • 2.2 杏鲍菇多肽对染铅大鼠肾脏组织形态的影响40-42
  • 3 讨论42-43
  • 4 小结43-44
  • 全文结论44-46
  • 参考文献46-50
  • Abstract50-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文秀;王振河;;杏鲍菇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6年07期

2 林娇芬;黄家福;林志超;苏毅;陈绍军;林河通;潘裕添;;杏鲍菇β-葡聚糖促人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和迁移效果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3年11期

3 邵昕昕;;杏鲍菇多糖的浸提条件研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4年06期

4 ;如何挑选杏鲍菇?[J];食品与健康;2013年11期

5 沂南;;杏鲍菇[J];食品与健康;2011年03期

6 迟桂荣;徐琳;吴继卫;邢建欣;;杏鲍菇多糖的抗病毒、抗肿瘤研究[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凡军民;谢春芹;贾君;徐银;张彩霞;;纤维素酶法提取杏鲍菇多糖工艺优化[J];食品科技;2013年03期

8 文怡;;米饭的好搭档 干煸腊肉杏鲍菇[J];食品与健康;2013年05期

9 曾小龙;梁善深;蔡旭燕;吴映明;;杏鲍菇对小鼠胃排空的影响[J];中药材;2006年11期

10 荣瑞芬;李鸿玉;叶磊;厉重先;李丽云;;杏鲍菇营养及功能成分分析测定[J];亚太传统医药;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志远;于淑芳;任海霞;李瑾;曲玲;;三种培养料栽培杏鲍菇的品质分析[A];首届全国食用菌中青年专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孟昭武;;北方杏鲍菇高产栽培技术[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胡清秀;管道平;杨昕;张金文;张志鸿;柯丽娜;;设施栽培杏鲍菇生长模拟模型研究[A];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姜性坚;王春晖;胡汝晓;彭运祥;李新菊;卢赛红;王小艳;;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5 刘叶高;王建宝;叶伟建;李日长;潘秀清;林武长;廖晖;江彦强;;杏鲍菇高产优质栽培技术[A];全国第6届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陈为平;;珍稀菌蕈杏鲍菇特性及覆土栽培新技术[A];全国第6届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赵建荣;张雪琴;;杏鲍菇北方四季栽培技术[A];全国第6届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上官舟建;刘斌;林汝楷;;不同杏鲍菇菌株的遗传差异研究[A];首届海峡两岸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周海燕;陈恒雷;张军;曾宪贤;吕杰;;N~+注入选育耐高温杏鲍菇菌株的研究[A];第四届西部十二省(区)市物理学会联合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郭美英;;不同类型杏鲍菇菌株的生产性能研究[A];全国第6届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滦南县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场 史晓菊 河北农业大学 香永田;话说杏鲍菇[N];河北科技报;2002年

2 郑跃辉 黄阿彬 黄淑琳;全国最大台资杏鲍菇项目首期投产[N];福建日报;2009年

3 ;杏鲍菇[N];科学导报;2005年

4 贾乾义;杏鲍菇:技术较难 市场看好[N];山西科技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孙晓娟 通讯员 王鹏 马明清;杏鲍菇种植开启穷村“致富门”[N];大同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梁俊亮 通讯员 马明清;杏鲍菇开启穷村致富门[N];山西经济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靳淑琴 通讯员 孔小平 李安安;杏鲍菇种植富了众乡亲[N];山西经济日报;2014年

8 记者 阮春生 通讯员 颜雪玲;松阳用芒秆栽培杏鲍菇国内首创[N];丽水日报;2005年

9 滦县农业畜牧水产局 冯小亚;杏鲍菇栽培常见问题解析[N];河北科技报;2007年

10 记者  彭德倩;杏鲍菇串起生态农业链[N];解放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Alfred Mugambi Mariga;杏鲍菇蛋白抗氧化活性、抗增殖活性及免疫调节活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2 周锋利;沙柳木屑栽培杏鲍菇与菌糠利用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化朋;杏鲍菇多糖的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陈官;杏鲍菇栽培环境因子群落式监控系统设计[D];宁夏大学;2015年

3 廉春毅;杏鲍菇酱罐头的研制及HACCP在其生产中的应用[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李晓贝;杏鲍菇品种、栽培工艺及干制方式对其风味物质产生的影响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5 王宁;杏鲍菇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抗氧化和抗肿瘤的功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杨俊红;杏鲍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7 陈晓斌;菌草栽培杏鲍菇及其菌糟作为饲料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8 杨艺龙;利用杏鲍菇加工副产物开发即食食品[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9 李茜;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休闲食品的加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10 张璇;高浓度二氧化碳结合低浓度氧处理对杏鲍菇货架期品质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杏鲍菇多肽对铅致大鼠氧化损伤的干预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82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4082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9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