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4年“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学生贫血状况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7 06:17
本文关键词:2012-2014年“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学生贫血状况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背景贫血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儿童青少年贫血被纳入学生常见病范畴,是我国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贫血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较成人更为显著,导致发育迟缓,身体抵抗力、认知功能下降等,对儿童自身生长发育、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会造成阻碍。因此了解中国儿童的贫血患病状况及影响儿童贫血的因素,在公共卫生学和社会经济学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2012年至2014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Nutrition Improvement Programme for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Students, NNIPRCS)实施地区部分中小学生的监测数据,探索学生贫血的流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监测期间中小学生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以下简称Hb)浓度和贫血疾病频率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点的发生、发展规律;同时收集县、学校和学生的相关信息,探索可能影响学生贫血状况的因素。从而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基础数据和建议。研究方法2012年基线调查时,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以下抽样,从50个NNIPRCS重点监测县中,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家庭(个人)托餐等3种供餐模式抽取小学、初中各2所,再从中抽取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抽取1-2个班,使每个年级达到40人左右。2012年至2014年,每年9月对纳入对象进行队列追踪。用统一编制的调查问卷收集县、学校、学生的信息;对纳入的学生进行Hb浓度测定。对Hb浓度的描述采用均值和标准差,对贫血患病率的描述采用患病例数和患病率;对Hb浓度和贫血患病率的变化采用绝对变化量(累计变化、逐年变化)和变化速度来表示。采用多水平模型(反应变量为Hb浓度)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反应变量为是否贫血)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收集到21882名学生的纵向监测数据,但此数据为不平衡数据(每个学生有两次及以上的监测数据)。2012年至2014年,男生所占比例分别为51.66%、50.69%、50.99%,女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8.34%、49.01%、49.31%,男女生基本各半;初中生所占比例分别为18.38%、18.32%、18.17%,小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81.62%、81.68%、81.83%。2012年至2014年,所调查地区Hb浓度均值分别为133.02g/L、135.76g/L、137.91g/L,随时间的变化逐年上升(估计值=2.7937,t=6.18,p=.0001),累计增长幅度4.89g/L。所调查地区的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6.87%、14.39%、11.35%,随着时间变化逐年下降(估计值=-0.1916,t=-2.65,p=0.0080),累计下降幅度5.52%。不同省份的贫血状况随时间变化的差异较大,个别省份贫血患病率随时间的变化上升;高年龄组男生的Hb浓度增长幅度显著高于女生,青春期女生的贫血患病率最高。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学校统一使用驱虫药物对提高学生贫血状况的改善有促进作用;而高收入水平、肉类的摄入对学生贫血状况的改善确有阻碍作用:本次研究未发现营养知识的分与贫血状况的关系。结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学生的Hb浓度逐年上升,贫血患病率逐年下降,但不同人群随时间变化的差异较大。学生的贫血状况受性别、年龄、地区的影响显著,因此要关注贫血的易感人群,如低龄儿童、青春期女生和贫血高发地区的学生。学校统一使用驱虫药物、正确选择供餐模式,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贫血状况。
【关键词】:贫困农村 义务教育学生 贫血 队列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153.2
【目录】:
- 缩略语6-7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2
- 前言12-16
- 研究目的16-17
- 研究方法17-26
- 1. 抽样方法17
- 2. 实际抽样人数17-18
- 3. 干预措施18-19
- 4. 监测指标与方法19-21
- 5. 统计方法21-24
- 6. 质量控制24-25
- 7. 技术路线25-26
- 研究结果26-66
- 1. 监测资料的基本情况26-28
- 2. 贫血的三间分布28-49
- 2.1 时间分布——Hb浓度和贫血率随时间的变化28-29
- 2.2 人群分布——Hb浓度和贫血患病率的人群分布特点29-40
- 2.2.1 不同性别29-31
- 2.2.2 不同基线年龄组31-33
- 2.2.3 性别*基线年龄组(年级)33-40
- 2.3 地理分布—Hb浓度和贫血患病率的地理分布特点40-49
- 2.3.1 不同监测省份40-46
- 2.3.2 中西部地区46-49
- 3. 各省贫血的发病率和治愈率49-50
- 4. Hb浓度和贫血患病率的可能影响因素50-66
- 4.1 社会经济状况和学校因素50-57
- 4.2 学生个体因素57-66
- 讨论66-73
- 1. 关于学生贫血流行特征的讨论66-69
- 1.1 学生贫血严重程度减轻,治疗难度下降66-67
- 1.2 边缘性贫血成为贫血主体67
- 1.3 警惕学龄初和青春期贫血67-68
- 1.4 不同地区贫血改善效果差异大68-69
- 2. 关于贫血状况影响因素的讨论69-73
- 2.1 以学校食堂供餐为主,因地制宜选择供餐模式69-70
- 2.2 驱虫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改善贫血状况70
- 2.3 收入水平与贫血状况改善程度呈负相关70-71
- 2.4 营养知识的提高未能起到预期效果71-73
- 结论73
- 意见建议73
- 本研究的局限性73-74
- 致谢74-75
- 参考文献75-79
- 综述79-86
- 参考文献83-86
- 个人简历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季成叶;;我国中小学生贫血状况及程度构成[J];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02期
2 傅罡;赖建强;陈春明;;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不良及贫血对未来劳动生产力的影响[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年08期
本文关键词:2012-2014年“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学生贫血状况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83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428359.html